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营孜煤矿首采区32煤采动顶底板变形破坏数值模拟研究

2016-09-18胡园园

西部探矿工程 2016年8期
关键词:采区岩层裂隙

胡园园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安徽宿州234000)

钱营孜煤矿首采区32煤采动顶底板变形破坏数值模拟研究

胡园园*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安徽宿州234000)

基于首采区的地质条件和模型的的设计原则,建立计算模型,对煤层采动顶底板的变性破坏进行模拟,并对煤层采动后的顶底板岩层应力场进行分析,确定破坏带的厚度,根据规范计算出导水裂隙带和冒落高度带的厚度,并和相邻矿井32煤层实测值进行比较,最终确定顶底板的破坏高度。它可为深入系统地研究首采区32煤层开采时破坏机理和突水条件提供依据。

钱营孜煤矿;导水裂隙带;冒落带

1 采区概况

1.1采区地质概况

钱营孜煤矿是安徽恒源煤电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的矿井,其设计生产能力为180×104t/a。位于宿州市西南,中心位置距宿州市约15km。井田范围:东起双堆断层,西至南坪断层,南以27勘探线和F22断层为界,北至32煤层-1200m等高线地面投影线,面积为74.15km2。首采区位于钱营孜煤矿中南部,总体上为一走向近南北,倾向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为10°~15°。

1.2采区水文地质概况

在留设防水煤柱条件下开采32煤层时,新生界第四含水层(组)为间接充水含水层,是开采浅部煤层时的主要补给水源,采区直接充水水源为二叠系32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正常情况下太原组1~4层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段)对开采32煤层无直接充水影响。采区内多数断层富水性弱,导水性差,但井巷工程施工穿过断层时,断层裂隙带水就会进入矿井,从而破坏地下水原来的平衡状态,使断层的导水性增大,若使主采煤层与富水层直接接触、沟通,就有可能产生突水。

2 32煤采动顶底板变形破坏数值模拟研究

2.1模型的建立

2.1.1模型的建立和范围

根据设计模型的原则和首采区的地质条件建立如下三维数值模型:开采方向沿煤层走向开采,计算模型的走向长x为300m,倾向宽y为200m,煤层厚度取3m,32煤层深度取采区-650m水平,角度为15°,模型高为253m。为消除左右边界的边界效应,将采空区放置在模型的中间,同时采空区两侧留取足够宽度的岩柱。如图1所示。

图1 数值模拟地下采煤三维模型示意图

2.1.2模型的屈服准则和物理参数的获取

从模型的应用来看,它既要符合材料特点,而且比较容易获得岩石的力学参数,简单实用。因此在本次对32煤开采底板破坏的模拟计算中采用摩尔—库尔准则,并且均不考虑塑性流动(不考虑剪胀),即:

式中:σmax、σmin——最大和最小主应力;

C、φ——材料的粘结力和内摩擦角;

σt(σtmax=)——抗拉强度;

模拟煤岩层物理力学参数的获取,是来自对首采区南北部井下34#和24#室内试验所获得的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指标(见表1)。

表1 模拟煤岩层物理力学参数表

2.1.3区域网格划分及初始条件

本次模拟模型的下部为倾斜岩层,上部为水平的第三系部分下组岩土层,其余按均布载荷处理,整个三维计算模型共划分若干个单元和节点。

由于上覆岩层结构复杂,模型周围的地应力场也很复杂。因此,在模拟时假设地层内各点垂直应力等于上履岩层的静压力,以此来描述原始应力场的描述。

模型的边界条件如下:

(1)应力边界:模型上部按至地表岩体的自重施加垂直方向的载荷,前后左右施加考虑应力梯度的水平等效地应力。

(2)位移边界:模型前后左右采用x、y方向固定;模型z方向上底部采用全约束边界条件,模型顶部采用自由边界条件。

2.1.4数值计算

本模型施加渐变内部应力,侧压系数设为0.338。模型顶部载荷为12.59MPa,底部底部为18.80MPa,垂向渐变系数为2.490。采用给定的工作面宽度按每20m步距进行分布开挖,计算循环至岩层稳定,每步均运算3000时步进行平衡,基本能接近稳定。

2.2模拟的结果及分析

在模拟区域推进的过程中对于顶板没有进行特别的支护,而是按照现场实际情况任其自行垮落,故在推进过程中顶板位置不可避免的也会产生应力集中,这对模拟的过程不产生影响。

2.2.1应力变化特征

(1)随着模拟与推进不同长度时,模拟区域中部沿走向和倾向岩层破坏区逐渐增大,垂直应力也发生重新分布,并且应力变化的范围也逐渐增大。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煤层的不断向前开挖,采空区顶底板两侧的应力增高区范围和数值都在不断增大,但底板增大趋势不如顶板明显;采空区底板中部的应力下降范围也在不断发展,甚至逐步出现了拉应力,并且其拉应力范围在不断扩大。

