太阳能飞机给我们上了一堂创新课
2016-09-19张晔
张晔
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2号”近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降落,完成史上首次不耗费任何燃料、完全依靠太阳能作为动力的飞机围绕地球一周创举。这给中国的政府部门、科学家和企业家上了一堂活生生的“产学研”结合创新课。
“阳光动力2号”创造了多个人类纪录,但这并非偶然。瑞士是世界上人均拥有专利比率最高、人均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最多的国家。此外,瑞士自2009年开始连续6年在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排名第一,2014年创新联盟记分牌第一,2014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亦居首位,并在人类大脑计划、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大型强子对撞机等大型国际项目中扮演主角。而瑞士的国土面积仅与南京市相当。
“阳光动力2号”的成功离不开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大批科研人员的支持。他们承担了阳光动力号的可行性研究, 20个实验室研究的相关课题包括太阳能、计算机、建模、新材料、电子学以及机械学等。此外,“阳光动力2号”还获得12家企业1.5亿瑞士法郎的资金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长达十余年的项目中,瑞士联邦政府只投入了几百万瑞士法郎。
7月26日,“阳光动力2号”抵达阿联酋(新华社李震摄)
“阳光动力2号”得以成功环球飞行的关键要素,恰恰是我国产学研合作的难点。2014年,我国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量已达13015.6亿元,排名居世界第2位。但针对“异想天开”式创意项目的支持却少之又少,科研人员申报的课题必须遵循各级政府制定的项目指南,不在目录之列的创新创意绝大多数因此而“死在起跑线上”。
一些深谙科研规律的大学院所近年来也陆续拿出经费支持青年科研人员的发散式研究,但有限的资金还是显得杯水车薪。企业过于看重眼前收益,不愿做科研失败者的“天使”,更愿意扮演成熟季节的“收割机”。
“阳光动力2号”项目中,砸钱的企业除了宣传主流的环保理念,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检验自己的产品在高空、低压、长时间飞行状态下的性能,顺带进行品牌宣传。比如迅达电梯派出两位工程师参与阳光动力号研制,获得了宝贵的清洁能源开发经验,公司将其运用在怎样让电梯更加节能上。德国拜耳公司为阳光动力2号提供的碳纤维材料和保温材料不仅大大减轻飞机重量,还确保储能电池在-40℃运转正常。目前这些材料已应用于建筑、汽车、飞机和家用冰箱制造。
合作企业将大批科技成果运用到各自产品中,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这就是门道,一旦实验成功,参与其中的企业可以赚得盆满钵满。这就是“阳光动力2号”提供给我们的产学研合作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