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长使英雄泪满襟
2016-09-16何曾
何曾
刘湘长使英雄泪满襟
何曾
一
2012年的春天,我在成都武侯祠拜谒蜀汉丞相诸葛亮。我崇敬这位智者,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争天下的时代,他睿智地提出三分天下之策,并靠自己的才智,辅佐刘备取西川,建立蜀汉基业。
经过刘备殿、诸葛亮殿、文武廊、惠陵到了祠后的三义庙,听到了从武侯祠旁的锦里古街传来游人的说笑声,循声望去,依稀可见游人们的身影。我以为武侯祠可以直通锦里,便向着声音方向走去,走过去才看到两边是隔开的。可我撞见了一座墓,墓碑上写着“抗战时期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陆军一级上将刘湘之墓”。刘湘,当我看到这两个字时,脑海里立即出现了三个字:四川王。是我的见识太少了,没想到昔日辉煌的“四川王”刘湘就躺在这里,与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墓相邻。也许,这是后人希望他死后认祖归宗吧。与武侯祠的人来人往、隔壁的锦里游人如织相比,这里显得有些冷清了。此时站在这里的只有我和两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一边看着墓碑,一边说着“四川王”当年的轶事。我想,安安静静也好,没有闲杂人的打扰。让当年金戈铁马的“四川王”好好享受下宁静吧!生前,伴随他的是战争硝烟;死后,能享受岁月静好也是难得。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走进这里,还记得这昔日的“四川王”,还知道他的事迹。
刘湘,1938年1月20日死在了汉口万国医院。之前,他率三十万川军出川抗日,引各党派及全国人民敬仰。临终时,他留遗嘱:“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他的灵柩被扶送回川,蜀民哭声震天,争相迎送。成都的街道上,遍设路祭,素车白马,冠盖云集,川人用眼泪用呐喊祭奠这位为国为民的“四川王”。郭沫若先生亲笔写下挽联,“治蜀是韦皋以后一人,功高德懋,细谨不蠲,更觉良工心独苦。征倭出夔门而东千里,志决身歼,大星忽坠,长使英雄泪满襟”。国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国葬,蒋中正题匾:“飒爽犹存”,白崇禧等民国大员赠送挽联。中共方面,毛泽东发来唁电:“国家失一栋梁,川军失一主帅”。何等隆重,何等威风,大英雄当得此尊重。国民政府将刘湘的墓园建在了武侯祠旁的南郊,当时叫甫澄纪念公园。解放后,改名为南郊公园。现在与武侯祠景区融为一体了,大门前挂着武侯祠的牌子。我不明白,给这样的大英雄单独建一个墓园应该是不错的,为什么会和三国的人物放在一起呢?据说,原来墓园里面的殿里还存放着刘氏家族的一些东西,现在也都不见了,想想真让人难过。
1966年8月23日,一群红卫兵冲进了刘湘墓园,他们挖墓圹,砸墓冢,毁棺椁……感谢一个叫邓生元的老人,他冒着危险,悄悄埋起了刘湘的部分遗骸,于1985年为刘湘复建陵墓时拿了出来。懂得尊重英雄的人,也同样是应该值得我们尊重的。
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挽联“长使英雄泪满襟”,让我想到了几百年前,南宋建炎二年七月十二日,东京留守宗泽因抗金收复祖国山河壮志难酬,忧愤成疾离世。是日,天降大雨,天色阴暗,宗泽在弥留之际,没有一句话谈及家事私事,而是念念不忘北伐抗金,最后连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生前,他曾发出叹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我想,1937年11月和1938年1月间,在汉口医院的刘湘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七七”事变后,刘湘上书国民政府,要求出川抗日。他渴望血洒疆场,捍卫国家疆土,收复祖国山河。可正当他率部准备迎击进犯浙江的日寇时,没想到胃病复发,吐血昏迷,离开了战场。他没有想到,这一离开,他再也回不到他追寻了一生的军旅了。出川前,曾有谋士劝说他多病可不必亲征。而他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多么豪迈的壮语、多么有血性的川人!能去抗击侵略者,是他的骄傲。军人,理当为国家而战,为民族生存而战。刘湘是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走的,可他对川军将士留下的遗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前线川军每天升旗时必颂诵一遍的壮语,他激励着川军将士抗战的决心。
历史竟是这样惊人的相似,一个南宋的宗泽,一个民国的刘湘,时代不同,却因为抗敌保国都成为了大英雄,他们是选择了国家和民族的人,注定了他的生命将走向崇高与永生,他们的名字永远留在了中华民族的史册上,连同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名句。
二
民国是英雄俊杰辈出的时代。1904年,当即将走向末路的满王朝宣告废除存在了千年的科举制度,设立文武学堂时,还不到十七岁的刘湘就瞒着父亲考上了四川武备学堂,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并在军阀征战中逐渐统一四川,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四川王”。
自古至今,川人始终是有血性的,这血性特别是在民族危亡关头表现得更为强烈。当蒙古大军的铁骑在中华大地所向披靡时,四川南充的青居、蓬安的燕山寨、南部的保城乡人民凭借山险,立寨筑城坚持抗元斗争,有的坚持十多年,最长的达三十多年,他们誓死不降,这就是川人的血性。在清王朝即将谢幕时,又是四川人,率先拉开了革命的序幕,一个保路运动,点燃了革命的星火。赵尔丰的屠刀没有吓倒四川人,四川人揭竿而起,掀起了武装起义,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刘湘,生于四川,长于四川,他的身上浇灌了四川人的血液。当日寇的铁蹄入侵中华大地时,有血性的刘湘坐不住了,他了解日本人的野心,他督促部队抓紧训练,时刻准备上战场,收复祖国山河。当“七七”事变的消息传来,刘湘先后两次通电请缨出征,并通电全国,主张全国动员,与日本决一死战,并下令川军各部整军备战。这才是军人,军人理当捍卫国土完整。
