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摘论
2016-09-16
媒体摘论
摘编自1月7日《人民日报》 无论“换”什么 “和”是最强音
岁末年初,年度汉字评选蔚然成风。对于刚刚过去的2015年,台湾选出“换”,两岸选出“和”。“换”与“和”?两字背后折射的变与不变,耐人寻味。
以“换”描绘2015年的台湾,每个人的理解应该不尽相同。举例说,一位国民党支持者从“换”联想到的或许是持续半年的“换柱”纷扰;一位民进党支持者眼中“换”代表的可能是2016年换人做做看;还有人大概只是一腔不破不立的愤懑——2015年台湾GDP预计“保一”破功,基本薪资始终一蹶不振,而近3年的食品安全风波仍未止息等等。用推荐人、作家刘克襄的话来说,“换”累积了20年的失望与不满,是期待“台湾社会力整体的转换”。
一个是求新、求变的“换”,一个是意在和平、安定的“和”;前者为变,后者为不变;看起来矛盾,实际上并不冲突。因为不管如何变化,两岸和平、安定始终是两岸同胞不变的追求。因此,尽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在即,2016年岛内不乏变数,我们仍可保持乐观。因为万变不离其宗,两岸和平发展势不可逆,不要说倒退,就算是停滞都会令两岸尤其是台湾民众痛苦,最终化痛苦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动力。
如果我们将目光放远,拉回20年的距离,变与不变的轨迹将更加清晰。两岸关系发展虽非一路平顺,但冲破藩篱交流合作的方向从未改变。那些人为设立的阻隔,都是滔滔江水中的礁石,再强硬也只让流水打个漩涡,大多则被巨流挟卷而下。因此,站在2016年的初始展望未来,我们尽可从容以对。因为台湾无论“换”什么,“和”都是两岸最强音。是顺势而为,为两岸和平发展创造良机;还是逆势而上,最终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值得细思量。
摘编自1月1日台湾《中央日报》网络版 两岸热线不能断线
2015年12月30日有两条新闻,一条是国台办与台湾陆委会的热线开通,两岸事务首长透过热线通话;另一条是国台办记者会马晓光的发言,再一度强调“九二共识”核心内涵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它的作用,有如两岸发展的定海神针。这两件事,同一天发生,绝对不是巧合。
两岸关系从2008年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改善至今,也是一步一步往前推进。一开始是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恢复协商,接下来是透过协议的签署,建立各项主管机关的联系窗口,然后就是两岸事务主管的互访。在两岸事务主管4次互访之后,终于促成了去年11月的两岸领导人会晤,攀上了“九二共识”的最高峰。既已登上高峰,两岸事务主管机关的热线,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不费功夫。
这个过程,对某些人来说,看起来好像是天经地义,又或者是轻而易举。蔡英文即是其中之一,否则她也不会以为只要简单的“维持现状”四个字就真的可以维持现状。民进党及其一些支持者,总是说“九二共识”是咒语,应该抛弃,但蔡英文挂在口中的“维持现状”,岂不更像咒语。两岸之间,最重要的是沟通,沟通管道愈多愈好,而且各个层次都有沟通更好。沟通的目的,在于澄清误会,在于了解彼此的立场与想法,在于解决问题。马当局时代,已建立了多层次的沟通管道,最后甚至有了两岸事务负责人热线及两岸领导人会面。所有的成果,可以说都来自于沟通,但沟通则来自于互信。
两岸热线是由“九二共识”连接起来的,断了“九二共识”,就断了热线。我们不知道明年谁会当选,但希望两岸热线不要断线。
摘编自1月11日香港《大公报》 大陆释出利多 岛内为何既喜又忧
大陆方面最近宣布开放南昌、昆明、重庆为陆客赴台转机的试点城市,岛内社会既喜又忧:喜的是“陆客中转”是台湾方面多年来的诉求,如今梦想成真,当然雀跃不已;然而,岛内举行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面临政党轮替的可能性,两岸关系处于重要节点,将来大陆会否开放更多的试点城市仍是未知之数,岛内业界因而忧心忡忡。有台媒一针见血地指出,大陆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前释出利多,台湾能否吃到这只“肥鸭”,端看新当选的领导人是否承认“九二共识”。
台媒把“陆客中转”形容为“肥鸭”并不为过。据岛内业界估计,目前大陆一年的出境转机者超过百万人次,多经由日本东京、韩国仁川和香港转机,只要有三分之一到台湾转机,一年即可为台湾航空公司带来百亿新台币机票的收入。而且随着转机客量增多,外国航空公司也会考虑增加飞台航线和班次,如此便会形成良性循环,让台湾的机场获得更大的商机。大陆方面现阶段只准备开放三个城市,显然未能满足台湾业界的胃口。不过,这些年大陆方面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都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赴台游组团及个人游、陆生赴台深造皆是以“试点”方式拉开序幕,然后再增加“试点”城市,以避免因操之过急而出现“一窝蜂”的乱象。
根据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公民出境(城市)旅游消费市场调查报告2014-2015》显示,自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以来,2014年中国出境游客人数在国际游客中的比重将近10%,出境游客的总人数达到1.09亿人次。而北京、上海和广东是2014年输出出境游客最多的省市。倘若开放这些省市赴台转机前往第三地,将会给岛内航空界带来显著的效益,所以日前已有业者希望大陆开放更多的试点城市。
摘编自1月7日台湾《中国时报》 少子化冲击台湾未来竞争力
台湾高教今年进入2016大限,有校长呼吁教育部门下猛药全面减招,否则今年恐连倒25所大学。有人以“连猴子都可以上大学”嘲讽目前台湾的高教现况。台湾的大学数量过多,应该减少,然而大学减量对所谓“后段班”大学影响最剧,且已经有人因学校“退场”面临转业或失业。
但学校倒闭、相关从业人员失业是“阵痛”,真正该担心的冲击是台湾未来的人才竞争力。若人才与人口比例不变,且流入与流出之人才数量相同,少子化将造成台湾未来人才数量下降,这才是应该及早谋求对策的大问题。
要维持台湾人才的竞争力,教育预算是关键之一,预算至少要维持占GDP比例不变。根据台当局教育部门资料,近6年教育经费约占岛内GDP的5.2%至6%之间,低于OECD先进国家平均6.1%的水平,未来能增加更好,若不能至少也要维持目前的水平,让每位学生能享有的教育资源逐年提升。
生肖属虎的学生人数骤减,致使今年被称为高教大限,未来高教招生情况似乎会更糟。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严长寿多年前曾呼吁:“大学的治校态度一定要从保障教授的态度,走向以学生的未来,以及未来竞争力的导向为主。”我们期待即将上任的当局,用更宏观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去面对少子化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