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说台湾》:首部台湾史诗 两岸中华血脉

2016-09-18作者丨柏青

台声 2016年10期
关键词:历史

作者丨柏青

《诗说台湾》:首部台湾史诗 两岸中华血脉

作者丨柏青

日前,由北京市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媒体主编赵国明创作的史诗类近体诗集《诗说台湾》由九州出版社出版。该书按历史时期共分7个乐章,由1070首近体诗组成,利用两岸考古最新成果、海外的相关著述及研究资料,以及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来讲述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族诞育和发展的历史,表现台湾远古至今的最真实、最重要的人和事。

该书按规范的近体诗要求进行创作,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用近体诗形式创作的台湾史诗,是一部将近体诗创作和历史研究有机结合的开拓性著作。

这也是作者在创作、出版散文类通史《台湾 台湾》之后,事隔四年后第二部有关台湾的书。在第一部专著《台湾 台湾》里,作者就有意识地进行了近体的创作,100多篇文章中每篇文字前面都有一首诗,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尝试。《台湾 台湾》出版后,由于形式新颖,内容完整而多揭秘,受到读者的喜爱而再版,成为出版社的畅销书。对台湾历史研究和古诗词的热爱使作者欲罢不能,他把第一部书中的旧体诗抽出来,加上过去和新近写的关于台湾的诗章,共1000多首,便成为新书《诗说台湾》的由来。

作者是史学教师出身,在担任纸媒主编、创作的同时,下工夫搜集有关台湾历史的资料,怀着对台湾和台湾历史的热爱,写出这样一部融史实、写景抒情和观点一体的台湾史诗,确属不易。难怪为之写序的文艺理论家、中华诗词协会名誉主席郑伯在看过书稿时感到惊讶:作者是办报纸的,哪有那么多时间坐冷板凳!不夸张地说,这是我看到的一本关于台湾历史的材料最丰富、叙述最完整细致的著作。从浩如烟海的考古资料、古代典籍、当代报刊书籍中挖掘出有关台湾的材料,加以梳理,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构建一部史文并茂的著作,要付出多少汗水!

该书以一条主线,贯穿所有的台湾故事。这条主线是:台湾人民用爱国的情怀和民族精神传承着中华文化——吃苦耐劳、勇于进取、爱好和平、团结互助。这种情怀和精神是维系中华文化的根本所在,也是抗击外侮、争取祖国统一的精神动力。其中不同时期,其侧重点及定位也不一样。例如,书中把从卫温赴台到明末之前的这一段历史的主线定为:“沿海民众拓展生存空间,中原王朝谋求行使主权”,这是准确而可信的。台湾与大陆一峡之隔,且先住民大都是从大陆而来,作为开疆拓土的古代中国王朝,寻求文化上的拓展和联系,是当时的通常做法。西荷据台时期和日本据台时期的主线,则分别侧重在“台湾人民民族意识的首次亮相”和“坚持抗战,坚守民族意识”上;对于明郑时代、清统时代,主线的侧重点分别放在用中华传统文化理念来经营台湾、防止台湾分裂上;而二战以后的台湾的主线,则定位在争取民主,促进和平发展上。

明晰而新颖的主线抓住了台湾历史的魂,也增添了本书的条理性。

该书的最大特色是它的近体诗风格,想象丰富,善于刻画人物。他的诗多为绝句、律诗,只是在最后附录部分有几首词曲赋,还有一首新体诗。从内容上看,都是关于台湾的咏史诗。在我国,咏史诗有悠久的传统。《诗三百》中的商颂、周颂,都有关于祖先来源的叙述。左思的咏史诗、杜甫的《咏怀古迹》,更是传颂千古的名篇。这一题材的诗要解决好咏史和咏怀的关系。有的诗人只是拿前朝的事当由头,借古人之事迹,抒胸中之积郁。赵先生走的不是这条路。他十分尊重历史,绵绵诗情都是从悠悠青史之中激发出来的。有以史鉴今之心,无借题发挥之意,是史识和诗情的结合。

