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吸 · 水山 · 村”环境艺术祭带动村落新生命
——台湾新北市2014双溪低碳生活艺术祭

2016-09-17张圣琳CHANGShenglin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6年1期
关键词:双溪新北市居民

张圣琳 / CHANG Shenglin

“呼吸 · 水山 · 村”环境艺术祭带动村落新生命
——台湾新北市2014双溪低碳生活艺术祭

张圣琳 / CHANG Shenglin

起源于1980年代的文化艺术祭典,是从城市开始的、以文创带动城市经济的行动。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迁超大尺度冲击,节能减碳成为普世的追求。本文以台湾新北市双溪区的低碳生活艺术祭作为个案,对其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探讨在七百万居民的大台北都会边缘的人口老化,以务农为主的双溪区如何在生活文化中响应“低碳生活”,以激发低碳城镇发展的认识与想象,促进在地对未来愿景展开长期性的讨论与行动。

文化艺术祭典 低碳城镇 文创 双溪区 低碳生活艺术祭

1 理论脉络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祭典一直是支撑人类社群生命意义与生活文化的本体。族群与个人的精神与灵魂升华,社会与小区的规范与制度尽皆透过世世代代的家族及群体,在春夏秋冬四时轮转的祭典中得以完成。文化艺术祭典作为活化城市的方式,大约起源于1980年代,是从城市开始的一种以文创带动城市经济的行动。英国伦敦应该算是“黄埔一期”的开先河都市。早在20年前,查尔斯 · 兰德里(Charles Landry)及其他研究者(Landry,Greene,Matarasso and Bianchini,1996)归纳出了艺文活动能够作为活化城市、更新居民认同的重要机制的主要原因:(1)相对来说,艺文活动是一种平价而且CP值(Cost Performance Ratio,性能价格比)较高的形式;(2)可以相对快速地发展出因应地方需要及理想的形式;(3)相当有弹性,可以因地制宜地改变;(4)具有提供低风险高回报的潜力;(5)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可能远远高于投资。

兰德里等人的研究也同时指出,艺文活动作为活化地方的火车头好处多多,可归纳为:增强社会和谐;改善地方形象;减少不愉快的行为;促进对于地方环境的兴趣;发展居民自信;建立公司合伙关系;探索认同;加强组织的承载力;支持独立能力,以及追求未来愿景。简言之,艺术作为活化地方的火车头,并非只是经济与财富的增加。艺术可以改变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思考方式,以及社会的创新力量。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艺术祭开始逐渐从欧美跨域至亚洲,从城市渗入乡村。特别是乡村聚落的宗教、民俗、收成有关的各种仪式,在过去30年间,逐渐与艺术创造结合成不同的庆典。近几年,关于艺术祭方面的研究颇多:2010年唐纳德·盖茨(Donald Getz)指出当时英语研究者发表有关艺术祭的研究已经超过420多篇;2011年,达克斯伯里(Duxbury)与坎贝尔(Campbell)研究了乡村小镇的文化艺术祭对于地方发展的各种影响及社会转变;2013年,耶格(Jaeger)与米克勒图恩(Mykletun)通过对32位艺术祭的核心参与者进行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艺术祭中地方居民认同形塑的过程,以及地方本身自明性诞生的脉络。

2 低碳艺术祭缘起

在这个脉络下,本文以台湾新北市双溪区的低碳生活艺术祭作为个案,进行细致的介绍。面对全球气候变迁的巨大尺度冲击,节能减碳成为普世的追求。面对有着700万居民的大台北都会边缘的人口老化,以务农为主的双溪区如何在生活文化中响应“低碳生活”这一后现代科技概念?从2013年开始,我们的团队与新北市环保局的低碳中心和双溪区公所一起构思一个低碳艺术祭的概念。一切缘起于——

生命的一呼一吸之间,我们开始:

一场营造以低碳生活价值为发展核心的对话;

一步根植于在地文化与发展脉络的低碳生活实验先锋;

一次连结在地与外部参与者共享永续愿景的艺术庆典。

2014年夏的双溪低碳生活艺术祭,是世界环境艺术中第一次正式以“低碳生活”为主题的艺术祭典。新北市环保局的低碳中心相当有前瞻性地开展了一个以低碳环境/生活艺术为推动媒介,以转向低碳城镇的生活形态与空间改造的地方发展议题为内涵,启动地方低碳发展的想象交流、渐进凝聚公私部门共识的改造运动。我们的执行团队,根据各国大地环境艺术祭的经验,发展了4个主要原则:(1)贴近方式——从生活发想、请地方参与;(2)低碳素材——回收/自然/地方工艺;(3)艺术形态——维持3个月的地景艺术;(4)尊重态度——融合/不破坏环境。