(2)根据推进不同长度煤层采动应力变化特征分析。随模拟区域推进,区域两端煤柱应力逐渐增大,而底板应力减小,且卸载范围逐渐增大。同时底板应力调整程度与深度有关,随深度增加,底板应力降低幅度逐渐减小。随不同长度推进,煤岩层卸荷回弹量逐渐增大,影响深度也逐渐增加。

(3)当模拟区域向前推进至80m时,在推进前方和开切眼下部,底板岩层破坏深度最大,最大破坏深度为10m,与老顶初次来压期间相同;而在开采后形成的采空区下部岩层破坏深度相对较小,底板岩层基本上为拉剪混合破坏,顶板破坏深度约为12m;当工作面向前推进至100m时,底板岩层的最大破坏深度为12.5m。顶板的最大破坏高度为22m;当工作面向前推进100~150m,即开挖结束时,顶底板岩层继续破坏。当工作面推进到130m以后,底板岩层的最大破坏深度基本保持在15m,只是破坏的范围在增大,顶板的岩层破坏高度基本稳定在45.0m,只是破坏的范围在增大。

究其原因,应该是由于有较大范围的顶板岩层进入破坏阶段,由于顶板岩层向采空区的大规模运动,致使模拟区域后方冒落的岩石逐渐被压实,使得模拟区域前方支撑压力并没前者有大的增长,采空区内的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有逐渐升高的迹象,顶底板岩层的破坏趋于稳定。

2.2.2破坏厚度的确定

模拟结果显示开采造成底板最大破坏深度基本保持在18m,同时,通过模拟计算得出走向模型的冒落带高度约14.80m,倾向模型的冒落带高度约13.60m,导水裂隙带高度约45.0m。

2.3规程规范计算两带高度

根据物理力学试验测试得出,首采区32煤层属中硬覆岩,根据《“三下”采煤规程》,选取中硬覆岩类型预计公式计算破坏高度。

冒落带高度计算公式见公式(2),导水裂隙带高度公式见公式(3):

式中:Hm——冒落带高度,m;

Hl——导水裂隙带高度m;

∑M——累计采厚,m。

当采厚为3m时,计算得出:Hm=11.26m;Hl= 41.34m。

2.4顶底板破坏高度的确定

通过数值模拟与规程规范计算,考虑安全效应,按照最大值原则,最终得出底板破坏最大深度为18m,32煤层导水裂隙带的高度为45.0m,冒落带高度为14.8m,裂采比为15.0,冒采比为4.93。而相邻的祁东煤矿32煤层实测值冒高12.7~18.00m,裂高46~72.18m,冒采比5.68~6.80裂采比为15.3~28.1,两者相比较,本次模拟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3 结论

(1)通过数值模拟显示:随着工作面回采后,进入过屈服状态,已遭受拉伸破坏的冒落带高度为14.8m,近采高的5倍;正在遭受或已经遭受拉伸、剪切破坏的裂隙带发育最大高度为45.0m。

(2)底板裂隙发育深度为18m,反映了32煤层底板以下18m左右的底板不具有阻水能力。

(3)32煤顶板岩层受冒落岩块支承,底板的破坏深度稳定在18m左右。

(4)32煤层底板发育的K3砂岩距32煤层底板最小间距为27.26m,而本次模拟结果显示,在采动效应的影响下,32煤层底板破坏深度为18m,因此,一般情况下,K3砂岩含水层对32煤层没有充水性。

[1]张金才,刘天泉.论煤层底板采动裂隙带的深度及分布特征[J].煤炭学报,1990(2):46-54.

[2]黎良杰,钱鸣高,等.底板岩体结构稳定性与底板突水关系的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5(4):18-23.

[3]王作宇.底板零位破坏带最大深度的分析计算[J].煤炭科学技术,1992(2):2-6.

TD322

A

1004-5716(2016)08-0196-03

2015-08-21

胡园园(1984-),女(汉族),安徽宿州人,工程师,现从事地质报告编制工作。

猜你喜欢

采区岩层裂隙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高应力岩层巷道钻孔爆破卸压技术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地球故事之复理石岩层
基于孔、裂隙理论评价致密气层
11采区永久避难硐室控制瓦斯涌出、防止瓦斯积聚和煤层自燃措施
裂隙灯检查的个性化应用(下)
基于Delphi-TOPSIS法的露天矿采区接续方案优选
《老炮儿》:在时代裂隙中扬弃焦虑
手持式乳化液压钻机在过地质构造岩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