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记忆中找寻杭州城市精神
——武林街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意义所在
2016-09-18杭州市下城区武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钟一民
杭州市下城区武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钟一民
从城市记忆中找寻杭州城市精神
——武林街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意义所在
杭州市下城区武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钟一民
3月12日,浙江医科大学的几位校友在武林街道的延安路浙江医科大学原址(现嘉里中心)立起了“校址铭”,纪念曾经在这里生活、学习的时光。这不仅仅是一块石头,更是一种情怀,也是对城市记忆消失的拒绝。作为杭州中心城区的中心街道,武林街道传承着杭州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具有历史价值和杭州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向世界呈现出两朝古都千百年来的市井繁华。
武林街道非遗历史脉络
武林街道辖区面积不大(1.18平方公里),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武林”这两个字已成为街道独一无二的优势。“武林”一词最早出于汉代,两千年前,东汉班固所撰的《汉书·地理志》中,载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等语。辖区曾为钱塘县治,白居易有“州傍青山县枕湖”句,苏东坡有“湖山应梦武林春”之咏。因秦代建县治在武林山下,武林便成为杭州的别称。辖区有安吉路、教场路、武林路民国时期建筑群,有马寅初旧居、陆游纪念馆、沙孟海故居、张同泰药店、十竹斋等名人名家旧居、历史古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
武林街道辖区非遗文脉经考证整合成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老故事,如武林街路坊巷传说、吉祥寺牡丹传说、岳飞传说、武林名人传说等;二是老习俗:如杭州武林方言、武林传统体育游戏、张同泰“腊八粥”习俗、桃花港水巷生态文化等;三是老艺文:如浙派古琴、杭州评话、京剧麒派表演艺术、沙孟海书法艺术等;四是老手艺:如宫廷杭绣技艺、盘扣制作技艺、翻丝棉技艺、赵氏正骨复衡疗法、木版水印技艺、杭派书画手工装裱技艺等;五是老字号:如天香楼和传统菜肴制作技艺、都锦生和手工织锦技艺、张同泰和道地药材文化等。
武林街道非遗工作现状
现在,我们眼中的非遗正因为社会的迅猛发展,而快速地远离并消失在我们的视线尽头。2015年2月,杭州市文广新局推广“镇(街道)级非遗名录”工作之后,作为下城区非遗项目数量最多的街道,武林街道收集散落在民间的非遗线索,对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一次抢救性的普查,开展了在全省范围内尚数首例的城市街道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试点工作。经过为期10个月的宣传、普查、资料汇整、项目申报、专家评审、公示等工作,正式命名了武林街道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录共包含18个项目,其中经试点普查遴选出来的有14项,原有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自然列入的有4项。这次非遗工作,吸引了国家、省、市24家媒体的热心传播并结合传统节日、周末假期举办各类非遗体验活动,让渐行渐远的非遗重新回归大众生活,获得群众广泛的关注。我们武林街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更好地将杭州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文化瑰宝从基层源头开始得到挖掘、宣传、保护和传承;可以让社会更广泛的基层人群了解、理解和接纳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武林街道非遗保护成果延伸
今年年初,武林街道建成了集非遗展示、体验、传习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馆,馆内收纳和展示了武林街道首批非遗保护名录和辖区内已被列入国家、省、市的其他非遗项目,旨在拓展延伸街道非遗保护成果,向街区文化生活延伸,将非遗主题的市井文化体验融入公共群众文化活动,引领市民回归到质朴练达、清新雅致的杭派城市休闲生活。因此,我们在设计制作项目相关展示内容时,为每一个项目都精心设计、量身定制了一个直观有趣的个性化展示方式。一是让参观展览不只是静静的看或听,还可以动嘴、动手和动脑。二是设置了体验区,制作课件、图解、简易体验半成品,让参观者深入地了解和体验非遗技艺和非遗故事。三是设立非遗技艺传习工作室,请各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分周期系统传授非遗技艺,为有意学习和传承非遗的市民圆一个跟大师学非遗的梦。
G20峰会前夕,武林街道将承办下城区“街道级非遗名录”试点推广工作现场会,开展第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系列宣传体验活动,建立武林青少年非遗主题体验第二课堂,体现杭州特色、中国特色,将把杭州文化和杭州精神带给杭城的每一位体验者,激活这座旅游名城中更多随处可遇的“风景”,在游、玩、衣、食、住中融入项目的展示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