双溪低碳艺术祭的预期效益有两个方面:(1)推广“低碳”概念,让在地民众认识以低碳为目标的环境改造与生活艺术议题,熟悉艺术祭,进而在开展活动时主动参与艺术祭;(2)深化双溪居民的地方认同,激发低碳城镇发展的认识与想象,促进在地对未来愿景展开长期性的讨论与行动。

3 台湾新北市双溪区简介

双溪的百年历史是从内山转运要站演变为农商兼具人文的河驿的过程(图1)。清朝干嘉年间已有汉人开垦三貂的记载,1920年双溪庄成立,属台北州基隆郡,战后改名为“双溪乡”,一直延续至2010年底。农业方面开发较早,始于在平林溪流域地势较低的河阶地形进行耕种以及种植茶叶。地理位置优越,是新北与宜兰间的重要联络道(淡兰古道),也是经济作物与手工艺品的转运中心(顶双溪码头)。随着金矿、砂金矿、汞矿等矿业的开采,双溪逐渐进入鼎盛时期,在1960年代双溪人口曾高达2万,长安街成为当时最热闹的一条街,有3间贩仔间、2家艺妓驻店的酒家、染布坊聚集(染布潭),甚至还有一家合法经营的鸦片馆。1970年代随着燃料型态的转变而逐渐没落。

图1 双溪区位示意

3.1自然优渥 居住怡然

在土地使用方面,双溪南部泰平里为翡翠水库集水区,属于台北水源特定区。区内大部分是较为单一的居住地区,无特定发展需求及产权复杂的共有地,不易开发(图2)。

在社会状态方面,双溪是一个步调缓慢的“银发小镇”。双溪的人口总数2014年2月为9 402人(男5 059人、女4 343人,户数3 846)。近十年人口总数缓慢递减(2004年始降至万人以下),超越了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超高龄社会”标准。

在交通方面,双溪境内的主要交通工具为自行车及小客车,自行车道完善,有双杆公路串连各里通往坪林,2008年启用环状自行车道系统,全长16km,增加了地方游憩的多元方式;铁路方面,双溪距台北44km,距基隆20km,增设对外联络交通,境外以铁路为主要运输方式;公路方面,以双瑞公路通往瑞芳及台北、基福公路通往福隆及贡寮,以及省道台二丙线为主要联外公路,全长29.6km,未来有台丙线兴建及改善计划,双溪乡共和桥流失复建工程将相继通车。

高经济农产品及观光旅游是双溪的主要产业。高经济农产品包括山药、柚子、红龙西瓜、绿竹笋,以及双溪三宝“山药、毛蟹、野姜花”。另外,双溪丰富且未受破坏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具备生态型观光条件。

3.2低碳发展

健康城镇一直是双溪的发展主轴。双溪低碳/永续相关计划使得双溪2010年获得了台湾的健康城市评选“卓越奖”及“创新成果大奖”。自2009年起,双溪连续举办双铁低碳游(图3),成立双低碳旅游中心,推动低碳商店发展。通过举办双溪“山药嘉年华活动”,展示长寿村及在地产的健康养生山药,打造健康形象。在地对“低碳概念”的了解仍在培养,有待形成地方发展共识,进一步连结在地文化,激发民众“低碳生活”的想象,促进意见交流。由于人口高龄化造成了动能不足,因而需要创造机会,加强在地民众对活动、政策的参与及发声,团队在活动前应提升居民的了解,引发他们的关注,创造令其安心自在的活动情境。

图2 双溪街景

双溪区幅员辽阔,如何选择操作地点集中展现在地空间的低碳意义至关重要。因而,需要由小而深地进行操作,选择具备在地代表性、高度可及性的区位,将地方文化串连为具有观赏游玩意义的路线,重新赋予在地空间的低碳意义。近年来,双溪在推动低碳旅游及小区环保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提升了地方形象效益,整合了地方低碳发展的认知基础,促进了具体讨论,“低碳双溪”的地方形象已逐渐形成。

4 在地与外地在双溪承前启后的转变

低碳生活与低碳艺术相结合的探索,从在地的历史与特色出发,提出低碳生活愿景,再现地方价值;营造在地民众对低碳生活的认同,从而形塑“低碳双溪”的地方形象;融入在地文化与发展定位的认同,转换为低碳生活的地方愿景。