在《诗说台湾》中,作者仍按照第一部书的结构,把台湾从远古至今的历史分成七个阶段来阐述。一千多首诗,涉及到台湾的历史、现状、经济、政治、文化、自然景物、风土人情……可以说,这是一部诗化了的台湾全景图。据作者介绍,三万年前,台湾海峡远没有今天这么深,有陆径把大陆和台澎连接起来,不时有人从大陆东去狩猎、采集,并在那里定居。怎样用诗的形式反映这段遥远的历史?赵先生的诗既有翔实的历史地理资料为依据,又有很浪漫的想象力:

陆桥逐鹿到台湾,光景自足人未还。百越延绵南岛进,密了平埔密高山。

无论表现哪一段历史,作者都很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曾为开拓或保卫台湾这块热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我们从诗集中可以看到一大串光耀青史的名字:卫温、汪大渊、沈有容、陈弟、颜思齐、郭怀一、郑成功、沈光文、施琅、朱一贵、林爽文、姚莹、沈葆桢、刘铭传、丘逢甲、刘永福、徐骧、蔡清琳、余清芳、于右任……作者用澎湃的诗情为他们树碑立传,虽然多是短短的绝句、律诗,却有着丰厚的历史容量。像写郑成功主持复台会议的一首律诗:

胡尘三面近,勇者未彷徨。海阔天光满,江浮剑气张。

登高激壮志,归队诉衷肠:明日云帆挂,合围猎海狼。

写丘逢甲那一首,深沉而凝重,写出了这位大英雄、大诗人在民族灾难面前的悲壮与无奈,悲剧之中透出冲天的豪气:

携手同仇向蟒龙,飘摇风雨数英雄。

黑云染指屠刀举,铁马冲关战剑横。

无尽血流溪涧过,不竭怒火海中生。

援绝渡海哭明月,夜夜思乡到五更。

该书的第二个特色是历史资料比较丰富且新,观点突出。有两岸的考古的最新发现,有国内史学界最新揭秘的资料,有国外殖民者及其研究者的译作资料。这就保证了《诗说台湾》一书内容的新与活。比如第一章中的《住在海底的“海峡人”》和《四千六百年前那场残酷的浪漫》二文,就是根据两岸考古界的新发现和相关历史知识,作反向推演的故事。作者并未纠缠于考古新发现,而是结合这些遗址文明的文化特征,着重叙述了两个凄美而感人的爱情故事,而爱情故事又不是目的,是为了介绍远古人群的桃花源式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住在海底的“海峡人”,与峻美的山水、各种动物和谐共处,却又在灭顶的水灾来临时,表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而那场残酷的浪漫,以对一个殉情女子的行为的肯定,表现人类对群婚制的厌恶和对追求甜美婚姻的歌颂。

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中存在的空白点,或是重大事件留下的谜团,作者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比如,作者对徐福船队被飓风吹散,部分船只来到台湾的论证,很有新意:作者对照《史记》与旧时日本僧人留学中国时的口述实录,发现了船队出发时和到达日本时人数上的差距,得出至少有一大半的“振男女”散落在海中诸岛。

比如第四章关于郑经其人,由于荷兰档案及国内材料的最新披露,让我们得知郑成功之子郑经并不是一位志在偏安割据、只知吟风弄月的历史罪人、公子哥,而是一位不坠先王之志、多次拒绝清廷招抚并再次驱荷兰“出海王”的民族英雄。

在介绍于右任登高望大陆且相信国家统一时,作者的诗中写道:“天长存叆叇,日久化甘霖。”论及施琅率水师为统一国家与郑军进行澎湖决战,双方将士各有死伤时,作者有诗议之:“……古今同理论,白骨让蓝图。”此观点既有对生命消逝的悲悯,又含着对历史规律的感慨。 像这样观点鲜明又诗意盎然的诗句,书中俯拾皆是。

再比如,对蒋氏父子在台湾的评价,既客观地介绍了其在台湾的高压统治,又肯定了他们对于坚持与维护一个中国原则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而对于其在台湾恢复经济、实现腾飞的一系列做法,则是持高度褒扬的态度。真正做到了用历史主义的方法来分析历史。

猜你喜欢

历史
元旦的历史演变
历史重现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新历史
篡改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7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