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阮元“金石酬唱”集会考论

2016-09-18卢高媛

关键词:阮元酒器嘉庆

卢高媛

(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浙江 杭州310012)



阮元“金石酬唱”集会考论

卢高媛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

清代诗人集会唱和活动十分普遍,集会的主题内容也十分丰富多样。著名诗人和学者阮元在浙江期间,曾招集同人举行过一系列以吟咏钟鼎彝器为主题的“金石酬唱”集会。诗人们在这些集会活动中以金石为媒介,觥筹交错,互相唱和,尽显古雅之风。对这系列集会进行考察,可以总结和归纳出清代诗人集会方面的一些规律性问题。

清诗;集会;阮元;“金石酬唱”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或作芸台),又号揅经老人、雷塘庵主等,江苏扬州人,占籍仪征。阮元一生仕途通达,功名赫赫,是清代中后期的元老名臣,同时也是著名的诗人和学者。嘉庆五年庚申(1800),阮元出任浙江巡抚,至嘉庆十年乙丑(1805)因父丧丁忧离任为止,前后大约五年时间都在浙江。在这期间,阮元常常召集同人举行集会唱和活动,留下了不少相关作品。这些集会期间所创作的诗歌,后来大部分都收入其主编的《八砖吟馆刻烛集》。现在选取其中以吟咏金石为主题的集会略作梳理,并将这一系列集会统一称为“金石酬唱”集会,以之说明某些规律性问题。

一、阮元与《八砖吟馆刻烛集》

《八砖吟馆刻烛集》大致编成于嘉庆九年甲子(1804),通行为三卷刻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新编》影印的是嘉庆、道光间仪征阮氏刻《文选楼丛书》本。集中辑录了嘉庆七年壬戌(1802)至九年甲子(1804),阮元在浙江邀同人共聚时的唱和之作,其中大多即是以阮元家藏的钟鼎古器为题的咏物诗。卷首有阮元所作序文一篇,该序全文如下:

元积得汉晋八砖,贮之小室,题曰“八砖吟馆”。诸友于三浣之暇,吟咏于此。但只刻烛一二寸,匆匆不似赋日五色矣。名之曰《刻烛集》,犹草稿也。其间覃溪先生暨蒋蒋山、陈云伯三诗,乃曩日之作,羼于今诗内者。编为三卷。后有作者,当再续之。[1]1

按阮元所说,“八砖吟馆”得名于其在浙所得之汉晋八砖,是闲暇时与友人集会之所。阮元从弟阮亨在其所著《瀛舟笔谈》卷十二中亦有关于“八砖吟馆”的记述:

古砖视石易损,故流传尤少,如《水经注》所载吴宝鼎砖之外,颇不多覯。家兄在浙江时,曾集所藏八砖,自黄龙以至兴宁,极为修整,因于节署东偏别立“八砖吟馆”,与同人觞咏其中,迩来续得更多,又不仅于八砖矣。[2]83a-83b

按阮亨所说,阮元与众人在“八砖吟馆”内集会的吟咏对象不仅仅只限于“汉晋八砖”,事实上《八砖吟馆刻烛集》中的集会唱和活动也并不都发生在“八砖吟馆”之内。诗集中除去少量阮元等人独自吟咏创作的诗歌外,绝大部分属于集会时的唱和之作。阮元“于钟鼎古器有深好”[3]649,他十分热衷于收集各类钟鼎彝器,并且将这种兴趣与吟诗作赋相结合。从阮元留下的文集可以看出,他创作了大量以金石古器为吟咏对象的诗歌。不仅如此,在政事之暇,阮元还常常邀请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分咏自己藏品。在集会唱和中相互交流,分享金石之乐,这也是阮元举行“金石酬唱”集会的主要目的。

说到阮元对金石的痴迷和喜爱,不得不提到他在金石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作为乾嘉时期的学界泰斗,阮元对待学术态度严谨,讲求探本溯源,穷极隐微,在金石研究方面成果斐然,有《山左金石志》《两浙金石志》《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金石研究著作传世,在其所撰《小沧浪笔谈》和《定香亭笔谈》等诗文集中亦有不少对于金石文字的记载和考证。阮元在《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序》中曾写道:

