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缘营造油茶生物防火林带初步研究
2016-09-18管建仲
管建仲
(尤溪县林业局联合林业站,福建尤溪365102)
林缘营造油茶生物防火林带初步研究
管建仲
(尤溪县林业局联合林业站,福建尤溪365102)
在林缘的空地、坡耕地、新荒田和老荒田4种土地类型上种植油茶生物防火林带,结果表明,该4种土地油茶的成活率均达到90%以上,油茶造林3年的幼树树高和冠幅生长表现为林缘空地最好,分别达到142.7cm、72.3cm,坡耕地次之,分别为130.7cm、67cm,新荒田生长最差,分别为114.3cm、49.3cm。从树干一级分枝数和二级分枝数来看,一级分枝数相差不大,第3年二级分枝数以林缘空地的生长量最大,达27.3枝,坡耕地、老荒田次之,为24.3枝,这与4种土地类型的冠幅生长相吻合。油茶造林3年的幼树地径生长表现为坡耕地最好,达到3.03cm,林缘空地次之,地径达到2.93cm,新荒田生长较差,林缘空地、坡耕地、新荒田、老荒田4种土地类型均适宜种植油茶生物防火林带。
油茶;生物防火林带;造林;研究
速生丰产林的大力发展,形成大面积整齐的林相,林下可燃物不断增加,森林防火工作越来越严峻,预防森林火灾是林业管理工作的重点,森林防火工作的治本措施是营造生物防火林带[1]。而林缘区域是发生森林火灾的最危险地块,发生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是由农事用火或野外用火引起,从林缘引发火灾,因此建立林缘生物防火林带,将能有效地提高防火效果,联合乡是我县森林防火重点区域,长期以来木荷等生物防火林带因为种植者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群众营造的积极性不高,而靠政府投入来营造,资金又有困难[2]。根据邱贵云等研究,闽北主要防火林带树种抗火性依次为油茶>火力楠>木荷>闽粤栲>杨梅>苦槠>观光木[3],因此利用国家发展油茶产业的契机建设油茶林缘生物防火林带来解决原有的木荷等生物防火林带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又占用林农的林地、坡耕地,还存在大乔木防火林带影响田边农作物的生长等诸多矛盾[4]。通过在林缘不同地类种植油茶防火林带,探讨防火林带丰产栽培模式,为今后林业生产提供指导。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尤溪县联合乡联合村的联合乡电站一级站后山和山下荒田,地处118°08′05″~118°08′10″E,26°10′05″~26°10′15″N,海拔180~300m,坡向朝南,坡度15°~25°。土壤为花岗岩母质上发育的红壤,pH值5.6~6.0,土层较厚,立地质量等级为Ⅱ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9℃,≥10℃的积温4480~4860℃,年均降水量1600mm左右,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100~2130h,年蒸发量1300 mm左右,年无霜期300~310d,相对湿度80%左右,植被主要有五节芒、杉木疏林、杂竹等。
2 研究方法
2.1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林缘空地、坡耕地、新荒田、五节芒老荒田上种植油茶生物防火林带4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试验标准地面积20m×20m[5],四周设3行油茶做保护行,共设12个标准地。油茶防火林带的种植密度为2.7m×2.8m,油茶苗木用闽优品种1年生嫁接小苗[6]。
2.2试验实施
2012年12月对营造油茶生物防火林带的规划用地进行林地清理,全面清除杂草杂灌,采用自然带状或块状整地方式按试验设计的株行距挖明穴,穴的规格40cm×30cm×30cm;清理水平宽度15~20m,每条连续长度1km以上,然后回表土,于2013年2月种植油茶嫁接苗,苗木规格地径0.25cm、高16cm。栽植后于当年7月和第二年4月、7月各抚育1次,每次抚育均进行松土、除草并施复合肥20g/株[7]。
2.3调查方法
分别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对各试验小区进行每木检尺,调查其全高、抽梢高及成活率和地径、冠幅、分枝数,测出每个小区的成活率、树高年净增量、地径年净增量及冠幅生长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造林当年的生长情况
油茶造林当年的生长调查结果,见表1、表2 。
表1 油茶造林当年的树高与地径生长情况 cm
表2 油茶造林当年的冠幅与分枝生长情况 cm
3.1.1油茶当年造林成活率比较。通过对油茶林缘防火林带造林后1年的幼树生长调查,可以看出,在林缘空地、坡耕地、新荒田、五节芒老荒田4种土地类型种植油茶的成活率都较高,均达到90%以上,其中林缘空地和坡耕地的成活率均达到96%以上。经方差分析,4种土地类型种植油茶成活率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8],详见表3。
表3 油茶当年造林成活率方差分析
3.1.2油茶造林1年的树高生长比较。油茶林缘防火林带造林后1年的树高生长表现为林缘空地生长最好,树高生长量达到29.3cm,坡耕地次之,树高生长量为28.3cm,新荒田生长最差,树高生长量为21.7cm。经方差分析,F=3.52,4种土地类型种植油茶当年树高生长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3.1.3油茶造林1年的树冠生长比较。油茶林缘防火林带造林后1年的树冠生长表现为林缘空地生长最好,冠幅年生长量最高达到22cm,一级分枝数和二级分枝数也最多,分别达到2.3枝和12.3枝;坡耕地和老荒田次之,冠幅年生长量为15.7cm;新荒田生长最差,冠幅年生长量为14.3cm,一级分枝数和二级分枝数也最少,仅为1枝和4枝,经方差分析,F=1.34,4种土地类型种植油茶当年冠幅生长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3.2造林3年幼树的生长情况
