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2016-09-18赵伟拓夫

博览群书 2016年8期
关键词:东坡书院苏轼

赵伟+拓夫

七宝阁书院特约刊出

书院自唐代诞生以来,因读书人的文化教育需求,逐渐由中心文化区域向边远地区扩散。至清代,书院已延伸到除西藏以外的全国所有省区,成为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尤其在边远地区,书院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的普及,对增进文化认同功不可没。

海南,地处南疆,一道海峡使之与大陆相隔,被长期作为“戴罪之人”的贬谪、流放之地,文化教育也长期落后。然而,恰恰是这些被贬士人的驻足,为海南撒下了文化火种。如唐贞观年间的饱学之士王义方,被贬海南后开陈经书,行释奠礼,开海南教育先河。其后,被贬海南的唐代二十多位朝官,又大多为文化名人,如书法家李邕、翰林学士柳璨、两朝宰相李德裕等,都对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有所贡献。但是,真正让海南教化日兴、人文兴盛的,是一代文豪苏东坡。

·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人(今属四川眉山市)。因不容于新旧两党,苏轼被一连三贬,在绍圣四年(1097)授琼州别驾,被最终打发到了海南昌化军(今属海南儋州市)。已至暮年的苏轼此时是绝望的,他留下家小,只带了幼子苏过南下赴任。临行前,子孙痛哭,以为死别。苏轼在给友人王古的信中说:“昨与长子迈诀,已处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一番诀别,苏轼父子于7月2日渡海到达昌化军。

到达贬所后,苏轼住进破漏的官舍,发现“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为生存计,只得尽卖酒器以供衣食。苏轼凄然叹曰:“何时得出此岛耶?”不久,张中新任昌化军军使,他对苏轼的境遇十分同情,将伦江驿略作修整,给苏轼父子居住。热情的黎汉百姓也不断送来兽肉、芋薯,缓解苏轼父子物资匮乏的局面。短暂的张皇过后,苏轼逐渐适应了此间生活,将此前“作棺作墓”的想法抛在脑后。

苏轼父子与张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三人时常对弈赋诗,一同出游。某日,苏轼与张中同访东郊逸士黎子云(生卒年不可考,一说为黎族人)。黎子云的住所前临大池,水林幽茂。最为重要的是,黎子云家中小有藏书,这让苏轼如获至宝,时常来此借书。众人为文会方便,醵钱作屋。苏轼取汉代扬雄“载酒问字”的典故,将此屋名为“载酒堂”。

就在苏轼稍觉自得时,元符元年(1098)四月,湖南提举董必南下查访,至雷州,听闻苏轼住在昌化军官衙,专门遣使渡海,将苏轼逐出官舍,张中也因此坐黜。苏轼无奈,在城南槟榔林中买地结茅栖身。儋人“运甓畚土助之”,“十数学生助作,躬泥水之役”。五月,三间茅屋搭成,东坡名之“桄榔庵”,摘叶书铭以记其处。以后,苏轼在此“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载酒堂与桄榔庵一道,成为苏轼与当地读书人游息聚会、访学会文之所,陪伴了苏轼随后的谪居生涯。元符三年(1100)五月,新的任命诏书送达,苏轼以琼州别驾移廉州安置。六月,渡海离岛。次年即病逝常州。

·贰·

苏轼居儋三年有余,敷扬文教,著述不辍。士民载酒过从,问奇请益,时人皆化之。苏轼与从游弟子诵读唱酬,一时“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文风由此兴盛。在诸多弟子中,琼州人姜唐佐尤被重视,苏轼称赞他“气和而言遒,有中州人士之风”。他预言姜唐佐必定登科,并赠诗半首:“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欲待姜唐佐日后登科,再成此篇。崇宁二年(1103),姜唐佐果然中举,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怎奈此时东坡已逝,姜唐佐遂请苏辙代兄将诗补全: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

(苏辙《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

苏轼以后,载酒堂与桄榔庵俨然成为一种符号,“凡名公谪官于兹者,莫不载酒斯堂,赋诗以为故事”。如南宋初年官至宰相的主战派李光,在绍兴二十年(1150)被贬昌化军,始至儋,即访载酒堂,连作数诗,其一曰:

