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誓让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
——再读梁希

2016-09-18撰文何晓玲

浙江林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林业森林科学

◇撰文/何晓玲

誓让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
——再读梁希

◇撰文/何晓玲

梁希,共和国第一任林业部长。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是新中国的艺人。”这既是梁希先生寄予务林人的使命,也是为祖国山河描绘的一幅美景。他也正是用尽了毕生的心血,为着这一美好的梦想而不懈奋斗。

梁希的一生,集中体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赤诚的报国情怀、超凡的思想理念、求真的科学态度、坚韧的奋斗意志、果敢的开拓精神、卓越的事业功勋、朴实的生活作风和高尚的人格品德。他既是新中国杰出的林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卓有远见的思想家和开拓者。今天我们再读梁希,学习他的精神和思想,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追随革命 赤诚向党

出生于国难深重清末年间的梁希,自青年时期就向往光明,追随革命,立志救国救民,坚决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他曾负笈东洋求学,后投笔从戎,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大革命失败后,又重新拿起笔杆子,立志科学救国,从此一生献身林业事业。抗战时期,他积极接近中国共产党,认真学习进步书刊和马列著作,奋勇参加进步活动,经历了从民主救国、科学救国到赞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人生历程。在中央大学任教时,他的实验室就常常是进步学生秘密集会和学习的场所。他还主动要求奔赴延安,虽因年高体弱没能如愿,但他跟党走的信念却从未动摇。1946年,在党的号召下,组织和领导了“九三学社”的创立,怀着满腔爱国热忱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为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拥护和热爱中国共产党,与党肝胆相照。虽然他是位非党员部长,却要求科学工作者必须学习马列主义。“因为,站在我们的前头替我们开路的党,是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的党;政,是以马列主义为基础的人民政府;军,是马列主义思想指导的军队。科学工作者要和党、政、军配合起来工作,不学习马列主义是不可想象的。”此番言语,对党的赤诚之心明月可鉴。

梁希

壮志豪情 改天换地

梁希从年轻时期起,就有忧国忧民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作为一位思想家、林学家,他立志要用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力量来鼓舞民众改造大自然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对旧政府轻视林业的思潮进行无情的鞭笞。早在国民党政府中央大学任教期间,他就以严谨的作风、鲜明的立场、坚持正义的勇气和无私无畏的精神,与反动势力顽强斗争,受到人们的钦佩和赞扬,被誉为松林坡上一劲松。他在学刊《林钟》上振臂呐喊:“一击不效再击,再击不效三击,三击不效,十百千万击。少年打钟打到壮,壮年打钟打到老,老年打钟打到死,死了,还靠徒弟徒子徒孙打下去。一直打到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林钟!”他号召人们“用造林来迎接新中国的春天,积极迅速地在被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一再破坏了的荒山荒地上,营造起美丽的森林,为河山改变旧面貌,为大自然创造新环境”。

科学思虑 绿色论道

梁希的宏大抱负是有一系列科学思想和理念作支撑的。尤其是那些超凡而独到的生态绿色理念,对国家的生态建设至今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是辩证唯物看森林的理念。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他就以读书笔记形式写成《用唯物论辩证法观察森林》的哲学论文。认为森林与自然条件、居民、动物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不能孤立看问题。被周恩来同志称为是自然科学联系实际的良好开端,称他为“实干家”。在分析林业与农业的关系上他提出,只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才能够少垦山,多造林。反过来说,只有少垦山,多造林,才能稳定地提高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林业是农业的根本”,“林业建设是发展国民经济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的科学结论。

二是发展现代林业,发挥综合效益的理念。早在海外求学时期,他就开始接受并逐步形成了要发展现代林业的思想,提出要重视森林综合效益的发挥,要重新认识林业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林业管着人类的衣、食、住、行,“国无森林,民不聊生!”在1928年他的《西湖可以无森林乎》一文中,就已提出了造林不仅是要绿化,而且要“美术化”、“天然化”、“民众化”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了“让绿荫护夏、红叶迎秋”、“全国都变成一个大公园”的美好愿望。