4.1低碳艺术——在地艺术家创作计划

陈逸坚、周灵芝、陈长志3位台湾艺术家因地缘之便,驻村长达2~3个月之久,他们融入居民生活,在当地进行低碳艺术创作。

(1)走过 · 水山 · 村——陈逸坚

方案以“打赤脚”为概念,鼓励都市人进入双溪体验低碳生活,为钢结构的功能性街道进行家具设计(图4)。

陈逸坚与在地打铁师傅张庄源茂合作的野姜花锄头,利用当地的工匠和工艺进行艺术创作。

(2)溪望鱼群——周灵芝

方案邀请在地居民分享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家园和环境,讨论双溪印象与低碳概念,将其转换为图像并绘制于鱼旗上,架设在牡丹溪的鱼梯上方,象征着大自然的赐予和居民们的回应(图5、6)。

(3)天眷双溪纪录片+环保之心——陈长治

只有低碳的环境不够,还要有健康的身心才行。方案试图让包括阿嬷在内的双溪老人们远离电视的滋扰,让他们能够在晚餐后或睡觉前看个好影片或一场老电影;让好久不见的老朋友们聊聊天,带着孙子吃个冰;在绿色之心的陪伴下,每个人都拥有安详的夜晚(图7)。

这是我从小的梦想,而我并没有在双溪看电影的记忆。

但是很多老人记得——这座留有他们青春记忆的东荣戏院。

4.2低碳生活——外地团队创作计划

除了在地艺术家的创作外,还有来自中国广东工业大学、日本艺术家水内贵英+台湾青年社会设计组、韩国re-Public Design的创作方案参与艺术节。

图3 双溪低碳旅游地图

图4 “走过 · 水山 · 村”街道家具

图5 “溪望鱼群”方案

图6 在地居民分享场景

图7 “天眷双溪纪录片”及在地居民观看场景

图8 广州工业大学“双溪一片天”方案

图9 在地居民共同制作“生命之树”

图10 “生命之树”方案

(1)双溪一片天——中国广东工业大学

方案通过动员在地居民募集回收资源完成,希望传达所选地点的历史意义及在地象征性。在艺术节期间,广东工业大学王长百老师和渠岩老师利用丢弃的废旧木材和材料,建造了一座供游人和居民使用的“氧吧”,对照基地旧时代鸦片馆的历史意象,重新理解双溪新鲜空气与健康身心的意义(图8)。

(2)生命之树——日本水内贵英+台湾青年社会设计组

方案试图通过颓坏的土墙长出新植物的循环,表现永续与生命的意义,带领在地居民堆积、夯实各自带来的土壤,共同完成“生命之树”(图9、10)。

(3)吕式染色工房——韩国re-Public Design

如同潺潺的流水声让人们闭着眼睛却依然能在脑海浮现出溪水粼粼的画面,美丽的双溪总会让我们想起这户平凡的人家——吕氏。方案尝试重新启动闲置了20年的吕氏古厝,以木板彩绘双溪的各种花纹与图案,加上在地学生尝试早期染布工作所完成的布匹,重新布置吕氏古厝前院,并将访谈资料撰写成古厝故事,亲手“画”出中文的介绍文字,邀请在地居民写下对双溪的感受(图11、12)。不论何时,当我们记起生活中这些平凡的事物,吕氏就与我们同在。封闭了20多年的空间,成为在地居民交流回忆、展望未来的休憩角落。

4.3低碳环境——在地小学艺术合作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的两个团队是:双溪第3C小组+双溪小学;陈淑燕+上林小学。

这两个结合地方小学生的团队,在运行时间及深度上完全与在地结合,包括作品构想的发展与施做方式都有小朋友们的参与,完成的集体创作也深受家长们的喜爱,地方居民因此参与艺术思考创作中。

(1)奇幻的毛蟹雨扑满——双溪第3C小组+双溪小学

该团队通过对双溪的踏查,感受其惬意的生活气息与恬淡的魅力,提出了工作坊计划,带领双溪小学的学生,以双溪三宝之一的“毛蟹”为主题,使用回收樟木进行自由创作,完成改造校园的艺术合作(图13)。

图11 吕式染色工房制作场景

图12 吕式染色工房

图13 台湾大学与双溪小学共同创作毛蟹雨扑满

(2)竹巢树屋——陈淑燕+上林小学

方案给小朋友创造了一处自然感知的有趣空间,用攀爬的身体来感受不同的视角下熟悉的环境和自己;也让更多人能够更亲近树和自然环境空间。

用竹子在树上创造出和自然连结的庇护所——榕树上的竹屋(图14),如同山谷中的家,又宛若双溪被群山环抱的自然环境,营造与纷扰的外界隔离的单纯与宁静,是宜居的好场所。

