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徽文化”的高校本土音乐课程建设探究
——以黄山学院为例

2016-09-18史一丰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黄山徽州学院

史一丰

(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安徽黄山 245041)



基于“徽文化”的高校本土音乐课程建设探究

——以黄山学院为例

史一丰

(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通过对“徽文化”的概念界定,从本土文化对高校地方课程建设的意义、当前高校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研究综述、高校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徽州地方音乐课程建设的背景,以及徽州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并以黄山学院为例,为该校开展徽州本土音乐课程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使高校徽州本土音乐课程建设为推动弘扬和传承徽州传统文化服务。

徽文化;高校本土音乐课程;建设;探究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8.018

目前,教育领域所进行的本土课程建设或称“地方课程开发”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小学课程建设领域。通过资料的搜集和文献的梳理可知,关注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赋予地方课程新的价值取向、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地方课程的建设、地方课程建设中的困惑与问题等方面的课题是这一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新疆师范大学孟凡丽教授的专著《多元文化背景下地方课程开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的论文《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中国教育学会卓晴君、徐岩老师的论文《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等研究成果对基础教育阶段本土课程设置已经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的三级课程设置体系相比较,显得更为丰富和复杂,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也更加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虽说给予学生较宽泛的选择范围,但在公共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方面都是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进行课程的开设,学生“被开课”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时,现有的高校课程建设从全国范围来讲具有颇多相似的地方,尤其是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院校和综合性高校课程开设的套路基本一致,其中显著的特点是“西化”倾向很明显,即按照国外专业音乐教育的思路来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特色类课程绝对缺失,并且将专业音乐教育与地方文化割裂开来,用“土气”一词来形容地方的传统文化。事实上,当前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文化发展的多元化,中国高校的发展亦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作为以“地名+学院”类的高校,为了能在教育大发展中获得机会,并暂露头角,且与985、211类大学和其它学术性高校走不同的发展之路,纷纷确定了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走“应用型”、“开放式”的发展道路。例如,黄山学院确立了以服务徽州地方经济发展、弘扬徽州文化为办学思路,走“应用型、开放式”的发展道路。在这一办学思想的指引下,学院所拥有的60个专业纷纷重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强调构建徽州地方类课程,向所有来黄山学院就读的学子介绍徽文化,让他们了解徽文化,将来能够成为推动徽文化传播的生力军。因此,立足本土文化,推动高校地方性课程建设,对丰富在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加深他们对本土的了解,以及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徽文化”的概念界定

徽文化,是徽州文化的简称。在汪良发主编的《徽州文化十二讲》中,专门对“徽文化”和“徽州文化”这两个名词的所属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常我们所讲的“徽文化”,指的是“徽州文化”的简称。

徽学专家卞利、刘伯山、朱万曙等都曾经撰文进行了相关的阐释,其概念界定是:徽州文化是起于宋而至于清兼及过去与现在的以徽州本土和本土以外(包括海外)的徽州人创造的以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区域性又有普遍性的典型文化,徽文化的具有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特点。[1]徽文化的影响地域可“大”又可“小”。我们知道,徽州商人遍及天下。明清时期,全国曾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局面,只要有徽商的地方,便有徽文化发扬光大的一席之地,这就是徽文化可“大”之处。徽州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就开始设置徽州府,直至明清,徽州府下辖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婺源六个县,时至今日,徽州府已改名黄山市,下辖三区四县。上述地域一直受到徽文化的洗礼,从地域上来看,可谓徽文化的可“小”之处。徽文化涵义丰富,徽州雕刻、徽州艺术、徽州方言、徽州民俗、徽州文书等等,都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文化在地域文化中颇具特色,且又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在中国五千年古老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本土文化对高校地方课程建设的意义

本土文化是地域内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反映地域内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地域内的高校凭借自身的地域和资源优势,发挥着传承本土文化的职能。高校地方性课程建设需要以传承本土文化为宗旨,以本土文化为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结合高校自身的专业建设,分类编制地方性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例如黄山学院的《徽州文化类课程》,是基于黄山学院作为徽州文化研究的阵地而建设的;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徽州本土文化知识为主,包括徽州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教材的编写围绕徽州文化展开,如《徽州文化十二讲》(汪良发著、2015);目的在于人才培养以结合地方实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因而,本土文化是高校地方性课程建设取之不尽的源泉。

