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08号台风"韦森特"路径特征分析

2016-09-19彭荣南

地球 2016年2期
关键词:热带风暴沿海地区气旋

■彭荣南

(电白县气象局 广东茂名525400)

1208号台风"韦森特"路径特征分析

■彭荣南

(电白县气象局 广东茂名525400)

在2012年第8号台风"韦森特"具有突然折向、路径怪异的特点。本文通过对过程中变压场特征分析,发现"韦森特"的移动速度受其和副高之间的等高线密集程度影响,等高线越密集移速越大,移动方向与这些等高线方向越一致;沿海地区500百帕24小时最大负变高对登陆点有较明显的指示作用;沿海台站相对早期的较低气压亦对台风登陆点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台风韦森特路径折向

0 前言

2012年第8号台风“韦森特”,7月20日08时,在东经125.4度,北纬17.6度生成,随后以平均超过24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移到南海中北部(大致坐标:东经115.1度,北纬19.3度),并加强为热带风暴(21日23时);然后(7月22日05时至7月23日02时)在上述洋面突然减速、打转,逗留了约20个小时,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22日08时);最后突然加速,并加强为台风(23日10时),以超过14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移向广东台山,7月24日04时15分在台山市赤溪镇沿海地区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13级。“韦森特”造成广东省的8个市32个县(市、区)212个乡镇的46.86万人受灾,共转移人口达6.32万人,倒塌房屋831间,死亡3人失踪6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76亿元。过程中“韦森特”路径出现了超过90度的意外折向,并在折向时强度快速加强,因而“韦森特”的预报和防御工作具有极高难度。本文对其过程变化的内存因子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复杂变化的台风过程的预报能力。

1  500 百帕等高线与850 百帕流线分析

“韦森特”前期,处于强大的副高南部边缘,其与副高之间的等高线密集,其与副高之间为密集的西北向偏西流线,低纬输入流线主要来于南海(图2a),其以西北偏西行为主,强度进入南海后由热带低压缓慢加强至热带风暴;中期,处于略有减弱的副高的西南边缘,其与副高之间的等高线疏松,其自身的环流发展壮大,其与副高之间西北向流线相对均匀疏松,低纬流线输入主要来于南海和孟加拉湾(图2b),在南海逗留、打转,强度热带风暴快速加强至强热带风暴;登陆前,处于再次加强西伸副高西南部边缘,其与副高之间的等高线密集,其与副高之间西北向流线密集,低纬流线输入主要来于南海和孟加拉湾(图2c),重新加速向偏西北方向移动,强度由强热带风暴继续加强至台风;后期,处于稳定副高西南部边缘,其与副高之间的等高线密度随其西行变疏,其与副高之间西北向流线随其西行变疏,低纬流线输入主要来于孟加拉湾,受陆地摩擦力影响加大(图2d),登陆后偏西行,强度快速减弱至消失[1-3,6]。

图1 2012年第8号台风“韦森特”路径示意图

2 气压变化对“韦森特”路径影响分析

500百帕24小时最大变高对“韦森特”登陆点有较明显的指示作用。由对500百帕24小时变高分析发现:“韦森特”前期,7月20 日20时,我国沿海地区最大变高为-1,有两个最大变高中心,分别为香港附近和海南三亚附近;中期,7月22日08时,我国沿海地区最大变高为-4,中心为珠江口附近;登陆前,7月23日20时,我国沿海地区最大变高为-7,中心为珠江口的香港附近;后期,7月24 日08时,我国沿海地区最大变高为-11,中心为阳江附近。“韦森特”最终的登陆点是珠江口西侧的广东台山。可见“韦森特”登陆前,我国沿海地区500百帕24小时最大负变高对登陆点有较明显的指示作用[4-5,7-13]。

图2 “韦森特”500百帕等高线与850百帕流线分析

3 小结

2012年第8号台风“韦森特”的移动速度受其和副高之间的等高线密集程度影响,等高线越密集移速越大,移动方向与这些等高线方向越一致。“韦森特”登陆前,我国沿海地区500百帕24小时最大负变高对登陆点有较明显的指示作用。沿海台站相对早期的较低气压亦对台风登陆点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1]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144-196,319-396.

[2]丁一汇.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问题[J].气象学报,1994,52(3),274-284.

[3]梁必骐,等.热带气象学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216.

[4]安赛斯R A.热带气旋的发展、结构和影响 [M].李毓芳,等译.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7:198-236.

[5]陈孔沫.台风气压场和风场模式 [J].海洋学报,1981,3(1):44-56.

[6]陈孔沫.西太平洋台风最大风速的计算 [J].海洋通报,1985,4(4):5-10.

[7]陈孔沫.移行台风最大风速的计算 [J].海洋科学,1988,(5):1-4.

[8]苏洁,李磊,鲍献文,等.黄、渤海表层海温对台风过程响应数值试验 [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31(2):165-172

[9]郑静,费建芳,蒋国荣,等.海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发生发展影响研究综述 [J].海洋预报,2008,25(1):56-64.

[10]朱建荣,秦曾灏.海洋对热带气旋响应的研究Ⅰ.海洋对静止、移速不同的热带气旋响应 [J].海洋与湖沼,1995,26(2):146-153.

[11]刘春霞.登陆或影响广东省热带气旋规律的初步分析 [J].广东气象.1997,4(S1): 49-51.

[12]鞠笑生.台风侵袭我国南方地区而产生的风灾 [J].灾害学,1994,9(2):78-82.

[13]朱建荣,秦曾灏.海洋对热带气旋响应的研究Ⅰ.海洋对静止、移速不同的热带气旋响应[J] .海洋与湖沼, 1995, 26 (2) : 146-153.

P458.1+24[文献码]B

1000-405X(2016)-2-362-2

彭荣南(1983~),男,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天气预报服务。

猜你喜欢

热带风暴沿海地区气旋
2003年3月北大西洋上两个爆发性气旋的“吞并”过程及发展机制分析❋
氨还原剂喷枪中保护气旋流喷射作用的研究
北太平洋上一个爆发性气旋族的结构分析❋
热带风暴中的老虎
上海市沿江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威海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
2014年3月大西洋上一个爆发性气旋的研究
误区:非沿海地区人人需要补碘
沿海地区主要指标(2013年)
近35年来热带风暴对我国南海岛礁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