余心好古文奇字,每摩挲一器,拓释一铭,俯仰之间,辄心往于数千年前,以为此器之作,此文之铸,尚在周公、孔子未生以前,何论秦、汉乎?由简策而卷轴,其竹帛已灰烬矣,此乃岿然独存乎世,人得西岳一碑、定武片纸,即珍如鸿宝,何况三代法物乎?世人得世采书函,麻沙宋板,即藏为秘册,何况商、周文字乎?[3]636

二、以金石古器会友,散播风雅

阮元在浙江时通过寻访山川古迹和结交金石爱好者,得到了不少珍贵的金石古器。闲暇之时,阮元邀请同道友人共聚,将这些藏品作为集会创作的吟咏对象。以古会友、散播风雅是阮元的主要目的,仅《八砖吟馆刻烛集》就收录了若干次这类“金石酬唱”集会,现选取四个较为典型的略作梳理,简单论述如下。

(一)“咏十印”。嘉庆七年壬戌(1802)九月,阮元招集友人举行集会,创作了《分咏秦汉六朝十印(附考)》。除顾廷纶(郑乡其字)一人作有《汉刘胜印》与《汉薛长卿印》两首诗以外,其余皆一人一印一题,具体分别是朱为弼(右甫其字)的《秦海上嘉月鉥》、陈文述(云伯其字)的《汉李广印》、焦循(里堂其字)的《汉司马迁印》、张鉴(秋水其字)的《汉王禁印》、陈鸿寿(曼生其号)的《后汉李忠印》、蒋征蔚(蒋山其字)的《后汉窦武印》、方廷瑚(铁珊其字)的《后汉张成印》和阮元的《晋刘渊印》。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首单独收录的许珩(楚生其字)的《唐鸡林道经略使印歌(并考)》,诗后阮元注云:“余旧以‘鸡林道经略使印’足十印之系,嗣得‘李忠印’而易之,故许君诗从附录焉。”[4]9由此可推断,徐珩实际上也参与了此次集会,不过因为所赋之印为唐代之物,故而以附录的形式收录在后。

(二)“咏汉鼎”。嘉庆七年壬戌(1802)九月,阮元将定陶鼎付焦山寺僧收藏,与众人同赋长诗。阮元在其诗的附注中不仅交代了将西汉定陶鼎托付给焦山寺僧人守护的原因,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考证,体现出阮元深厚的考据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此外,参与同赋的诗人有许珩、王宗敬(礼思其字)、顾廷纶、张鉴、焦循、朱为弼、方廷瑚等七人。

(四)“咏八砖”。嘉庆八年癸亥(1803)二月,阮元集同人于“八砖吟馆”,创作了《八砖吟馆分咏汉晋八砖(附考)》。“汉晋八砖”得来不易,且保存完好,阮元极为珍视,以至于专门在浙抚署设立馆舍,以“八砖吟馆”名之。不仅如此,阮元还特意邀请友人共聚于“八砖吟馆”,与众人同赋“汉晋八砖”。具体分别是翁方纲(覃溪其号)的《西汉五凤砖》、陈鸿寿的《西汉黄龙砖》、顾廷纶的《汉永吉砖》、阮元的《吴蜀师砖》、朱为弼的《吴天册砖》、王聘珍的《东晋大兴砖》、方廷瑚的《东晋咸和砖》以及张鉴的《东晋兴宁砖》。其中阮元所作的《吴蜀师砖》写道:“仙馆列八砖,照以雁灯烛。刻烛成联吟,诗成受迫促。”[6]10这些诗句所描述的情景与其在《八砖吟馆刻烛集》序言中所说相符合。

在这些以吟咏金石为主题的集会中,阮元的诗歌秉承了其咏物诗的一贯风格,即从所咏之实物出发,回溯历史,品评人物,感怀古今,诗歌整体格调上较为朴实和厚重。参与集会的其他诗人在创作风格上与阮元相类似,都显示出相当深厚的史学和金石学功底。秦汉魏晋时期流传下来的印章、砖瓦具有极高的艺术和考古价值,值得反复观赏和品味,阮元在集会唱和活动中成功地将金石古器与诗歌创作相结合,实现了艺术审美的交融和升华。

