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统一联盟首位女主席 著《一国两制在台湾》受世界瞩目 创办主张两岸统一《观察》月刊 纪欣 为两岸和平统一矢志不渝
2016-09-18作者章涟漪
作者|记者 章涟漪
台湾中国统一联盟首位女主席 著《一国两制在台湾》受世界瞩目 创办主张两岸统一《观察》月刊 纪欣 为两岸和平统一矢志不渝
作者|记者章涟漪
1979年春天,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亦是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不久,纪欣从美国前往大陆,当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的那一刻,她知道她终于回家了。
那时的大陆远不如今日的繁盛,看着日思夜念的地方,纪欣心中默默许下心愿:希望有生之年看到国家富强、两岸统一。
“我的中国在何处?”
台籍知名报人李纯青说过:每一个台湾人寻求祖国的历程,都像一首万行的叙事诗。
1952年出生在高雄的纪欣,是台湾所谓的“外省人第二代”,祖籍江苏。从记事时起,她便从父辈们的言谈中,感知到两岸分离的伤与痛,那些不能相见的日子里,她听到最多的是父辈对家乡的思念和不能尽孝的伤悲。此时,疑问的种子开始在她心中发芽——
同是中华儿女,为何不能往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求知欲也在逐步增强。中学时,她“疯狂”地在书籍中汲取能量。她读西方存在主义,也读台湾本土的陈映真,还偷偷读了不少上世纪30年代大陆作家的“禁书”。其中,鲁迅的《阿Q正传》与老舍的《骆驼祥子》,最令她震撼。她常常想,国人悲惨的宿命,若没有新中国的成立,恐怕难以改变。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罗亭》中“俄罗斯可以没有我,我不能没有俄罗斯”那句名言,更促使年轻的纪欣扪心自问:
我的中国在何处?
1974年,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纪欣赴美留学,专攻朝鲜战争史。这一时期,她对中国近代史、对两岸问题的成因有了更深入、透彻的认识,也结识了一批来自台湾、同样关心两岸问题的志同道合者,并参与到海外的统一运动中。那时,她接待过不少台湾的政治受难者及党外人士。正是同多位上世纪50年代“白色恐怖”时期受难前辈的相处,对她日后的人生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
1979年春天,纪欣随着一批思想活跃的年轻人从美国飞往祖国大陆。可以说,这是祖国大陆较早接待的一批海外人士。当飞机徐徐降落在北京机场的那一刻,她知道自己终于回到家了。这次的归程,也实实在在地加强了纪欣为两岸关系贡献心力的决心。
1983年,纪欣在美国见到了少女时期的偶像——台湾著名乡土文学作家陈映真。“我现在还记得陈映真夫妇离开美国之前的那个晚上,20多人聚在一家餐馆为他们饯行,陈映真情绪高昂地谈着第三世界人民团结与两岸和平统一,并与大家相约在台湾见。”纪欣说,就是这次面见,陈映真的话再次促使她,要回到自己的国家,要为两岸和平统一尽份心力。
1987年,台湾“解严”后不久,纪欣回到台湾。此时,她已经在美国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并成为加州执业律师。
《一国两制在台湾》出版
回台之初,在工作之余,纪欣将所有时间、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妇女运动中。短短几年间,她陆续撰写并出版了将妇运经验与法律知识相结合的著作:《女人与政治——1990年代台湾妇女参政运动史》《美国家事法》等。这些于她而言,只是略尽知识分子言责而已。“但我发现,尽管我够认真、够努力,身体力行我所提出的口号——‘妇女优先,政党中立’,我的祖籍与政治立场却永远是别人议论的话题。”后来,纪欣也曾接受新党的征召,但随后发现自己坦诚率真的个性并不适合从政,于是便一无留恋地脱离了政治生涯。
此后,纪欣将精力再次投注到撰写出版有关妇女运动和法律的著作上。当然,也未放弃对两岸问题的研究和关注。
基于对台湾的了解,以及对香港澳门回归后的观察,纪欣始终相信,“一国两制”是两岸在“一国”之下,唯一能以和平方式统一,并确保台湾在统一后能长治久安的正确途径。因此,当她看到2001年春夏的几个民调显示,有三到四成的民众愿意接受“一国两制”时,竟彻夜难眠,立即邀集有识之士对“一国两制”与其在台湾实践的可能性展开研讨。并于2003年底完成《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写作和出版(次年7月再版),系统完整地论述了“一国两制”在台湾实行的理论根据、客观条件和实践的可能性,在当时岛内一片“台独”浊浪中,发出了难能可贵的声响。
2009年4月21日,统盟在办公室为青海玉树灾民默哀
