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志华写实人物画之路

2016-09-18汪易扬

公关世界 2016年6期
关键词:彩线小憩仕女

文/汪易扬

马志华写实人物画之路

文/汪易扬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河北画家马志华因热衷于独创的“彩线画”而与我建立了一段热络的艺术交流关系。“彩线画”即以绒线为材质作画,乍听起来不免给人以“工艺性”的感观,但认真读完他所创系列“彩线画”作品后,却发现了他竟是如此善于利用绒线的线感及其特具色彩感而巧妙地呈现出一批具绘画感的现代艺术作品。当然可能由于作为艺术品收藏的生命力,这种“彩线画”有一定的局限,所以我还是希望那独特的艺术创作才智回归到绘画领域中来。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他开始思考在水墨画写真领域的探索。他运用水墨加淡彩的技法,认真地描绘了一系列家乡山区村景和山区童叟形象。画幅中他着力于刻画村舍石墙和村街石路的质感、光感和分量感。他以深沉的乡土亲情,再现了温暖、质朴、厚重和古朴山村的典型景像——《山巷》《老街道》《老山村》《晨》《暖阳》等,除可以感受到画家扎实的写实基本功,看到他那运用油画、水彩画技法之于客体对象的光影描摹并巧妙融汇于水墨韵致的成熟能力外,还可感受到画家对家乡村舍一砖一瓦所寄予的真实、亲切和深厚情致的内蕴。

《小憩》 中国画 马志华 2010年

《老山村》 中国画 马志华 2013年

从马志华描写的山村景色画面中走出来,进入他另一组表现山村童叟生活形象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一位扎着白毛巾,脸色黝黑,正在凝神深思的老农形象。透过老农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对家乡父老的牵挂与惦念之情。画面上,画家着力描绘着那条扎在老农头顶上洁白头巾的棉线质感,使其与老农饱经风霜的黝黑脸庞形成对比,因而突出了老农两只深沉幽思的亮眼。这一双深思着的亮眼,正引领着我们不得不因而坠入老农一生磨砺历程的故事的追索之中……他的作品《修坝》和《小憩》所描绘的是不同劳作中的老农,但都是在辛苦劳作中的小憩。《小憩》是艰辛劳动的间歇,为的是继续坚持更为持久的劳作。因而从画面上我们看到的老农仍然是满脸的沧桑和苦涩,这里寄托着画家对父老辈乡亲们的浓浓的同情与钦敬之情。

《白头巾》 中国画 马志华 2010年

《路过》 中国画 马志华 2010年

另一组描绘《家乡的娃》《山妹》和《路过》的山村孩童辈们的水墨写生,则是画家对山村老家新生代那已然比较自由、轻松和蕴含一定幸福情景的形象描绘。我们从山娃们身上的衣着、项链和花色布鞋上感受到了山村中生活轨迹的变化,从一群进城打过工的姑娘们脚上的白球鞋,身上的夹克衫和花雨伞,看到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山村里正涌动着一股力量,变迁正在悄然发生着。

近十年来,马志华的画笔突然转向了城市时尚女性这一主题上。我暂称其或为“城市仕女画”或为“时尚仕女画”。大概从《女孩》和《年轮》开始,他的画笔就不停地在这种新仕女水墨画上下着工夫。他不仅着墨于华裔仕女,也着墨于金发高鼻仕女,作品中《中国印》《三月三》以及《朋友》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尤其喜欢他那幅侧坐着压低帽沿只给观者看到少女下半张面孔的《夏》,正因为我们观赏不到画面主人翁少女脸庞的全部形象,也不能从少女可见的眼神中获得什么感受,这样才使我们更为迫切地想要看到什么——在遗憾中产生悬念。我更加赞赏他在仕女人物画幅的背景上采用中国水墨写意情趣的处理,因而增加了画面的意涵和灵动感。那幅《节日》所描绘的西亚民族欢庆舞蹈中舞者的特写镜头吸引着我,虽然舞者的动态相对地说幅度不大,但背景上的那五彩缤纷的空间动感和热烈感,却自然而然地会将观者带进狂欢的氛围中。

马志华的写实人物画已有突出成就,也正在走向成熟和呈现个人的独具风格。我肯定他的写实绘画,也鼓励他向写意方面努力。他的绘画实力、思维容量和已然形成的个人绘画风韵,应是他绘画历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峰峦,值得大家关注。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画家)

《山妮儿》 中国画 马志华 2011年

《家乡的娃》 中国画 马志华 2008年

猜你喜欢

彩线小憩仕女
忠犬小憩
心驭银针彩线,手下万千风华
小憩如短诗
小憩如短诗
小憩
拉下彩云做衣服
十月节令行乐之制寒衣 灰飞葭管一阳通 彩线徐添日影中
浅论陶瓷艺术中的仕女纹饰
从《宫乐图》看唐代仕女
绣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