缅怀东坡老,陈迹记旧痕。

空余载酒堂,往事孰与论。

苏轼赋予的文化内涵,使载酒堂与桄榔庵成为日后的东坡书院的核心。

入元以后,载酒堂故地被建为学宫。延祐四年(1317),佥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事大都君行部抵儋州,访求桄榔庵旧址,建东坡祠,有堂三间,中祀苏公像。另有两庑,处郡人子弟,择师教焉。泰定三年(1326),儋州州倅彭应雷重修东坡祠,恢复载酒堂旧名。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正式建立书院。万历时,知州陈荣选修葺扩建院舍,于堂左建钦帅堂及载酒亭,为诸生会文之所。清乾隆年间,知州裴镶拨义学田产归入书院,收租米40余石。又每年征收租钱近16万,作为延师、膏火之需,不足者官为捐给。道光三年(1823)、光绪十九年(1893),邑人两次倡修,增建正殿、讲堂、头门、两廊、耳房等,规模更大。清末学制改革,东坡书院被改为农学。民国时期,书院扩建为东坡公园。20世纪80年代以后,书院重新修复,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叁·

然而,在苏轼的贬谪之地儋州所建的东坡书院并非海南的第一所书院,也并非第一所以“东坡”命名的书院。这所同样以东坡命名的海南第一所书院位于琼州州治(在今海口琼山区),始建于北宋。

在苏轼被贬儋州时,曾在琼州寄宿十余天。寄宿期间,苏轼发现当地民众多饮用浑浊的河水,于是教以凿井之法,在城北凿出泉水二眼。二眼泉水相距咫尺而异味,苏轼分别取名为“洗心泉”“浮粟泉”,并常在泉边读书。苏轼去儋后,琼州知州先后在双泉上建亭。待苏轼北归时,又过此地,应太守陆公之邀,为一座小亭取名“泂酌亭”,并赋诗:

酌彼两泉,挹彼注兹。

一瓶之中,有渑有淄。

以瀹以烹,众喊莫齐。

自江徂海,浩然无私。

岂弟君子,江海是仪。

既味我泉,亦哜我诗。

(苏轼《泂酌亭诗》)

东坡仙逝常州后,琼州士人怀之,在其读书处建东坡书院,并建东坡祠,立像以为纪念。后人在重修泂酌亭时说:“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后公北归,郡人遂即公所尝至之地,建为书院,而名之曰东坡,文不忘也。”

此后,东坡与东坡书院成为当地文教事业的象征。元代时,书院正式设立山长,作为生童肄业之所,置学田70石,请赵孟頫书写匾额。明洪武四年(1371),琼山知县李思迪将琼山学宫迁入东坡书院,书院因之停设。在郡人的反对下,九年(1376),琼山知县陈概将学宫迁出,复设东坡书院。天顺间,因来书院东坡祠和双泉的游人太多,有碍院内生徒学习,书院迁于小西门外,旧址渐废。成化四年(1468),知府蔡浩迁于府城东。万历四十三年(1615),书院又迁回原址。以后东坡书院又先后更名“粟泉书院”“苏泉书院”,相续办学。清嘉庆十四年(1809),复称东坡书院。清末书院改制,东坡书院被改为农业中学校。如今,这所海南的第一所书院只留下赵孟頫的“东坡书院”匾额,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的兴盛。

“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绍圣四年的一纸命令,将东坡居士贬到了孤悬海外的儋州。任谁也不会想到,这次贬谪将在海南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苏轼直接的文化授受,培养出了海南第一位举人。天荒既破,代有才人。随着第一所东坡书院的诞生,海南文教渐开,与内地差距逐渐缩小。仅有宋一朝,海南就诞生了14位进士,43名举人。再往后,历元、明、清,紧随东坡遗韵,海南一地相续诞生了60余所书院,遍布全岛,育才养士,使原先被视为畏途的“蛮夷之地”终有“海滨邹鲁”之称。

猜你喜欢

东坡书院苏轼
从善如流
早春欣见海棠绽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定风波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东坡画扇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