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探究材料选择要把握“三性”

2016-09-18浙江缙云县新建小学321402陶映华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17期
关键词:水彩笔三性对称轴

浙江缙云县新建小学(321402) 陶映华

数学探究材料选择要把握“三性”

浙江缙云县新建小学(321402) 陶映华

数学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学习的载体。数学探究材料的选择不能随意,而应该把握丰富性、典型性和变式性,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探究学习更高效。

小学数学探究材料选择三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义务教育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学习的载体,但是,一些教师给学生呈现的探究材料往往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并不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探究学习失效。因此,对于数学探究材料的选取,教师要基于“思维”这一核心,突显思维活力。

一、丰富性——突显数学探究的“核心点”

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很多数学概念及数学规律都是对生活中一些事物或者现象的本质进行概括,都具有核心化的生活原型,学生很难从数学的角度去把握数学概念或者数学现象的核心本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呈现丰富的探究素材,要突显数学探究的“核心点”。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给学生呈现了以下探究材料:

从图形的性质分,脸谱和木马属于实物图,而圆、直角梯形和长方形属于平面图形;从对称性上分,圆、脸谱和长方形是对称图形,而直角梯形和木马不是对称图形;从对称轴的条数上分,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脸谱只有一条对称轴,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这样的探究素材很好地突显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两个核心数学概念,自然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探究活动对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有深入的把握。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教材资源的开发者,要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取丰富的探究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结合丰富的素材对数学概念或者数学现象的本质有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二、典型性——聚焦数学探究的“着力点”

现在,很多教师在给学生呈现数学探究材料时,喜欢“多而全”,认为给学生呈现的探究材料越多越好。其实,过多的探究材料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数学探究。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典型的探究材料,要聚焦数学探究的“着力点”。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一位教师给学生准备的学具袋里放了4张正方形纸片、2张长方形纸片、1支水彩笔、1块橡皮。首先,,教师让同桌两人分学具。对于学具袋里的4张正方形纸片和2张长方形纸片,学生很容易分,而分水彩笔和橡皮时,他们就产生了认知冲突,学生发现水彩笔没有办法分,因此决定同桌两人共用1支水彩笔,对于1块橡皮则提出了每人分一半的建议。这样,学生在分学具的过程中很自然地产生了用分数表示半块橡皮的必要性。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在学具袋里为学生准备的不仅是学具,更是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探究的有效材料。4张正方形纸片和2张长方形纸片是学生能够进行平均分的材料,1支水彩笔是不能够分的,而1块橡皮则可以每人分半块,这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三种典型情况,而每人分半块橡皮就是有效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深入探究与学习的关键点。

三、变式性——放大数学探究的“思辨点”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还不是很缜密,因此,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只会停留于数学知识的表面而不能够深入。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呈现具有变式性的探究素材,以此放大学生数学探究中的“思辨点”,让学生的数学探究更有效。

以“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呈现以下探究素材:

刚开始,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N”、“朋”都是轴对称图形,此时,教师提出:“如果是轴对称图形那一定有对称轴,请动手画一画它们的对称轴。”学生在动手画的过程中却怎么也画不出它们的对称轴,最后,他们发现将平行四边形、“N”、“朋”分成两半后,虽然形状完全一样,但是却不能够重合,因此不是轴对称图形。

在上述教学中中,教师给学生呈现的探究材料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轴对称图形的本质进行思考。

总之,数学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只有在选择数学探究材料时把握好丰富性、典型性和变式性这三个特点,才能让学生的数学探究学习更高效。

(责编童夏)

G623.5

A

1007-9068(2016)17-060

猜你喜欢

水彩笔三性对称轴
巧用『三性』
把握欧姆定律“三性”
会讲话的水彩笔
先找对称轴!
抓牢对称轴突破二次函数
有几条对称轴
突出“三性”抓巡察 正风肃纪见真章
提高法治能力要增强“三性”
神奇水彩笔
神奇水彩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