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学良心到教学学术转变的探讨

2016-09-18沈海玲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学术评价发展

沈海玲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从教学良心到教学学术转变的探讨

沈海玲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教学良心包含了责任心、仁爱心以及正义心。随着教学理念与教学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高,自从上世纪末美国厄内斯特·博耶提出“教学学术”概念后,教学学术逐渐地取代了教学良心。这一巨大的转变证明了教师的教学发展过程需要更多系统科学的行动方案以及外化客观的评判标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越多为人所关注。这种转变表明教师发展专业化、学术创新多元化、评价标准系统化的发展特点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要求。

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良心;教学学术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8.022

教学良心问题是教育界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教育界也在不断更新着教学的理念,在此,教学学术的理论观点逐渐为人所关注并引入教育活动中,旨在为教育问题的解决、教育观点的革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新鲜的血液,同时也是对学生负责、为学生服务的新型教育理念的行动依据。

一、对教学良心的探讨

(一)教学良心的概念界定

从语源的角度考察“良心”二字,有助于对“教学良心”的探讨,在西方,其来自于古希腊词“syneidesis”,其意为“同知、共知”。康德则认为“良心”是作为理性存在的人本来就具有的,是天赋的,绝对的,其等于善良意志、义务意识和内心法则;叔本华则坚持“良心”是道德的自我决定;黑格尔认为“良心”是一种积极追求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是善的东西的伦理意识。在中国的汉语中,“良心”一词可拆分成“良”与“心”,“良”即道德,“心”即为意识。值得注意的是,“良”字还有“天赋、先天存在”之意,如孟子所说的“不学而能谓之良能,不学而能谓之良知”即为此理。

从本质说,“良心”属于道德的范畴,《孟子·告子上》中的“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朱熹的《孟子集注》中的“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皆认为“良心”是仁义之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则把“良心”诠释为“对是非的内心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行为有关的”。[1]可见,“良心”是具体的、历史的,世事变迁都将引导世人对“良心”的认知与看法不断发生着改变,甚至是普遍化,不可忽视的是它的确是人立足世间的一剂良药。

教学良心是人的社会良心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有着良心的基本内涵与特征,但是又具有着其从属于教育部分的特点。综上所述,教学良心可以认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道德义务高度自觉的意识和情感体认,同时具备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我调控与评价的能力。

(二)教学良心的三层内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可见教育在各项事业发展中占有绝对的优先位置,因此,教育离不开良心。许慎《说文解字》中曾经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2]43其所言正表现了教育的一个最大问题即榜样的力量,效仿是教育得以开展的基础,孟母三迁与之同理。而教学又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与组成部分,通过教学教师将已获得的知识与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其得以发展进步。教学对象的特殊化和教学的复杂化要求教学的过程是需要充满人性的光辉的,人存在于世间需要受到法律法规的束缚,受到道德的约束以及伦理的限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地,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良心,可以说教学良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计划而所保持的责任之心、仁爱之心以及正义之心。三者相辅相成,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了教学良心的基本内涵。

1.责任之心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有较大主动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洛克所提倡的“白板说”认为学生出生时像白板一样,所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其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在决定教授什么样的知识上占据着绝对的主动权,拥有责任之心的教师会将对人性中充满正能量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传递与激发,以保证这些优秀的人类财富不断地传承下去。因为只有这些才是人能够久存于世的真理,拥有责任之心的教师会为学生的未来做打算,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的奉献精神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仁爱之心

教师之于学生而言既是长者又是智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也”,教师不仅传授人立足于世之道,教授知识,解答学生的生存疑惑,还要关注爱护学生的发展。学生是人,人是不断改变与发展的,学生就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困惑与无助,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为学生的成长扫清前进的荆棘。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涌现的为救学生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大批优秀教师,就是爱护学生的典型,仁爱之心能够解救学生于水火之中,也能够成就教师的自我价值。将学生看做自己的孩子去保护,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克服一个个遇到的困难,是一个教师的仁爱之心的底线。