三、以酒器介寿,寄意悠远

八年二月,为府君七十寿辰,不孝称觞上寿,时恩赐寿字玉如意适至。不孝铸鏄钟以蕲眉寿,歙程易畴孝廉考之,中二月夹钟之律,以为奇应。不孝又与诸友选商、周十三吉金酒器,酌酒上寿,各赋诗一篇,门下士陈寿祺、吴鼒、姚文田、鲍桂星、查揆、顾廷纶等以诗文介寿者甚多,名篇钜制,传诵一时。府君感诸君子之欢心,顾而乐之。九年春二月,不孝复集诸友,别选商、周十三酒器,赋诗为寿。[7]369

阮元在自己生辰时谦不受贺,却为父亲的寿诞用尽心思,其孝贤可见一斑。现将两次集会的相关情况作略作梳理,对其特点和规律进行论述。

嘉庆八年癸亥(1803)二月二十六日,阮父七十寿辰。张鉴等人所撰的《雷塘庵主弟子记》卷二记述道:

封公七十寿辰,先期学友、门生以诗文介寿者甚众。先生将行称觞之礼,继而奉封公命,不许受文武各属官一缣一烛,乃可称觞。先生敬诺,因称觞五日。[5]51

《八砖吟馆刻烛集》完整地收录了阮元与友人在此次集会上所赋之诗,题为《分咏十三酒器诗(有序)》,小序由许珩撰写,内容如下:

吾乡吴氏旧藏十三银凿落,前代介寿物也,厉樊榭诸君为之歌。癸亥二月,湘圃封翁七十生日,中丞招客称觞,陈商、周尊彝以侑敷之,适得十三,爰集同人分赋之,为十三酒器诗。[6]12

“十三银凿落”指扬州徽商吴蔚洲家所珍藏的、明代万历年间制作的十三个雕琢精致的银酒杯,阮元在自己所作的《商父丁角》的开篇也提到过:“吾乡有酒器,十三银凿落。金吾积吉金,其数亦相若。”[6]13以酒器介寿的习俗古来有之,阮元秉承这一传统,偕从弟阮亨(仲嘉其号)、侄儿阮荫曾(封沂其字)、长子阮常生(寿昌其字)作为家族代表称觞赋诗,与许珩、吴廷琛(棣华其号)、陈寿祺(恭甫其字)、何元锡(梦华其字)、王聘珍、顾廷纶、陈鸿寿、张鉴、朱为弼等九人共同创作了“十三酒器诗”。

嘉庆九年甲子(1804)二月二十六日,阮父七十一寿辰。阮元再次邀友人另选商、周十三酒器为堂上寿。《雷塘庵主弟子记》卷二云:“二十六日,封公生辰,同人称觞赋诗。”[5]55阮亨《瀛舟笔谈》卷十二云:“甲子岁,叔父生辰。同人请举故事,复遴所藏者十三器,各赋诗一首,为后十三酒器诗。”[2]3a阮元祝寿诗《周兕觥》中也简略提到了这次集会的情景:

岁华周绮甲,介寿重举觞。古觞十三器,罗列别成行。友朋多欢心,一一登予堂。分器祝眉寿,予亦奉兕觥。……工歌间钟磬,酌酒春风香。诸友共饮御,歌诗各成章。愿言千百年,寿如金石长。[8]18

“后十三酒器诗”的作者与前次(“十三酒器诗”)略有不同,陈延庆(古华其号)、王学浩(椒畦其字)、黄文旸(时若其字)、郭麐(祥伯其字)、方廷瑚五人取代了去岁参与赋诗的阮荫曾、吴廷琛、陈寿祺、王聘珍和陈鸿寿。事实上由于阮承信病情日益加重的缘故,这也是阮元最后一次招集同人为父做寿,阮父最后于嘉庆十年乙丑(1805)夏病逝于浙江抚署。

《诗经·豳风·七月》云:“为此春酒,以介眉寿。”饮酒祝寿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有酒必然要有酒器,阮元选择商、周时期的青铜尊彝作为介寿的酒器,则蕴含了更深刻的寓意。金石古器本身是持久存在之物,多与长寿联系在一起,如“金石同寿”“寿如金石”等。阮元及其友人在前后两次“十三酒器诗”的创作中,也都将所咏之酒器与介寿的主题相结合,传达出美好的祈愿与祝福。如王学浩的《千马卣》写道:“子孙保富昌,金石同长久。”[8]16再如阮亨的《商大戊爵》写道:“敷福及臣僚,家庭永康乐。”[6]14

四、结语

《八砖吟馆刻烛集》中所收录的这一系列由阮元主持的“金石酬唱”集会,在清代诗人的集会唱和活动中别具一格,具有不同于其他集会的风格和特点,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的关系特别值得注意,现简要论述如下。