三、高校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研究综述

高校本土音乐课程的建设研究从学科角度来讲是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与音乐学的结合研究,从教育教学的实践来说是地域文化传承和特色音乐课程建设两个方面内容的分别研究与交叉融合,从全国范围来看,有关地域文化与高师音乐课程教学的内容已引起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比如:胡小满的论文《以地域文化为基础构建高师民族音乐课“三分法”结构》(载《中国音乐》,2004年第2期),文章试图通过 “民族分类法”、“形态分类法”和“地域分类法”三级分类排列,构建具有高校音乐特色的本土音乐课程结构;再有于捷的论文《融地域音乐文化特点、辟地方特色办学蹊径——对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办学现状的思考》(载《艺术教育》,2007年7月),文中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情况与不足,提出音乐的“地方性”特点,音乐专业办学应注意结合地域性文化特点进行教改;还有一篇就是徐欣《以地域音乐文化为特色的高师音乐教育探索——以乌江流域的涪陵师院音乐系为例》(载《中国音乐》,2006年第3期),文章指出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是该系本科特色课程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学中应合理运用本土音乐资源,在乡土教材编写中将本土音乐穿插其中,并积极开展有新颖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加以研究。以上这些相关内容的文章,从不同的方面论及地域文化与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的关系以及开发新的办学思路。国外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多开展教育学、音乐学与人类学、哲学、民族学相结合的研究,注重“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田野民族志的撰写,最终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上来。关注国内,放眼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地方型高校开展本土音乐课程建设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四、高校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理论依据

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将文化定义为一个综合体,指出文化包括知识、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2]为了弘扬地方文化,提升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教育是必由之路。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的发展。[3]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教育发展目标和方向始终是一致的。

“本土”又可称“地方”,本土课程指的是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学校以弘扬和传播地方文化为出发点,根据教学的需要,设置包含地方特色等内容的课程,并且制定相关的教材、教学大纲、教育资料等的课程。本土课程建设必然要包含地方元素,体现地方特色。教育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高级的文化体。世上没有适合一切文化的教育,教育必修满足所属文化的需求。[4]本土文化所包含的丰富乡土资源为本土课程的设置、乡土教材的编撰提供了素材。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是一把双刃剑。本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显得软弱无力,多元文化的格局的形成已经形成,本土文化的衰退和消亡的现状也在所难免。从本世纪初掀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运动或者称中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运动,通过教育这一途径来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教育功能的体现,也是当前文化发展的诉求。

作为本土文化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的本土音乐,因其体裁多样、音色各异、风格迥异而成为民间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上海音乐学院洛秦教授曾言:“音符是记录音乐的符号,曲式调性是建构音乐的手段,声音也只是音乐的载体,而音乐的真正源泉是人和他的文化。”[5]徽文化凭借其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徽州民间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徽州民歌、徽州民间器乐曲、徽州民间舞蹈等徽州地方音乐的表现形式,从目前的搜集情况来看,曲目众多,风格多样,音乐内涵丰厚。例如:屯溪黎阳的杖鼓、歙县南乡的婚嫁仪式乐曲、黟县龙池湾的民歌、祁门的采茶扑蝶舞等徽州民间音乐都充分体现了徽州地方的人文特点。这些具有浓郁徽州地方特色的音乐体裁为构建好徽州地方音乐课程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五、徽州地方音乐课程建设背景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社会背景下,徽州古老的艺术形式的生存境况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就拿徽州民间音乐来说,城市快速发展,慢慢吞食着广大农村,地方音乐所滋养的土壤在逐渐变少,并走向消失;随着岁月流失,许多怀揣演唱技艺的民间的歌唱艺人相继作古,而年轻一代大多都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且快速的接受了流行音乐的熏陶,这对需要口口相传的民间音乐来说,无疑是面临断档的威胁。音乐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文化是音乐的母体,如果没有文化的母体,作为子体的音乐也就不能存在。[6]“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徽州地方音乐已呈现消亡的态势。

与此同时,作为国家级应用型高校建设立项的黄山学院,在徽州文化的抢救、整理和研究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近期,徽学专家方利山研究及他的学术团队研究并撰写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项目成果《源的守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研究》一书付梓出版,这也是黄山学院在徽州文化研究中又一重大成果。并且,黄山学院还培养出来了一大批徽州文化的研究专家、学者,建立了有关徽州文化的研究机构和文献资料库。可以说,黄山学院在徽州文化研究领域软、硬件实力相当雄厚,研究基础扎实,研究成果丰硕。

黄山学院的音乐学专业建立已有10余年时间,专业教师都有较高学历、职称和资历,培养的学生专业成绩优秀,就业率名列前茅。音乐学专业现有的本科课程设置均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2012版)的要求设置,也与其它同类高校几乎保持一致。在现有“地方性、应用型”办学理念的指引下,针对传承徽文化的相关课程一直没有系统的构建称为突出的问题。仅有的《徽州民间音乐采风》课程也只开设一个学期,其它也没有针对性的乡土教材和教学资料。整体的境况距离学校的办学思路还相差甚远。高等学校作为传承地方文化的生力军,有义务也有责任做好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因而,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建设好本土音乐文化课程,为做好徽州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服务责无旁贷。

六、徽州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本土音乐课程的建设是对本土文化的选择和构建,接纳本土文化资源,构建立体化的高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主动去寻找本土音乐资源、研究本土音乐文化,形成与所拥有的本土资源间的互动机制,把知道与不知道的事物联系起来,是基于当前资源开展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关键。