3.正义之心

正义也是道德范畴之中经常被拿来讨论与研究的话题之一,教学活动中所强调的正义是对教师能力与道德水平的一个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对非正义之事、之言、之行与正义之事、之言、之行要有一个判断的标准与依据,虽然正义绝不会是绝对的,但是最起码要保证相对的正义与公平。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但褪去鲜亮词语的修饰,说到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播的正能量不一定能让所有学生感受到,但是反之传递负能量,学生将模仿的更容易。这是一个哲学的命题,假设用成本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容易许多,因为学生行正义之事的成本要比行非正义之事的成本来得高,所以学生会更容易模仿负能量之事。从人性本恶的角度来看,行恶是顺应了其本性,而行善则如触逆鳞,更为艰难。但是教学本就是知难而上的一项工作,在教学中拥有正义之心才将会更易前行。

二、教学学术问题的提出

(一)教学学术的由来

1990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副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 L. Boyer)出版《学术的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一书,标志着教学学术的正式提出。他认为:学术意味着从事基础研究,但一个学者的工作还意味着走出单纯的问题研究,寻求问题间的相互联系,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桥梁,并把自己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具体说来,一般认为教授的工作应该包括四个不同而又相互重叠的功能,即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学术。教学作为一种学术性事业,教师应迅速掌握新的信息,与学生架起理解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传播知识,自身也获得发展。归根到底,如果没有教学的这种功能,知识的连续性将中断,人类积累的知识就将面临被削弱的危险。[3]22美国贝勒大学2000年制定的《教师学术评价指南》将教学学术界定为“学者在教学中把课堂、课程、实习点作为发展、改进和交流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场所”。

(二)教学学术的特点

首先,教学的学术化。教学成为了学术的理论储备与依据,以往高校的学术活动常常与教学活动相分离,因此,在高校中许多科研与教学存在冲突与矛盾,而教学学术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解放了更多科研教师的精力,也为教学出色的教师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舒尔曼认为:“凡是能被视为学术的活动,都应该至少具有三个重要特点:是公开的,能够面对批判性的评论(cirticalerview)和评价;并能够与所在学术圈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和使用。”这就是所有形式的学术的核心内容,而其重要特征是“适当的学术交流和评论能够为该领域中的知识添砖加瓦”。[4]而教学学术则完全符合这些要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学术的发展。

其次,学生的参与化。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于1994年根据各大学的科研经费将3500所大学中的88所定为“第一类研究型大学”,而我国高等教育借鉴了这一概念,将国内的大学划分为“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性大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等几种类型。由此,国内高校教师搞科研与教学的冲突越发的严重,搞科研的教不好课,上好课的搞不好科研已不再是个例,科研与课堂的分离暗示着学术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是教学学术将教学的内容化为科研的内容,学生也成为需要被考虑的重要变量因素。甚至在某些课程中,学生参与到了教师的教学研究中去出谋划策,不再扮演接受的被动学习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学术的活动中参与度不断提高。

最后,评价的开放化。教学学术的评价过程即可认为是一种学术的交流与共享,在学术中没有职称更没有高低,都是平等自由的,因此,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质疑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同行之间也可以交流感受与心得,自己也可以建立成长反思档案袋来对自己的教学学术进行不断的反思与研究。所以说教学学术的评价是十分开放的,这不仅显示在其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其实质是尊重人在学术领域的人人平等与自由发声的权力。

(三)教学学术的价值意蕴

1.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新视角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教学学术的提出与广泛发展对高校教师而言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发展机遇。全国大部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氛围十分的浓厚,但是并不是一件好事,高校是培养人,为社会的发展输送人才的地方,而学生得不到该有的教学对待是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的。直到教学学术的提出可以说为广大高校、广大教师都指明了一条前进的方向,重科研的教师可以适当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自己搞科研的同时将最新的学科发展资讯传递给学生,这样就提高了重科研教师的教学质量。而重教学的教师也不必为找不到科研角度、担心影响教学而不去搞科研,在搞科研的同时就能够上好课,一举两得的事将大大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同时也培养了更多有真才实干的人才。而在这整个的过程中,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会得到更强的巩固、教学技能会不断得到提高、教师同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不断地加强、创新的能力与意识不断地提高、持续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将大大被激发。因此,教学学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次新的机遇。