其一,集会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关系。时任浙江巡抚的阮元发起和组织了这一系列集会,参与者大多为其晚辈、门生、僚友和下属。这与一般的友人、同乡等组织集会所不同,辈分和地位的差异使阮元与集会其他成员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上下级关系。因此,每次集会的主题基本由阮元决定,众人吟咏的金石古器也都来自于阮元的收藏。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职权关系的存在,集会的参与者在创作诗歌时不免会多一些顾虑和拘束,比如加入对阮元的奉承和恭维之词等。虽然这些内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诗歌的艺术审美价值,但是结合当时阮元的学界名望和社会地位,这种行文上的官场礼仪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二,兴趣爱好与集会唱和的关系。阮元对金石彝器的喜爱和痴迷是他举行这一系列集会最主要原因,这说明个人的兴趣爱好也可以成为集会唱和活动开展的缘由。虽然阮元自己也创作了不少吟咏金石的诗歌,但是独乐不如众乐,与有相同志趣友人一起分咏自己藏品,在吟诗唱和中相互交流讨论,共享金石之美,更能达到情感和精神上的满足,这也是阮元组织集会的主要目的之一。另一方面,阮元在浙期间在钟鼎彝器方面收获丰富,举办集会也是一种展示自己藏品,请同好鉴定品评的方式和途径。

其三,诗歌创作与金石考证的关系。歌咏金石的诗歌大量出现是清诗的特点之一,阮元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除了提倡将简要考证文字附注于诗前之外,阮元还将金石考证与诗歌创作结合起来,以诗的形式将考据的内容表达出来的同时融入自己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感认识和理性思考。徐世昌在《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七中评价道:“题咏金石之作,不因考据伤格,兼覃溪之长而祛其弊,才大故也。”[9]这种创作风格被参与集会的其他诗人所效仿,虽然这些作品减少了诗意的韵味,却也是诗歌内容和形式上的一种拓展和创新。

事实上,阮元对金石的关注不仅仅在于兴趣,他认为金文石刻对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他才对钟鼎彝器的寻访和研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对此,龚自珍曾评价道:“公谓吉金可以证经,乐石可以劻史……十世彪炳,冠在当时,是公金石之学。”[10]从清诗研究的角度上讲,阮元举行的“金石酬唱”系列集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诗人集会多样性和复杂性。此外,这系列集会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地方,如阮元在浙时的交友关系和特点,以及他们所创作的金石类咏物诗在清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等等。

[1]阮元.八砖吟馆刻烛集[M].丛书集成新编(第58册).

[2]阮亨.瀛舟笔谈[M].嘉庆二十五年刻本.

[4]阮元.八砖吟馆刻烛集(卷一)[M].丛书集成新编(第58册).

[5]张鉴.阮元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5.

[6]阮元.八砖吟馆刻烛集(卷二)[M].丛书集成新编(第58册).

[8]阮元.八砖吟馆刻烛集(卷三)[M].丛书集成新编(第58册).

[9]徐世昌.晚晴簃诗汇(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4521.

[10]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26.

(责任编辑吕晓英)

Textual Research of Ruan Yuan’s“Jin Shi Chou Chang”

Lu Gaoyuan

(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The gathering and responsorial activities of poets were very common in the Qing dynasty with quite a variety of themes in those activit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duty in Zhejiang, the renowned poet Ruan Yuan held a series of gatherings writing poems on stones called “Jin Shi Chou Chang”. Poets used stones as the theme to write poems and drink together; these gatherings appeared very classical and elegant. Studying them helps sum up some problems of the gatherings and responsorial activities in the Qing dynasty.Key words:Qing poetry; gathering; Ruan Yuan; “Jin Shi Chou Chang”

I207.2

A

1008-293X(2016)04-0017-04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4.003

2016-05-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清诗续考”,项目编号:13YJA751074。

卢高媛(1990-),女,上海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阮元酒器嘉庆
西斋茶廊坐雨
阮元与焦山的不解之缘
从嘉庆元年继德堂观戏谈起
再也不怕了
阮元信守“一品清廉”
和珅与阮元的眼镜诗
清中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以嘉庆朝刑科题本为中心的探讨
北票博物馆收藏明火温酒器
唐代酒器“双鱼榼”
B4RM4N智能调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