《一国两制在台湾》出版后即被广泛讨论,并有学者在网上推荐。稍后美国旧金山华人电视节目主持人Stone在网上看到推荐文章,打越洋电话专访纪欣,美国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也打电话给她,请她去旧金山演讲。当时在演讲现场聆听的王胜炜博士会后表示,想把该书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这件被许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未曾想王博士旋即着手翻译,纪欣逐章审校,终于在2006年下半年得以在美国出版。11月初,除在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举行隆重首发会外,她和王博士还到了芝加哥、纽约及旧金山举办新书发表会。12月下旬,华盛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将英文版《一国两制在台湾》赠送给500多位美国联邦参众议员,一时引起不小的轰动。
纪欣于延安
然而,面对台湾社会后来甚嚣尘上的“台独”和“去中国化”声浪。“我一直认为,努力写作、诚实勇敢地表达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观点,于己问心无愧。但2000年以后岛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却使我猛然自省,台湾社会不缺进步的知识分子和隐性统派,缺的是勇敢站出来主张统一的爱国知识分子。再加上统派前辈们一再晓以大义,劝说鼓励,我终于追随前辈‘用生命写历史’的足迹,踏上统一运动的不归路。”
成为统盟首位女性主席
2003年,纪欣加入了陈映真出任创盟主席的中国统一联盟。成立于1988年的中国统一联盟是台湾第一个公开主张和平统一的政治团体,由台湾中华杂志社和夏潮联合会共同发起。2004年,她当选统盟执委与第二副主席。2009年1月,她有感而发,写下《台湾需要一个统派的第三势力》,呼吁分散在台湾各地隐性的统派,勇敢地站出来,携手壮大统派的势力。该文经多方转载后,许多读者辗转来函或致电留言,鼓励她不要只是坐而言,必须起而行。同年4月11日,她接下中国统一联盟主席一职,成为统盟创盟以来首位女性主席。
对于自己为何被推选为主席,纪欣说:“统盟是由十几个统派团体推派代表参与的联盟,主席需要是各个团体都能认可的人。另外,我想是因为我在担任副主席期间还算认真、投入吧。”
在一个政治高度敏感、绝大多数成员为男性的组织中担任“最高领导”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其实我觉得自己并不适合这个位置。我的职业是律师——自由业者,从来没有在任何公务体系中工作过,不善管理,凡事喜欢自己动手,不懂群策群力。”
由于财力不足,统盟主席都是“义工”。纪欣的职业是律师,因为精力大多放在统盟工作上,收入自然受到影响。即便这样,维持简朴生活、在台北租房居住、出入搭捷运,清贫的生活她依然无怨无悔。她坚信,只要“起而行”,朝着既定的目标走去,就一定能够有所进步。
上任后,有点洁癖的她首先改善了办公环境,经常亲自打扫办公室的卫生间,并坚持在统盟办公室的外墙上挂上醒目的招牌。果然吸引了行人、车辆的注意,也使统盟的社会能见度加大。
在台湾,促统团体无法从台当局申请到经费,由于财力不足,为了维持自身以及组织的生存,统派几乎没有“职业革命家”。统盟有数千个盟员,历届主席都是“义工”。统盟经费来源于向盟员收取的年费、监委执委的捐献或民间捐款。“好在我也没什么负担,父母已经故去,儿子也已成家立业。”
纪欣4年主席任内,在岛内全省各地成立了8个分会,盟员人数显著增加,与大陆、港澳研究单位、海外和平统一促进会交流来往密切,盟员也有了更多参加西安、郑州祭黄帝陵等有意义的参访活动。
一段时间以来,反“独”和“和平发展”成为主旋律,然促统的话语鲜有媒体报道,统派促统的文章投书台湾媒体也没人敢登。面对这种情况,纪欣奔走各方联络呼吁,终于在2010 年3月27日,由中国统一联盟与劳动党、夏潮联合会、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等19个统派团体,正式成立了两岸和平发展论坛,纪欣成为两位总召集人之一,岛内的统一运动露出了些许曙色。
另外,纪欣继续写文章、出书,决不放弃任何为统派发声的机会。中国评论网还因此专门开了“统派之声”栏目,刊登她及其他统派学者的文章,并大幅报道统派在岛内的活动。
纪欣两度登上天安门城楼。一次是2009年10月1日,建国60周年阅兵;一次是2015年9月3日,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她说:“自己作为台湾同胞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我至感光荣,但也很惭愧。统一大业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在纪欣坚持下,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办公室外墙挂上醒目的招牌