2.高校学术创新的一个突破点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是十分普遍的,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许多学校做出了错误的引导,许多教师坚持了错误的原则,现在看来,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相互包容的。在教学的领域里,教师可以搞科研搞学术,将教学内容和如何上好课研究出自己的特点与特色,从而为找出新的学术突破口而努力奋斗,不懈拼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科研的领域,可以将自己的学术研究简化后,在课堂上与学生、同行、更多的学者进行交流探讨、互相研究、互相进步。可见教学与科研本就是一母同根,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硬要将两者拆开必将导致两者分崩离析、唇亡齿寒,不将附焉,而反之如果将两者进行完美的结合亦将会产生奇妙的花火。因此,教学学术的提出与发展是高校学术突破的一个创新口。

3.评价体制得以改革的现实依据

任何一门完整的课程、一种教学方法最后都离不开被评价,评价是为了查明已形成和已组织的学习经验,在实际上带来多少预期结果的过程;同时,评价过程总是包括着鉴别计划的长处和短处。[5]85这有助于检验其的有效性。因此对教学学术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国外的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评价的标准,但都有其各自完整的理论支撑,在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后发现教学学术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成果评价,而是在整体上转向了能力的评价和过程的评价。新的评价范式重视“胜任力”和“教学投入度”,重视课程创新和教学设计,属于形成性评价。[6]46这为现行的评价制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照标准。

三、从教学良心到教学学术转变的理论探讨

(一)转变的缘由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教学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学良心的时代局限性逐渐显露,而同时教学学术的理念被提上日程,更应用到了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这种转变的背景是教学良心的先天不足所致,而与此同时教学学术能够弥补这一缺陷。

1.系统科学的教学行动方案的要求

教学良心的强调与提倡,仍旧是停留在道德层面的观点的申辩,想要学校中要求所有的教师达到类似的教育高度,是存在极大的困难的,在部分高校中教授被戏称为“教兽”这是极具反思性的,也表明教学良心作为一种内在的品格,要对其进行改善和提高是十分困难的。教学良心缺少系统的行动方案,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同时也因人而异,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性格与秉性,都有着适合自己的行动方式。因此,为每一个人建立行动方案绝对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科学的方案是要经过严密精准的测试从而确定的,但是教学良心本身的特征决定了观察的复杂性与困难性,这些都不利于行动方案的制定。而教学学术的实行却可以制定一套系统科学的行动方案,有理有据,步骤清晰明了,相较于教学良心的行动更加的科学。一套教学学术的行动方案能够适合众多教师的教学活动,其克服了教学良心本身的内在缺陷,由内在不可控制的具体行动过程外显为可控的,有条理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保证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2.外化客观的教学评判标准的需要

教学良心属于人内在的东西,是具有主观性与隐蔽性的,观察起来也十分的困难,难以得到正确、客观的数据与资料,且不可否认的是人为的因素十分大。评判一位教师教学良心的好坏,不仅要考虑到被试在观察环境中可能存在作假的情况,还要考虑到观察者本人对其的主观判断与看法,这些都是会影响评价教师教学良心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良心是不易制定统一、客观评价标准的。

而教学学术则可以通过外化客观的评价标准来评判其教学的态度以及水平,教学学术将教学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同学生进行学术性的探讨,以保证促进自身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进步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该领域的学科知识。课堂的互动、学生的反应效果、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学术化展示等都可以成为评判的依据和标准,较之看来教学学术更适合外化客观的评判标准的时代要求。

3.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的需求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丞待提高与突破的一大问题,通常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职业进步的过程。教学良心虽然存在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内在缺陷注定了其是不稳定的、易变化的,因此,对教师本身的专业化发展助力不大。

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的强弱不仅代表的是个人,更是学校,高校得到重视的科研项目与成果往往是有经验的副教授、教授的特权,而对于那些新就职的教师而言,搞科研不受重视,同时科研条件相对较差已不是秘密。而教学学术的提出不仅满足了那些新就职教师的科研需求,而且也为许多科研达到瓶颈期的教师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机会。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学术化的同时,自身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也在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空间得到扩展。

(二)转变后的特征

1.教师发展:走向专业化

从教学良心到教学学术的转变,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教师的发展不断走向了专业化。教学良心强调的是内在的、不可控、主观的东西,不论是观测还是评价起来,都具有极大的困难。教学良心的展示不仅因教师的性格而异,还且因学生的感受不同而有所差别。将自己脑袋中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中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没有感受到教师的教学良心,那么即使别人都在和他说教师的教学良心有多高时,他也是无法体会到得。教学良心隶属于道德层面的认知对教师专业性的发展贡献着实不敢恭维。