图14 榕树上的竹屋

4.4双溪低碳艺术窗

低碳艺术窗活动从美化原先迂陋街景角落的理念出发,地方邻里大量参与帮忙协商清理空间,设计师及居民共同发展大家认可的构图,以环保的材料进行美化。

(1)活动资讯主窗

活动资讯主窗位于火车站出口侧花台,用回收的旧窗、自行车内胎、树枝装置成资讯站,展示艺术节主题信息,引导人们进入低碳概念的艺术创作氛围(图15)。

图15 活动主题资讯展示

图16 菜园展示 

图17 人文历史展示

图18 双溪自然生态展示(3D彩绘毛蟹)

(2)在地菜园好养生

双溪野姜花及菜园景观位于中华路转角布告栏围墙(打铁店对面),是从火车站通往展览据点的必经之路。有火车呼啸而过和山洞的背景衬托,呼应在地经营了近60年的打铁店,通过双溪著名的野姜花与菜园景色彩绘,展示双溪三宝农产及菜园生活的景观之美(图16)。

(3)漫游在人文历史里

人文历史展示窗位于分驻所胜利街侧围墙,展示双溪老街的风华。从双溪主市街可经胜利街通往长安老街,利用分驻所围墙彩绘老街经典建筑,引导游客探索双溪的不同面貌,认识双溪的发展历史(图17)。

(4)自然生态心头好

位于东荣桥闲置的民房墙面。在此,可观看双溪汇流处及远景层层叠翠的逸仙山。通过彩绘毛蟹、白鹭鸶等生态与渡船头等,展示与双溪汇流主题相关的画面,展现在地自然生态之美(图18)。

5 愿景:永续低碳艺术双年祭

当代城乡发展面临的最大课题莫过于如何活化渐入高龄的乡村,引进外地青壮年进入地理区位合宜而且资源丰沛的乡村,才能让村落不会因失血而凋零。新北市的双溪区是一个超高龄化的城郊村落,其人文与社会皆在退化的同时,却拥有山清水秀的风景以及悠闲自在的居民。村落居民通过开展与低碳主题有关的活动,开始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重新定义自己的家乡。在类似的艺术祭中,日本新泻县越后妻友的大地艺术祭可谓个中翘楚。新北市双溪的低碳艺术祭,在灵感及执行方法等许多方面受到越后妻友大地艺术祭的影响。地方居民的实际参与,街坊店家的在地支持,是外来团队最铭感在心的记忆,也是当地居民引以为傲的过程。乡村的活化是打开超大城市死结的关键枢纽,以低碳环境艺术为前导的生态文化创意事件型规划,是新北市低碳中心的尝试。2016年双溪会举行第二届低碳艺术双年祭活动,双溪居民、地方政府与艺术家都有心持续这个兼具时代意义与地方性的前瞻性活动。

在双溪,呼吸着水与山的村落清新空气,心情舒坦了,生活安静了,生命沉淀了,村子于是活了!

双溪低碳艺术祭简介

总召:李佳璇(现:大桌环境整合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

执行:哈柏玛斯公关顾问公司

政府:新北市环保局低碳中心,新北市双溪区公所,新北市双溪区里长

学校:双溪小学,双溪国中,上林国中,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

小区:双溪居民

艺术家:台湾(陈长治,陈逸坚,周灵芝,陈淑燕)、日本(水内贵英)、韩国(re-Public Design)、广东工业大学(王长百,渠岩)

CHANG Shenglin,博士,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2015-11-11

PROMOTING INNOVATIVE LIFE OF RURAL REGION BY THE ART FESTIVAL: BREATHING SHUANGXI ARTING LOW-CARBON LIFE 2014, TAIWAN NEW TAIPEI CITY

The cultural ceremonies and art festival, which was rooted in the 1980s in the cities, is the activities that promoting the economic life by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Meanwhile energy-saving and reducing carbon has become the universal pursuits with the impac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Takes the Shuangxi Arting low-carbon life festival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 it and discuss how to respond the low-carbon lifestyle in Shuangxi life culture. Shuangxi District in agriculture-based is located on the border of Taipei metropolis which has 700 million citizen. It also has a problem of population aging. This paper tries to get a more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low-carbon town development and breathing long-term discussion and action into future prospect.

Cultural Ceremonies and Art Festival, Low-carbon Town, Culture and Creation, Shuangxi District, Cultural Ceremonies of Low-carbon Lifestyle

猜你喜欢

双溪新北市居民
多彩双溪 润泽童年
石器时代的居民
武陵春·春晚
高台居民
双溪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