我一直在想着1937年8月7日的那场南京国防会议,那是国家危亡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那是值得载入中国史册的一次会议。会上,主和派尽夸日本之强大,声称中国战必败。在他们的心中,国家的疆土可以出卖,人民的生死可以置之不理,他们关心的只有个人的得失。刘湘的位不高,权不重,只是四川一地的主政者,但他却表现了一个川人的血性,道出了一个军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将军的发言应该是会上最精彩的,他慷慨陈词了近两个小时,他的声音,是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声音,是一个真正中国军人的无畏与豪迈的呐喊。“抗战,四川可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这实在的话语,注定会让历史记住,会让每一个中国人记住,这话语,让主和派胆寒,给主战派鼓劲,让蒋介石感动。刘湘说到了,也做到了。抗战爆发后,四川奉献的子弟兵何止三十万,四川贡献的军粮又岂止万石,作为战争的大后方,四川滋养了中华的儿女,四川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一个坚强而稳定的大后方。刘湘的话语打动的不止南京国民政府的高官们,也为曾经的对手中国共产党人所赞扬。会后,中共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亲临其住所,赞誉他积极抗战的决心与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从南京回到四川后的8月25日,刘湘发布《告川康军民书》,号召四川军民为抗战作出牺牲:“全国抗战已经发动时期,四川人民所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刘湘确实有远见卓识,从他发布的告军民书中可以看到,他清醒地认识到了抗战中四川的重要位置和责任。
成都人民欢送川军奔赴抗日前线
1937年9月5日的成都少城公园内,人山人海、战旗飘扬。四川各界欢送出川抗敌将士,刘湘、邓锡侯等将领莅临讲话,表达抗战决心。纵队司令唐式遵那慷慨陈词仿佛就在昨天,仍回荡在人们耳边:“此行决心为国雪耻,为民族争光,不成功,便成仁,失地不复,誓不回川!”他那首明其志的诗歌,让人动情落泪:“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悲歌慷慨,川军将士豪情让山河震动,数万军民泪如雨下、掌声如雷。这就是川军将士的最强音,它是全体川军将士的决心,它是全体四川人的信念,他向世人宣告了四川人面对国家危亡时的士气与勇气。这首诗,飘过长江黄河,响彻长城内外,伴着英雄的川军将士向着中华大地上每一寸土地挺进。9月1日,刘湘率川军七个集团军,共三十余万人,先后开赴抗战前线。抗战八年中,四川共为全国提供了三百万人的兵源补充前线部队。
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时,刘湘不愿在后方苟且,不顾自己身体多病,坚持带兵亲征。对于军人来说,死的最高荣誉就是牺牲在为国家和民族而战的战场上,军人理当马革裹尸。刘湘离世前一定很痛苦,那壮志未酬的遗憾令他难过。他多么渴望在战场上指挥川军将士与日寇血战,杀敌报国,他多么想把自己的军事才能用在抗日战场,让猖狂的日寇付出代价,可上天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机会。
但刘湘将军可以放心了,他的川军将士没有让他失望。李宗仁将军曾感慨:“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川军是国军中装备最差的部队,他们大多还穿着草鞋,拿着大刀,部队轻重机枪缺乏,一个连队步枪仅有五六十支,且多为川造和汉阳造。装备的劣势,注定了在战场上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注定了川军的每一场战斗都是难打的,牺牲都是惨重的。然而,他们转战大江南北,在黄浦江边、山西平原、齐鲁大地给了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打出了川军的威风和血性。他们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广德保卫战、泗安之战、安庆之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中条山之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上高之战、常德会战等抗战中几乎所有重大战役,李家钰、饶国华、王铭章、许国璋等多名川军将领为国殉难。他们的热血浇灌在中华大地,他们的身躯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
三
此时,我在刘湘墓前缅怀着这位带病出征的英雄。从武侯祠传来学生们吟诵唐朝诗人杜甫的诗歌《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我差点忘记了,这首诗是诗人杜甫定居草堂时游览武侯祠所作,诗人表达的是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诸葛亮也是壮志未酬。或许,把刘湘的墓地放在这里,是不是也有与诸葛亮一比之意。墓地里的一位老人告诉我,这里原来还有林森和蒋介石给刘湘将军的题词,还有余中英书的《国葬令》碑和刘东父所书的《褒扬今》碑,以及刘湘的戎装铜像。殿里还供奉着刘湘的画像和刘氏列祖列宗牌位,但现在已经都不见了。只有那些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柏树围绕在墓地周围。老人说,那是张群、张澜他们当年亲手栽植的。幸好,还有这些柏树陪伴着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四川王”,让他不觉孤独。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我吟诵着这充满巨大感染力的诗句,这蕴藏着一种令人愤悱启发的积极力量的诗句,仿佛又听到刘湘将军在病床前发出的抗日呐喊,那声音在中华大地上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