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6-09-19董珞钱刚吴盛王玲

党政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城区服务业

○ 董珞 钱刚 吴盛 王玲

调查报告

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 董珞 钱刚 吴盛 王玲

近两年,上海全面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深入推进国家和上海服务业各类改革试点工作,紧紧围绕制度创新,以开放促改革,全面实施金融、航运、文化、专业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开放措施,深化推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进服务业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虹桥商务区、世博园区、国际旅游度假区、前滩国际商务区等服务业标志性区域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全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健康平稳发展。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现对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着手进行分析。

一、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概况

(一)经济规模

1.服务业增加值。2014年,上海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275.73亿元,增长速度为8.8%,服务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4.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从发展趋势来看,上海市服务业增加值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两年持续上升。

从主要行业来看,“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是增加值居前三名的重点行业,从增长率来看,居前三位的行业是“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率分别达到14.7%、12.5%和9.4%。

2.跨国公司总部。2014年,上海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新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5家,其中15家被认定为亚太区总部。截至2014年底,累计注册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90家。上海是中国(除台港澳地区)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多的城市。

从落户区域看,浦东是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主要区域。2014年,落户浦东新区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5家,占1/3;其他注册区域分布为:徐汇6家,静安5家,黄浦、长宁、闸北各4家,闵行3家,嘉定、杨浦、奉贤、青浦各1家。总体来看,落户浦东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223家,占总数的45.5%,其中落户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地区总部45家。

3.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至2014年末,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成面积达3970.7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0.1%。完成投资总额约3200亿元,同比增长42.7%。集聚服务业企业5万多家,其中吸引全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95家,全年完成税收约1200亿元人民币,年度税收亿元以上楼宇122栋。

静安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作为静安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以商贸流通业、专业服务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业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高端国际化特征明显,总部经济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显著。南京西路沿线汇集的国内外品牌达1500余个,其中国际知名品牌900多个,国际顶级及一线品牌95个,成为上海高端品牌消费的集聚地和风向标。区域内高端商务楼宇集聚,“金三角”与“金五星”构成的写字楼集群分布于南京西路沿线,吸引了6500余家企业入驻,成为目前上海现代服务业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从总量来看,2014年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303.49亿元,比上年增加746.53亿元。从占比来看,2014年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48%,比上年提高了0.26个百分点。从增速来看,2014年上海市社会消费品的增速为8.7%,同比下降6.7个百分点,从2010年起上海市社会消费品的增速总体呈下滑态势,仅2013年上海市社会消费品增速出现大幅上升。至2014年末,全市购物中心数达150家,其中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63家。全年购物中心实现营业收入109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0%。

二、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持续提高

2014年,八个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11291亿元,占全市服务业比重73.9%。总量排名前三的为黄浦区、徐汇区和长宁区,分别为1583.5亿元、1005.3亿元和878.5亿元。增加值最小的是闸北区,为505.0亿元;中心城区服务业占比普遍较高,除浦东新区和杨浦区外,基本在80%以上,黄浦区和静安区均达到95%以上,已经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从增速率来看,最高是闸北区,增速为10.2%;其它中心城区增速均在7.0%-9%区间。

(二)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趋于成熟

1.重点行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八个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占比较高,除杨浦区外,基本在80%以上,静安区和黄浦区均达到97%以上。从重点产业来看,各区重点产业不尽相同,但比重均超过90%以上。其中,黄浦、静安排名前三位的重点行业完全一致,徐汇、长宁基本相似,金融业集中在黄浦、静安等区。从总部经济、亿元楼宇情况来看,徐汇、长宁、静安比较集中。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维持低位运行

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前三位的分别是黄浦区、普陀区和徐汇区。在增长率方面,排前三名的分别是杨浦区、长宁区和徐汇区,增速分别为10.1%、7.9%和6.8%,其它区均在6%以下。近几年中心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普遍减慢,仅有杨浦区增长率较为稳定,其它中心城区增长速率均呈现下降趋势。

三、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瓶颈

今年以来,各区立足上海发展战略,把握推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机遇,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广自贸区制度创新、扶持引导创新创业等重大举措,各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增长动力机制并不稳固,中心城区压力和挑战并存。