三是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他提出“森林对水、旱、风、沙等灾害有相当的控制能力,从而对农田水利有显著的效用”,“森林是最好的保水工具”,“森林是水的‘财政部’”,因此要保水,“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是造林”。提出用森林这个武器向西北的风沙开战,这个观点是他主张“绿化全中国,改造大自然”的理论基础。他提出要保护天然林、划定保护区、以生物措施为主防止水土流失;将宜农、宜林、宜牧地区加以划分,使农、林、牧平衡发展。他的森林与环境、与大农业、与水土保持、与治理黄河、与国民经济关系的论述,成为后来形成森林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四是科学经营,永续利用的理念。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根据大量的实地调查,针对林权、林地的矛盾,在浙江提出4种森林经营方式,即国营经营、民间经营、民地经营和民间合作造林。建国之初又提出“封山育林”的经营理念,认为这是提高山林植被、保持水土,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对群众生产、生活都能起到很大作用。他还提出合理采伐利用森林的主张,认为贮林于山,等于贮金于银行,银行有款只取不存,势必用尽,我们希望山中林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故一面伐木,一面必须及时造林。伐木必须注意某地点之应伐与不应伐,而不专顾某地点之便于伐与不便于伐,就是要按照预定的施业方案进行,才是正理。“护林必须护山,制止滥垦滥牧,否则护林就是一句空话。”

心怀使命 开拓耕耘

作为中国近代林业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从立志科学救国,到扛起新中国林业的第一面大旗,梁希始终心怀使命,一生建树颇丰,功勋卓著。

早年,他首创了中国林产制造化学学科,开创性开设森林利用、林业制造、森林工学、森林利用、林产调查试验等课程。对森林与民生问题、与《易经》“五行”的关系,林业行政该如何作为等作了深层次的思考并提出鲜明的观点。担任新中国第一任林垦部长后,更是不辱使命,制定共和国林业发展的方针大计,搭建国家林业管理机构,开创森林工业、林业调查、林业科研等新领域。从北京“无量大人”胡同一个小四合院起步,将中国绿色的面积从这里一寸一寸向四周扩展,向黄河长江两岸、向长城内外、向荒山沙地、向广大国土的每一个角落。

梁希是中国林业的杰出教育家。从1916年走进国立北京农专的大门起,为培养中国自己的林业人才耕耘了33年,为林业教育与科研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他常常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不断亲自编写和更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动手能力,注重基础教育和思想教育,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他还是中国科普宣传的先驱,一生不遗余力地向民众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他曾用诗一般的文采写下了《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科普作品,推进社会的文明进程。

高风亮节 鞠躬为民

梁希向来视官禄为草芥,视气节为生命。从不为旧政府的许官加爵而心动,坚守为人的原则,多次毅然放弃和谢绝诱人的职位和薪酬,被传为佳话。对封建腐朽的思想和行为,却从不畏惧和屈服,常常慷慨陈词,予以坚决的抨击和揭露。

对待国家和人民,他却常怀谦恭之心。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第一届全国政协会上,他号召科学工作者“要扬弃独善其身、自我欣赏的超人思想,坚决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使科学为人民大众服务”,“要追求真理,要觉悟、警惕、忍苦、耐劳,面对现实,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诚心诚意为人民大众服务”。在接受担任新中国首任林垦部长时,他在回复周恩来总理的信中坚定地许下了“为人民服务,万死不辞!”的诺言。他这么说也正是这么做,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他一贯大公无私,廉洁奉公,遵守制度,简朴谦逊。从不以高官自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他眼里,设在小四合院的“部长办公楼”“院子虽小,能装三山五岳;房舍简陋,可装下五湖四海”。就在他身患重病已经无法下床工作时,仍不忘组织纪律,亲自写下了给国务院办公厅的最后一张请假条。他用一生的坚守,表现出一位科学家、国家高级干部的高风亮节。

梁希,出生于浙江湖州双林镇。是浙江这片泽沃的故土,养育出这样一位新中国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开拓者、耕耘人。

猜你喜欢

林业森林科学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land produces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