教学学术得到发展后,以往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扮演着接受的学习者角色的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发声机会、话语权与思想自由。同时,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针对教师的遗漏点提出质疑与追问,这极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甚至是语言表达的能力。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从实质上来说,是在教学学术中,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得到的关注与信任越多越显示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高,教学相长得到了发展的可能。学生是有独立意识与思维的人,而不是等待被装满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观念得到重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这些在教学学术的发展道路上成为了现实的可能,相信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将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关爱。

2.学术创新:走向多元化

教学良心推行的再好,对教师本身而言也只能在自我的修养方面有所提升,对教师的学术研究而言贡献十分有限,在学术上,教学良心的发展宽度、广度、深度都比较有限。教学学术是不仅是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有很大提升,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教师持续学习与继续研究的热情,让学术的研究走向普及化,而不是高深的学问与技巧。以往,搞研究的大多是资历深、学问多、职称高的教授、副教授,但是随着教学学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更多的青年教师也加入到了科研的队伍中,并且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同时,很大一部分青年教师由于教学学术搞得好、搞的新而因此得到学生的认可、学校的认可。这是得到了实践的印证的,证明了教学学术在中国是行得通的。如上海复旦大学曾于2013年开始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其主要包括了教学和科研两项,但是教学的比重远大于科研。甚至该校有一些80后的青年教师已经凭借“代表性教学成果”顺利通过副教授的申请,这对以往根深蒂固的“重科研轻教学”的职称评定是极大的颠覆。复旦大学更曾宣布于2015年投入6000万——7000万用于教学绩效的奖励工作。也充分说明在教学学术的发展中,学术研究越来越多元化、同时教师科研创新的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

3.评价标准:走向系统化

在教学良心的实施过程结束后,很难去评价它的有效性,教学良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自身也从中获益,能够达到一种心灵的净化或者说道德品质的升华。但这种教学结果通过评价是无法及时统计出来,即教学良心的影响具有延迟性的特点。在使用评价手段的同时切记评价的三个重要准则即客观性、信度和效度。因此,教学良心无法通过评价来进行改进。

但是教学学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满足评价的三个原则,同时,教学学术也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评价机制,这也是教学学术能够及时查漏补缺、完善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往往在教学结束后通过学生评价,能给教师的学术发展提供新的建议与素材;通过同行互评,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切磋的机会;通过学术交流会,可以及时更新自己的学术观点。可以说教师在行动中反思与进步。这种从下至上的评价模式,为教师的教学学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教学评价不再单一化而是多元化、系统化,这些都表明教学学术相较于教学良心而言更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这也是高等教育得以发展得更好的标志之一。

四、结语

从教学良心到教学学术,代表的不仅仅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更多的还有教师对教学态度的改变。教学良心是教师负责任的本着自己的内心正义的去从事教学活动,由于人本身的复杂性导致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良心的程度深浅是不可控制也无法真实评测的。而教学学术则是教师在带有一份责任感、使命感去教学的同时,更多了一份热情与钻研的精神,不仅教师受益,而且学生的发展需求也得到了满足,更为重要的是教学学术是可评判的、具有外化性的。这种教学态度与方式的转变是教育发展进步的必然历史趋势。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袁维新.教学学术:一个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高教探索,2008(1).

[4]顾建敏,董小燕.美国高校的学术反思与学术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2).

[5]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周光礼,马海泉.教学学术能力: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的新框架[J].教育研究,2013(8).

[责任编辑王耀辉]

A Study of Teaching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from Teaching Conscience to Teaching Academic Research

SHEN Hai-l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China)

The general teaching conscience contains the responsibility, benevolence and justice. Since the end of the last century, American Ernest L.Boyer proposed the idea of academic teaching, which indeed gradually replaced the teaching conscience. This huge change has proved that teachers' teaching development process needs more systematic scientific action plan as well as external objective evaluation standard. This change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diversification of academic inno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valuation standa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conscience; teaching academic

2016-03-29;

2016-05-16

沈海玲,女,江苏启东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教师成长与发展

G420

A

2095-770X(2016)08-0097-05

猜你喜欢

学术评价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学术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