(一)现代服务业税收的结构性矛盾或将逐步突出,增长动力和机制面临重构

今年前三季度,各区财政收入中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财政收入的高增长较多地依赖金融业的房地产业,特别是黄浦、静安、徐汇等区金融业税收增幅都在100%以上,大部分区房地产税收增速达到2位数。如果剔除证券交易和房地产因素,各区财政收入与年初目标计划基本持平。由于滞后效应,6月份以来股市大幅波动虽未对前三季度各区金融服务业税收产生明显影响,但证券、基金、信托以及资产管理等各类金融机构已出现亏损。而商品房销售增速预计将难以长期维持,加之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新”经济尚难以形成较大的产出支撑,各区保持财政收入高增长态势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增长动力和机制将面临重构。

(二)中心城区同质化竞争更加激烈

黄浦打造外滩金融集聚带、长宁着力发展大虹桥商务港、普陀开放环球港、闸北创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区,以及自贸区等周边功能性地区CBD的大量涌现,各区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必然与中心城区现有的行业发展形成交叉重叠。又如,前三季度,各区商业结构调整转型尚未体现出明显亮点,总体以个体、企业自主调整为主,调整主要以品牌更迭为主,作用有限,在新业态、新模式的打造上尚未体现明显成效,传统商圈同质化改造,消费支撑作用仍然难以发挥,预计短期内各区传统商圈仍将处于下滑态势。

(三)服务业转型升级、老龄化加速等上海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显现

从“服务经济”来看,上海服务业比重已经突破60%,“十三五”时期这一趋势必将延续,标志着上海正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居民消费结构正沿着“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再向服务消费品”的次序加快升级,产业的融合发展的要求更高。从“老龄化社会”来看,上海在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2014年末老年人口比重已达28.8%,深度老龄化正在加速。

四、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未来发展举措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旧动能的弱化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但新动能也在加快成长。要创新谋划“十三五”发展规划,继续扎实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工作,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确保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

(一)抓好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落地、重点区域开发,确保稳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

1.加紧引进和储备重大项目。针对近年来工业投资增长放缓和大项目储备不足问题,市有关部门应加快筹划、储备和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促进重点企业向重点区域集聚;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市级政府可根据项目性质和规模予以统筹,通过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

2.加快重点区域开发建设。重点推进世博园区、前滩地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地区、徐汇滨江、虹桥商务区等重点区域的规划编制、动迁腾地、工程审批等开发前期工作,加快区域重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重大项目审批效率。建议市有关部门探索效率提升机制建设,简化各类审批手续,针对“十三五”重大项目构建“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开工建设速度。

(二)进一步优化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努力挖掘潜力,促进需求增长

1.加快新兴消费业态和服务模式发展。建议市相关部门积极向国家争取政策支持,在国际旅游度假区、外高桥国际贸易城等重点区域试点境外游客离境退税政策,设立市内免税店;主动服务好易迅、新蛋、1号店、快钱、汇付天下等电子商务和第三方支付重点企业发展,弥补传统消费模式遇冷带来的消费下滑。积极培育属地特色主导产业。各区要依托自身优势和资源基础,鼓励流通和服务企业发展现代商业,大力推动大型商业企业发展网络购物商城,尤其应促进传统商业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动传统商业转型发展,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2.坚持招大引强聚新,提升稳商安商能力。一是避免区际间政策内耗。引导各区梳理汇总现有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注重加强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二在招商“引强选优”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企业的产税前景,着力引进占用资源少、发展前景广、产税规模大的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企业。三是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加强市级部门对各区企业服务体系的协同,规范第三方中介机构运作,支持各区做好安商亲商工作,通过感情投入、贴心服务等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营造良好环境。

(三)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的扶持

1.放大减税政策效应。要积极宣传落实国家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减半征收所得税等减税政策,充分发挥“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先发效应,放大政策效应。提供多层次的服务平台。进一步打造产学研交流平台、人力资源平台、市场开拓平台、科技孵化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加快经济小区功能转型,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

2.破解企业融资瓶颈。深入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的政银企合作,针对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创业型企业,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帮助破解“融资贵”、“融资难”问题;落实好科技型企业、小型微型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青班第50期学员)

(责任编辑 谭力)

猜你喜欢

城区服务业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做好服务业 做强鱼文化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
健康服务业:更多关注这个板块
吾城·吾乡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