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健康饮食理念的形成与变迁的影响因素
2016-09-15傅晓艺南京理工大学
□ 傅晓艺 南京理工大学
浅谈现代健康饮食理念的形成与变迁的影响因素
□ 傅晓艺南京理工大学
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的理解不断加深,从被动接受到自主设计个人饮食结构,饮食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政治因素中的民族国家与人口健康,经济因素中的现代化背景下的现代食品工业与消费者导向,文化因素中传统饮食文化衰弱等三个方面探讨现代健康饮食理念的形成与变迁。
饮食观念的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是果腹阶段,饮食是人类获得个体生命存在与种族繁衍所需能量的基本手段;第二阶段是文化阶段,饮食被赋予超越生理需求的精神内涵;第三阶段是社会阶段,饮食观念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科学健康饮食理念,逐渐形成了“设计”日常饮食以达到社会与个人要求的观念。三个阶段发展主要的推动力是生产力水平。尤其是在工业革命和全球化的推动下,饮食观念逐渐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而健康饮食业已成为一项公共议题。本文旨在探寻影响现代健康饮食理念在第三阶段的形成与变迁的社会因素。
政治因素:民族国家与人口健康
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身体状况并不是一个国家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除非是发生大规模的瘟疫、饥荒,影响到了封建君主的威望或国家稳定。而在一般情况下,个人负责个人的生老病死,至多与其所在的较小规模的共同体有关。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民族国家的概念逐渐形成。个人不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被作为是国家中的人口因素而存在,因为人口的数量、身体素质、智力等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在学术领域,民族国家促成了人口学的诞生以及相关议题的研究,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等。由于民族国家对人口质量的高度关注,“人口健康”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一项具有政治意味的理念,“合理膳食金字塔”就是一例。消费者根据官方权威发布的每人每日所需的营养素,通过计算饮食的营养含量,适当补充无法完全从饮食中获取或饮食失调而无法补充的营养素。此时,健康饮食可以说是被科学完全量化,并且具有突出的确定性和可控性,人们可以自行设计自身的饮食,“轻松”达到健康的目的。
在人口健康的影响因素中,目前生活方式被公认为是首要的因素,其对于人口健康的贡献率远远高于社会经济环境等其他因素。而在生活方式中,饮食因素更是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们也往往会把人口健康与饮食结构挂钩,探讨影响饮食结构的因素,例如社会经济地位、区域性差异等,也有具有明确指导性的如何健康饮食的理念广泛传播。而健康饮食的理念得以实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代化的推进。
经济因素:现代化背景下的现代食品工业与消费者导向
现代化是形容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在此背景下,以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为基础的现代食品工业逐渐建立起来,并在城市化、市场化推动下,与日益庞大的消费群体互动发展。人们不再自己生产食物,而是去代理者那里购买,例如去超市购买农产品。而便利的交通、保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也打破农产品销售整个链条的时间枷锁和空间限制。简言之,几乎所有的食品,只要销售者拥有足够的资本,就可以相对快速到达消费者手中。因此,消费者能够得到众多千里之外的“健康食品”,比如美国的三文鱼、新西兰的羊肉、南欧的葡萄等。
被普及了健康理念的消费者,影响了整个食品工业的生产销售导向。有机食品工业的崛起就是一例,据世界有机运动联盟统计,2012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高达630亿美元,有机食品的生产面积达3 040万平方千米,且每年仍保持着20%的增长速度。当然,健康饮食的实践具有地域性差异,在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的欠发达地区,例如:中国大部分地区,对有机食品的消费就比较少,这与国内有机食品工业发展水平低,相关部分的监管不足,消费者缺乏获取有机产品信息的渠道等因素有关。但在中国也能感受到食品市场对健康饮食观念的重视,诸如粗粮饼干、添加活性益生菌的酸奶等被标榜“健康”的产品。
文化因素:传统饮食文化衰弱
现代健康饮食理念能被接受并得以实践,与现代社会中传统饮食文化的衰弱也有一定相关性。在传统西方社会中,宗教一直是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饮食文化方面,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更是扮演了具有影响力的角色。例如,《圣经 新约罗马书》中,保罗宣称:“我凭着主耶稣的确知深信,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唯独人以为不洁净,在他就不洁净了。”人们的传统饮食理念具有非常浓烈的宗教色彩,人性被神性所统治,个体的健康状况相比于崇高的神,显得无足轻重。
与此同时,同时代的中国并没有被宗教所禁锢,反而是理解并遵从食欲,并且发展出另一套表现宗法伦理的仪式性饮食法则。在《论语·乡党》中已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说法,在等级方面,周灭商之后,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礼仪,包括饮食在内的各种人类习性被当作区分等级的手段,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语·楚语下》:“天子举以大牢祀以会,诸侯举以特牛祀以大牢,卿举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祀以少牢,士食鱼炙祀以会,庶人食菜祀以鱼。”
虽然中西方漫长的十几个世纪一直保持着被神权和礼法统治的状态,但是资本主义革命,工业革命席卷世界,伴随着人权人性和科学理性被普遍接受,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带动人们生活质量和人群素质的普遍上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饮食的神性和宗法等级特质得以弱化,仪式性意义被削减,人们逐渐拨开迷雾,注意到饮食的最基础的作用,以及其对个体本身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因素:瘦身
“减肥”“瘦身”,近年来一直是非常热门的话题。瘦身之风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欧美。研究发现,多数国家采用西方瘦身理想作为女性美的标准。显而易见,虽然“以瘦为美”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心理因素,但是事实上却是社会环境因素和自身病态心理综合导致的结果。
女性是瘦身的主要群体,是表层心理和深层心理双重导致的结果。首先,对自身体态审美的缺失。一项针对北京市四所高校499名女生体形认识以及身体自尊的调查发现女大学生普遍认为只有瘦才是美的,一味认为自己是偏胖的,却没有对自身体形进行客观分析,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体形状态。其次,是一种从众攀比心理。女性总会羡慕那些瘦弱身材者,尤其是对自己身边瘦的女性。第三,就是取悦异性的心理。不管是男性或是女性,总会希望自己在异性面前有一个好的印象,而身材往往是最直观的因素。当异性普遍认为“瘦”是美的情况下,为了得到异性的好感,很多人都愿意去瘦身。第四,显示自身良好的修养和素质,尤其是自制力。肥胖的人往往会被贴上经常暴饮暴食、控制力低下、行动力迟缓、懒惰随便的标签。而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这一点。社会上层人士,如国内的马云、李嘉诚,国外的比尔盖茨、乔布斯等,都属于精瘦身材,而蓝领阶层,则总是大腹便便。
瘦身与健康饮食的理念的关系,在于大量的瘦身者,通过节食,也就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类和脂肪,来达到减少热量摄入,从而促使身体消耗自身脂肪的目的。而健康饮食,由于倡导低卡路里的蔬食,也很诡异的被认为是瘦身的一种手段,得到庞大瘦身人群的认可,真可谓是意外之喜。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的意义在于使读者了解现代健康饮食理念的形成因素之后,能够合理思考,通过科学手段,采取适合自身的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