摒弃狭隘的文化观念,用开发的胸怀和宏观的视野来接纳本土音乐文化,每一个文化的人都生活在自己文化的约束之中。[7]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教育一线的音乐教师,他们教育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成效的大小。[8]然而,我们的音乐专业教师经历了多年“学院派”音乐教学理念的熏陶:热爱肖邦的波兰舞曲;喜欢欣赏威尔第的歌剧;善于演奏李斯特的钢琴曲和演唱马勒的艺术歌曲,却对待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仅用一个“土”字来形容之,甚至蔑视之。教师如此,学生亦如此。这是开展本土音乐课程建设必须要疏通的思想障碍。在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今天,本位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更是开展文化多样性教学的拦路虎。具有多元文化知识和多元文化素质对地方性高校的教师来讲尤其重要。高校音乐学专业师生首先要了解地方音乐,懂得音乐学和人类学、教育学相结合的原理和方法,积极参与田野调查,梳理地方音乐文献,厘清专业音乐教学与地方音乐教学互不冲突,相互依赖的教学思路,目的在于丰富师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课程资源客观存在且被内在于课程,处于一直使用的状态。徽州地域辽阔,山多地广,农业发达,农事活动较多,物质文化产品丰富;徽州历史上经历的战事较少,迁入人口较多,文化交融频繁,精神文化产品丰富;同时,徽州又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族群、宗族制度文化影响深远。徽州乡民千百年来在这三类文化发展的氛围中,并在这基础上,通过即兴创作、改编、创编而来的徽州本土音乐的种类、体裁形式多种多样,音乐内涵丰富,蕴含了徽州乡民对丰收的喜悦、对家人的依恋、对故人的怀念、对封建制度束缚的无奈等等思想情感。但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外来文化的冲击,再加上人们保护观念的淡薄,这些本土音乐资源快濒临绝迹,抢救和保护已迫在眉睫。因而,搭建好对挖掘仅存的徽州本土音乐资源的平台,做好对健在老艺人的访问工作,和对民间音乐形式的录音、录像和资料留存工作,老艺人口述史的整理等,都是建设徽州本土音乐课程的主要方面。不仅教师要带头去民间考察,还要带领学生一起去收集第一手资料,做到“采、学、研”一体,为开设徽州地方音乐课程、编写徽州地方音乐校本教材做好定位。

民间艺人是民间音乐的载体,也是民间音乐的主要传播者。搭建学校与民间艺人间互相沟通,相互交流的平台,让民间艺人进入到大学课堂上与学生们开展互动教学,让学生与地方音乐零距离的接触,使学生在交流学习中获得对徽州地方音乐的审美认同感,扭转学生在学习思路和方法上一味“西化”的价值取向。本省的宿州学院、安庆师范学院,外省的贵州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都有相关的尝试,这里不作赘述,但这些教学实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基于徽州地方音乐的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撰写,将已有的成果通过编写徽州乡土音乐教材,以及相对应的教案、教学参考书,录制徽州本土音乐CD、VCD、DVD光盘等音、视频欣赏资料,制作相关教学PPT课件,改革和创新现有音乐学专业教材的选择和内容的设定,培养学生对徽州地方音乐的亲近感和洞察力,增强学生对徽州地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学会自主开展徽州地方音乐的挖掘和田野民族志的撰写能力,懂得如何去宣传徽州地方音乐,主动成为徽州地方音乐保护的志愿者,努力成为徽州地方音乐的传承者,使得黄山学院成为徽州地方音乐保护和传承的主要阵地。

[1]汪良发.徽州文化十二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7.

[2]泰勒.原始文化[M].蔡江浓,编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

[3]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33.

[4]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1.

[5]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1.

[6]刘承华.文化对音乐意义的限定——“文化影响音乐的机制”研究之三[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1):69.

[7]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15.

[8]皮欢.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课程的“本土”资源开发——以四川藏、羌、彝为例[J].毕节学院学报,2014(3):113.

[责任编辑王耀辉]

The Local Music Course Construction of Based on “the Hui Culture”——Taking Huangshan Unversity as an example

SHI Yi-feng

(Department of Art,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245041,China)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oncept of "Hui culture" definition、The significance of native cultur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current research review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cal music course、the theory basis of the local music cours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uizhou local music course construction of background, and the Huizhou local music curriculum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ve aspects are analyzed and expounded, and Huangshan college, for example, for the school to engage in Huizhou local music course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e foundation, make the Huizhou local music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to carry forward and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of Huizhou.

Hui culture; Local music courses in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Explore

2015-12-21;

2016-05-16

2015年度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5A530);2013年度黄山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3JXYJ19);2015年度黄山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5JXYJ01); 2015年度黄山学院校级教学团队项目(2015JXTD02)

史一丰,男,浙江湖州人,黄山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学科教育

G642.3

A

2095-770X(2016)08-0081-04

猜你喜欢

黄山徽州学院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初等教育学院
徽州春雪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徽州绿荫
黄山冬之恋
学院掠影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