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妈祖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2016-09-15杨永忠林鸿熙
罗 丹 杨永忠 林鸿熙
(1.四川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2.莆田学院 商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大陆妈祖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罗丹1,2杨永忠1林鸿熙2
(1.四川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2.莆田学院 商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来源,对妈祖研究领域的894篇文献,采用CiteSpace III进行文献产出作者及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关键词共现等分析。妈祖研究文献持续增加,研究力量主要集中于福建省,以莆田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为主要代表。目前妈祖研究热点有妈祖信仰、妈祖文化、妈祖信俗等,研究沿着从对文献资料的初期整理到分析妈祖信仰的功能、特点及传播,再到从微观层面探讨对妈祖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轨迹发展,研究越来越深入,成果愈加丰富。结合目前研究中的不足,提出未来的研究要以开阔的视野、多元的方法以及更加丰富的研究思路进行。
妈祖;文化资源;CiteSpace;文献计量
引言
在对大陆妈祖研究文献梳理过程中,发现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各自的视角对妈祖进行研究,其中,进行总体回顾评述的文献主要有陈元煦《浅谈妈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991)[1],江述《妈祖研究不同观点综述》(1996)[2],黄国华《20世纪以来妈祖研究的回顾与评述》(2010)[3]等。从发表时间来看,除了2010年发表于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学报的《20世纪以来妈祖研究的回顾与评述》以外,其他两篇文献主要针对20世纪90年以来妈祖研究状况进行分析,发表时间较早,而近年来大陆妈祖研究方面的文献增多,难以准确概括近来的研究发展现状,这就迫切需要厘清妈祖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其热点和趋势,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从研究方法来看,这三篇综述主要采取了对现有文献,特别是对史书、地方志等古籍资料的归纳整理,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分析不多,其次鲜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尝试。
随着文献计量学的广泛应用,通过定量的文献分析来展现学科发展脉络和热点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软件,能在JAVA应用程序基础上对科学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跟踪研究热点和探测学科研究新趋势。[4]本文首先对发文数量、学科领域、发文作者及机构等进行相应数据挖掘和文献计量分析,再利用CiteSpace软件,采取作者及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等方法,对大陆妈祖研究领域的研究力量、热点主题、发展历程以及演进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为未来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一、大陆妈祖研究文献产出基本情况
为了保证原始数据全面、准确并具有较高的解释度,本文选取中国知网下属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数据来源。尽管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不提供引文数据,但收录面最全,同时近年来妈祖研究的学术性论文发表于权威期刊的论文较有限。以“妈祖”为主题词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进行检索,仅获得111篇文献。为了更全面地展现大陆妈祖学术研究的进展,这里选择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数据来源。检索主题词为“妈祖”,文献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文献来源年限为1981-2015年,检索条件为精确,检索到“妈祖”相关文献1360篇,经过对比筛选,除去无作者、通讯报道、简介、会议通知等非学术性文献,获得有效文献894篇,操作时间为2016年2月17日。
(一)年度发文数量
图1 大陆妈祖研究发文量年度分布及增长情况(1983-2015)
从年度发文数量及增幅来看,可将妈祖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83-1999年波动增长阶段、2000-2009年稳定持续增长阶段以及2010-2015年高增长阶段(见图1)。第一阶段是1983-1999年间,整体发文数量少,增幅缓慢,时增时减,呈波动状,平均每年发表文献7篇。第二阶段从2000年至2009年,发文量有所增加,平均每年发表文献26篇,增幅稳定持续,最高达到5.7%。第三阶段从2010年至今,发文量激增,平均每年发表文献82篇,增速一直保持7%以上,2013年最高时达到11.41%。
(二)学科领域分布
对894篇文献所涉及的一级学科领域进行分类,由于妈祖研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逐渐从单一领域拓展到多学科领域,很难做到完全避免分类的交叉重复。因此,进行分类统计的时候同一篇文献会重复出现在不同学科领域。根据统计结果(见表1),目前大陆妈祖研究文献共涉及16大学科领域,主要分布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包括宗教学、民族学与文化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同时也涉及到自然科学领域,如地球科学、建筑科学与工程等。妈祖研究领域涉及面逐渐拓宽,研究多样化,从跨学科视角进行研究成为一种趋势。