创办主张两岸统一月刊
2013年5月3日,纪欣卸任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主席。为继续打拼两岸和平统一事业,汇聚台湾岛内有识之士的力量和声音,纪欣创办《观察》杂志,并于同年9月10日出版创刊号。纪欣表示,基于维系台湾主张两岸统一的声音不坠,鲜少有上市的统派刊物,故决定创办《观察》月刊,以此号召分散在台湾各地的隐性统派,达到建立和平统一理论,澄清“拒统”迷思,让台湾民众了解大陆对台政策。
《观察》杂志社创立时只租了一个小办公室,雇用编辑二三人,就靠着纪欣自己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月如期出版88页彩色精美、内容丰富的月刊。不过,经过两年半,纪欣发现办公室不够大,限制了杂志社的用人及发展,就在今年4月,观察杂志社搬到一个比原来空间大三四倍的办公室,也终于可以增聘编辑,并使用会议室举办座谈会等。
谈到创办《观察》杂志的原因,纪欣表示,创办《观察》杂志,确实是一个自讨苦吃的决定。卸任统盟主席后,我本意是想休息一段时间,做一个关怀两岸问题的学者,写写文章,做做律师会比较轻松。但是这些年来,台湾政治氛围改变不大,被扭曲的国家认同尚未获得扭转,台湾社会的“绿化”和民粹化趋势也未见好转。“可以公开主张‘独’,不可以公开主张统”的一言堂政治氛围基本不变;所有的公共议题全部卷入蓝绿政客与媒体名嘴的民粹炒作之中。台湾民众透过绿色透镜,观看被扭曲的世界和被扭曲的自己,激愤盲动却又苦无出路。结果,不是因“无感”而冷漠,就是因“无力感”而焦虑。面对这种情况,我反复思考在有生之年还能做些什么?思虑的结果是我决定改变我的个人生涯规划,本着“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信心,在没有财团及报业集团的支持奥援、没有经验老到编务人员的参与投入下,毅然发行《观察》月刊。
她指出,《观察》月刊与其他许多杂志的内容呈现所多不同,一是每一期都有一篇人物专访或人物侧写。第二个不同是每期都点出两岸时局发展的“主题文章”,例如创刊号是两岸ECFA与服贸协议。第三个不同点,她表示每一期订定报道的方针与顺序,首先是以台湾为主的“台湾走向”,其次推向“两岸发展”、进而“民族复兴”与最后的“天下大势”,这是每一位台湾人都应该了解的时事,也希望达到建立和平统一的理论及澄清“拒统迷思”等两大目的。
2016年5月22日,在观察杂志社举办座谈会讨论蔡英文“就职演说”内容
蔡英文须化解外界“台独”疑虑
如今,距离“5·20”蔡英文“就职演说”已经过去一月有余,分析蔡英文当局上台后,人事、政策、经济、“对外关系”、两岸关系等方面的举动及产生的影响,纪欣认为,蔡英文当局若想在势不可挡的两岸融合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当务之急是先解除外界对她是“铁杆台独”、民进党是“台独党”的疑虑。
蔡英文就职满月民意支持度超过6成,林全“内阁”则只有3成多。纪欣表示,其实,不论是人事任用或政策实施,蔡英文都是操盘者。因此,两个民调的差距并不具有意义。先说人事,不仅所有“内阁”人选都是蔡英文钦点的,她任命“中研院院长”、更换“国营事业负责人”更是出手明快,不避嫌地分封酬庸,足见她行事作风独断,这一次“绿色执政”不仅全面,还会很彻底。基此,也就不必对悬而未决的海基会董事长人选抱有任何冀望。论及政策,台当局“教育部长”一上台就宣布废止“课纲微调”,“行政院”也立即撤销对“太阳花学运”分子的控告,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又断然否决马英九赴香港的申请,哪一件事不是蔡英文直接下的指导棋?
纪欣指出,平实而言,蓝绿选民在过去一个多月都过得不安宁。一是新当局可能将进口美猪、重启核电厂,这些政策上的骤变,搞得绿营大叹政治人物骗选票。二是上千名军公教人员在年金改革会上抗议当局拿他们祭旗。三是洪素珠侮辱老荣民影片上传事件,让社会惊觉“仇中”效应会造成族群对立、社会裂解,这不仅使“内部和解”破功,也让“转型正义”成了政治斗争的代名词。
纪欣强调,蔡英文当局若想在势不可挡的两岸融合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当务之急是先解除外界对她是“铁杆台独”、民进党是“台独党”的疑虑。这可从以下几件事情着手:积极处理党代表所提党纲修正案;停止推动“文化台独”;删除“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对陆配及陆生的歧视性条款;让届满三年的两岸服贸协议生效实施……这一件件一桩桩,两岸民众始终在瞪眼看着呢。
2016年7月号《观察》杂志封面
《一国两制在台湾》英文版
2015年9月3日,郁慕明、纪欣、吴荣元、陈明忠、王晓波、花俊雄(从左至右)等台湾代表在天安门城楼观看阅兵式时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