表4 油茶造林3年的生长情况
表5 油茶造林第1年与第3年的生长比较
3.2.1不同地类油茶造林3年的树高生长比较。油茶造林3年的幼树树高生长表现为林缘空地最好,高度达到142.7cm,第1年和前3年的平均树高生长量都最大,分别达29.3cm、42.2cm;坡耕地次之,树高达到130.7cm,新荒田生长最差,经方差分析,F=16.63**,说明不同土地类型种植油茶3年树高生长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这可能是林缘空地的林木遮荫,土地湿润,因此油茶生长快,而且向上生长,新荒田土壤板结,油茶生长不良。4种地类的油茶第2、3年树高生长量均高于第1年,说明树高有加快生长趋势。 见表5。
3.2.2油茶造林3年的树冠生长比较。从冠幅绝对生长量来看,油茶造林3年的幼树冠幅生长表现为林缘空地最好,冠幅达到72.3cm,新荒田最差,冠幅为49.3cm。从冠幅年均生长量比值来看,坡耕地的前3 年冠幅平均生长量比第1年提高42%,老荒田的比值也较大,达1.22,说明坡耕地和老荒田在后期有较强的生长力。经方差分析,F=7.69﹡,4种土地类型种植油茶3年冠幅生长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这可能是第1 年林缘空地的土地湿润,因此油茶生长快,而第2 年后由于坡耕地、老荒田两种土地类型的光照较强,土质松,油茶生长快。
从树干一级分枝数和二级分枝数来看,第1年与前3年的一级分枝数相差不大,4种土地类型种植油茶第3年的二级分枝数均比第1年大得多,尤其以林缘空地的生长量最大,达27.3枝,坡耕地、老荒田次之,为24.3枝,这与4种土地类型的冠幅生长相吻合。
3.2.3油茶造林3年的地径生长比较。油茶造林3年的幼树地径生长表现为坡耕地最好,达到3.03cm,前3年平均生长量和第1年的比值高达3.32,说明其后期生长快,地径生长量林缘空地次之,地径达到2.93cm,前3年平均生长量和第1年的比值达2.55,从地径年均生长量比值来看,老荒田前3年平均生长量和第1年的比值达2.64,说明其后期生长加快,新荒田地径生长差,这可能与土壤板结有关。经方差分析,F=11.33**,说明4种土地类型种植油茶3年地径生长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这可能是林缘空地的林木遮荫,土地湿润,前期油茶生长快,后期生长减缓。坡耕地、老荒田第1年的光照较强,土地干旱,而第2年后油茶林适应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因而生长加快。新荒田土壤板结,油茶生长不良。
4 结论
4.1在林缘空地、坡耕地、新荒田、老荒田4种土地类型种植油茶的成活率都较高,均达到90%以上,其中林缘空地和坡耕地的成活率均达到96%以上。造林当年在林缘空地生长最好,其树高、地径、冠幅年生长量最高,分别达到29.3cm、0.35cm、22cm,一级分枝数和二级分枝数也最多;坡耕地次之,其树高、地径、冠幅年生长量分别为28.3cm、0.28cm、15.7cm;新荒田生长最差,其树高、地径、冠幅年生长量分别为21.7cm、0.27cm、14.3cm,一级分枝数和二级分枝数也最少。
4.2油茶造林3年的幼树树高和冠幅生长表现为林缘空地最好,分别达到142.7cm、72.3cm,坡耕地次之,树高与冠幅分别为130.7cm、67cm,新荒田的树高和冠幅生长最差,分别为114.3cm、49.3cm,从树干一级分枝数和二级分枝数来看,一级分枝数相差不大,第3年二级分枝数以林缘空地的生长量最大,达27.3枝,坡耕地、老荒田次之,为24.3枝,这与4种土地类型的冠幅生长相吻合。坡耕地和老荒田的3年与1年生长量比值大,表明坡耕地和老荒田的冠幅生长有加快趋势。
4.3从地径绝对生长量来看,油茶造林3年的幼树地径生长表现为坡耕地最好,达到3.03cm,林缘空地次之,地径达到2.93cm,新荒田生长最差。地径前3年平均生长量和第1年的比值来看,坡耕地最高达3.32,老荒田次之达2.64,说明坡耕地、老荒田第1年的光照较强,土地干旱,而第2年后油茶林适应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因而后期生长加快。林缘空地由于林木遮荫,土地湿润,前期油茶生长快,后期生长减缓。新荒田土壤板结,油茶生长不良。
4.4林缘空地、坡耕地、新荒田、老荒田4种土地类型均适宜种植油茶生物防火林带,林缘空地的前期树高和冠幅、地径生长均表现较好,后期是否生长减缓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新荒田均表现为生长差。
[1]陈存及,杨长职,吴德友.生物防火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5.
[2] 戴云喜,马桂莲,金建国,等.经济树种型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24(4):33-35.
[3] 邱贵云,罗金旺,张鼎华. 闽北主要防火林带树种若干问题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6(6):48-50.
[3] 林家杉,邱尧荣.福建永安市生物防火林带的主要模式和效益分析[J].华东森林经理,1997,11(2):1-3.
[4] 洪伟,吴承祯.试验设计与分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3-18.
[5] 陈存及,陈伙法.阔叶树种栽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198-256.
[6] 福建林业厅. 福建省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2.
[7] 北京林学院.数理统计[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0:184-185.
S791.254
A
DOI.:10.13268/j.cnki.fbsic.2016.0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