表1 大陆妈祖研究文献所属学科领域分布(1983-2015)
(三)研究方法分析
妈祖研究涉及学科领域多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者们基于各自学科视角,运用各领域的研究方法对妈祖进行分析。通过对894篇文献的查阅及统计,发现仅有46篇文献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如田野调查、因子分析法、RS与GIS方法、熵权-灰色关联模糊评价法等,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居多,如案例分析、考据、历史比较法、口述历史研究方法等。特别是在研究早期,很少发现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近期的研究中案例分析方法居多,定量分析屈指可数。
(四)研究力量分析
统计894篇文献作者信息,共涉及775位作者,发文量仅1篇的作者有608人,占全部作者人数的78.5%,发文量2篇的作者有101人,占全部作者人数的13%,发文数量超过3篇以上者只有66人,占全部作者人数的8.5%。其中,高产出作者有莆田学院黄秀琳(16篇)、刘福铸(15篇),华侨大学李天赐(12篇)、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蒋维琰(9篇),福建省委党校谢重光(9篇),福建社会科学院徐晓望(9篇)等。这说明妈祖研究领域已有一批引领学术前沿的研究者,但整体而言,作者文献产出能力差异较大,在妈祖研究领域进行持续研究的作者占少数。
从研究机构来看,莆田学院(168篇)、福建师范大学(54篇)、厦门大学(32篇)、福建社会科学院(22篇)、华侨大学(19篇)等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丰富,发文数量居于前列。由此可见,文化植根于空间,社会文化研究明显具有地域性特征。[5]大陆妈祖研究的主要机构集中于福建省,核心研究力量来自于高校科研院所,从地域上看,形成了一条学术“海丝之路”,以福建(莆田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建社会科学院)为核心,沿着大海辐射至山东(中国海洋大学等)、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浙江(宁波大学等)、广东(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暨南大学等)、澳门(澳门大学等)等地。
图2 作者与机构合作网络知识图谱(主体部分)
时间跨度为1983-2015年,时间切片为2,阈值选择TOP35,运行CiteSpaceIII,采用寻径剪枝方式进行修剪得到由325节点和193条连线组成的作者与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从合作网络图谱来看,大陆已经形成了以莆田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建社会科学院等妈祖研究团队,地域的临近让这些研究机构间有一定的联系合作,但是从整体来看全国各地研究机构分布零散,合作研究较少,没有形成跨区域的协同创新平台,这与国外合作研究、合著论文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主流趋势不相适应。妈祖研究需要通过交流与合作挖掘区域间的妈祖精神和文化差别所在,学者们要打破“小世界”研究方式,进行跨区域跨机构交流合作,这样不仅有益于研究的深入,也能通过交流合作提升妈祖的社会影响力。
二、大陆妈祖研究热点及演进
(一)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提供了文章核心内容信息,因此关键词共现分析可用于发现研究主题,以及分析某一知识领域的研究前沿演进。[6]时间跨度为1983-2015年,时间切片为2年,阈值选择TOP35,运行CiteSpaceIII,采用寻径剪枝方式进行修剪得到由350节点和577条连线组成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从整体图谱来看(见图3),整个共词核心网络比较集中,出现了“妈祖信仰”、“妈祖文化”、“妈祖神”、“妈祖信俗”等核心节点,而且节点之间的联系紧密,“妈祖神”、“海峡两岸”、“妈祖信仰”、“妈祖宫”、“北港朝天宫”等词位于共现网络的中心位置,连线围绕这些节点朝四周延伸出去。
图3 大陆妈祖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1983-2015)
根据CiteSpaceIII运行结果进行统计,将共现频次大于等于11的关键词进行排序(见表2)。从关键词共现频次来看,关键词的共现频次越高,表示越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共现频次最高的是“妈祖信仰”,达到265次,这说明从1985年以来基于宗教学视角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妈祖文化”次之,达195次,这表明从1991年开始学者们的研究从宗教学领域拓展到文化领域,妈祖文化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妈祖神”、“妈祖信俗”、“湄洲岛”、“林默娘”、“妈祖宫”也是大陆妈祖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从高频共现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来看,妈祖研究热点集中出现于1983-1999年期间,2000-2009年出现了“民间信仰”、“物质文化遗产”和“信仰文化”,2010年以后仅出现“民俗体育”这一高频共现关键词。这说明妈祖研究早期热点频出,后续研究主要在承袭早期研究的基础之上不断推进,新的研究热点较少。
中心度是测度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具有较高的中心度的节点通常是连接不同领域的关键枢纽。[7](P89)从表2来看,“妈祖神”“海峡两岸”“妈祖信仰”“妈祖宫”“北港朝天宫”等词位于共现网络的中心位置,中心度较高,这表明大陆妈祖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妈祖神、海峡两岸关系、妈祖信仰以及妈祖宫庙等,研究重心明显。
表2 妈祖研究高频共现关键词排序列表(1983-2015)
根据CiteSpaceIII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的结果,结合关键词共现频次以及中心度分析,得出1983-2015年大陆妈祖研究领域热点主要有妈祖信仰、妈祖文化、妈祖神、妈祖信俗、妈祖宫庙、海峡两岸等。为了进一步展现大陆妈祖研究进展,从这些热点关键词出现的文献着手,对具体研究内容进行分析。
