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醴泉铭》名迹赏析(一)
2016-09-19韩顺任
□ 韩顺任
《九成宫醴泉铭》名迹赏析(一)
□ 韩顺任
一、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一)碑刻介绍
《九成宫醴泉铭》,碑文作者魏征。魏征(580-643年),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鹿县)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青年时做过道士,曾参加隋末李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后为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征成为重要辅臣,以直谏知名,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拜太子太师,卒谥文贞。
《九成宫醴泉铭》的书写者是欧阳询。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出生于衡州(今衡阳)。欧阳询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尤工于楷书,《宣和书谱》称“询工书为翰墨之冠”,所书《九成宫醴泉铭》为其代表作之一。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欧阳询祖父欧阳颁( 498-563年),曾为南梁直阁将军。其父欧阳纥曾任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等职,因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并株连家族。欧阳询因年幼幸免于难,被父亲好友收养。其子欧阳通亦善书法,故欧阳询又被称为“大欧”。隋朝时,欧阳询曾官至太常博士。唐时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也称“欧阳率更”。欧阳询的书法自隋代就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年近古稀的欧阳询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欧阳询八体兼妙,其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今天,他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其书被称为“欧体”。其传世的墨迹有《卜商帖》《 张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邕禅师塔铭》《 虞恭公温彦博碑》《梦奠帖》等,撰有《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书法理论,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和技巧。
《九成宫醴泉铭》笔力劲健,点画瘦硬,点画顶端呈三角膨润状,神采丰润饱满,挑笔出锋含蓄,带有隶书笔意。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结构典雅大方,法度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字距、行距较大,章法宽松而清晰。
“九成宫”遗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城西2.5公里,原为隋之“仁寿宫”,唐贞观五年( 631年)加以扩建,更名“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宫寺。“九成”之意:“九”,训“多”;“成”,训“重”,“重”通“层”;“九成”形容多层,高峻。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九成宫醴泉铭》撰文和书写于唐贞观六年(632年)四月,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宋曾巩在《〈九成宫醴泉铭〉跋》中称:“九成宫乃隋之仁寿宫也,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
《九成宫醴泉铭》主要内容简介:唐贞观五年,太宗皇帝命令修复隋文帝之仁寿宫,改名九成宫。第二年,太宗皇帝避暑来到九成宫,在游览宫中台观时,偶然发现有一清泉。太宗皇帝万分欣喜,便令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而立一石碑。这便是“九成宫醴泉铭”。碑高2.7米,厚0.27米,上宽0.87米,下宽0.93米,全碑共24行,每行50字,全文共1199字。《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75岁时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书法水平。
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却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平稳中含严谨、圆润中见秀劲。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宣和书谱》誉之为“翰墨之冠”。赵孟说:“清和秀健,古今一人。”自古以来,此铭一直被誉为“楷书之极则”,倍受人们喜爱。
《九成宫醴泉铭》,原石存于陕西省麟游县,但剜凿过多,已非原貌。其拓本多为重刻本,而珍贵的宋拓本极少。现存的宋拓本,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李祺藏本与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所藏的拓本最为知名。两件拓本,前者笔墨丰厚,后者风姿瘦劲,可谓同曲异调,各具神采。随着书法艺术教育日益深入普及,喜爱临习《九成宫醴泉铭》的读者也越来越多。以下,我们将以故宫博物院李祺藏本为例,与广大学书者一起鉴赏研究。
《九成宫醴泉铭》 唐·欧阳询 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