第一个研究热点是妈祖信仰。学者们主要对妈祖信仰的起源、传播、地理分布特征、功能以及当代利用等进行研究。一是妈祖信仰的起源、形成和传播。从妈祖的事迹与传说作为研究着眼点,从历史视角考察妈祖信仰的起源,[8]对妈祖信仰的宗教属性进行辨识,[9]分析其传播特点。[10]学者们对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妈祖信仰的传播特点、[11]历史条件进行分析。[12]二是妈祖信仰分布的地理特征,[13]以及当代不同地域妈祖信仰的传播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如闽西客家地区、[14]河北省及京津地区、[15]福建省、[16]环渤海圈[17]等。三是妈祖信仰的社会功能,针对妈祖信仰具有极大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包容性,提出了妈祖信仰的社会功能能够不断革新,在现代社会能够拥有巨大信众[18]和文化纽带作用。[19]
第二个研究热点是妈祖文化。随着妈祖由民间信仰演化成区域性特色文化,[20]妈祖文化热一时兴起,此时的妈祖研究突破了以往宗教信仰的研究基调,强调对妈祖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跨界融合研究增多,尤其是在妈祖文化旅游、[21]妈祖文化传播、妈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22]等方面研究成果繁多。
第三个研究热点是妈祖神。学者们从妈祖的家世、生平事迹、历代褒封甚至神话传说发掘妈祖由人格到神格的演化,学者们特别关注的是妈祖“和平女神”维护公众安全的作用。
第四个研究热点是妈祖信俗。早期学者关注妈祖信俗的宗教属性及社会性质问题,分歧较多、争论较大[23],而后更多地关注妈祖信俗活动的开展及不同地区妈祖信俗活动的特点,随着妈祖申遗成功,学者们热衷于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载与传承、保护和利用等角度来研究妈祖信俗活动。
第五个研究热点是妈祖宫庙。其中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各地妈祖庙数量的统计、宫庙区域分布特点以及宫庙的建筑装饰特色,通过妈祖宫庙来深入挖掘妈祖信仰的社会功能,以及为信众所传达的妈祖精神。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妈祖宫庙的管理现状堪忧,针对其优劣性,提出了不同管理模式的选择,[24]以及如何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
第六个研究热点是海峡两岸交流。妈祖在台湾民间信仰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妈祖的研究,台湾学者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海峡两岸政治关系变化,妈祖研究交流频繁,基于共同的民间信仰,寻根意识以及文化认同感越来越强烈,国内大批学者不仅仅关注台湾妈祖研究进展,[25]将台湾地区的学术成果引入,而且深入对比分析闽台妈祖文化、[26]民俗、祭祀活动、信仰宗教属性、[27]文化政策[28]等方面的差别与联系。
(二)热点演进分析
利用CiteSpaceIII考察关键词词频时间分布,从中探测出频次变化率高的关键词,发现学科发展的新兴趋势和突然变化。突显词是根据某年份文献中该关键词使用频次骤增的程度探测出的。[29]通过CiteSpaceIII探测到妈祖神、妈阁庙、天妃庙、林默娘、妈祖信仰、妈祖信俗、妈祖文化等7个关键词在妈祖研究中突显,根据突显词的词频年度分布情况来看(见图4),出现使用频次高峰的年份依次是1990年、1999年、2007年、2013年,结合此前妈祖研究总体发文量三个阶段来分析各个阶段研究热点的演进以及妈祖研究热点趋势的转向。
图4 突显词词频年度分布
第一阶段,1983-1999年是大陆妈祖研究的重新起步阶段。受到历史因素影响,妈祖信仰一度被视为迷信活动,妈祖研究未能幸免,被迫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妈祖研究得以继续。特别是1990年在福建莆田妈祖故里举办了“妈祖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汇聚海内外妈祖研究学者,一时发文数量激增,具有最高中心度“妈祖神”突显出来,这说明大陆妈祖研究一经恢复,“妈祖神”迅速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学者们从各类地方志、杂记、庙碑等史料着手,搜集妈祖的平生事迹、成神过程、灵验故事,妈祖信仰的渊源、发展和传播途径等。随后1999年澳门回归,掀起了一股妈祖热,妈祖、妈阁庙、妈祖信仰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不仅发文数量呈井喷式增长,而且研究热点中出现了天妃庙、妈阁庙、林默娘三个突显度较高的关键词,与妈祖神相关的妈祖宫庙以及妈祖祭典仪式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对象。
第二阶段,2000年-2009年是大陆妈祖研究的稳定成长期。经过恢复期的发展,这一阶段总体发文量呈稳定持续增长,突显词数目减少,只出现了“妈祖信仰”一个突显词,但图谱中“妈祖信仰”共现频次最高,中心度较强,这说明妈祖研究领域的关注点开始集中于妈祖信仰的研究,特别是2006年“湄洲妈祖祭奠”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妈祖信仰及习俗被列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妈祖信仰研究方面的发文量突增(见图2),学者们的研究热度始终不减。这一阶段的研究突破了初期根据史料文献研究妈祖信仰起源,开始结合区域内妈祖信仰传播方式,探索新时期妈祖信仰的新特点和社会功能。
第三阶段,2010年-2015年是大陆妈祖研究的繁荣期。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构想,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30]“海上女神”妈祖在海洋文化中认同度极高,利用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此外,随着台湾民进党上台执政让海峡两岸政治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去中国化”会让台湾民众对中国的认同越来越少,认识偏差越来越大。为了维护两岸关系稳定发展,作为两岸共同共通的精神文化纽带——妈祖信仰将进一步发挥作用。从长远来看,受到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妈祖研究热仍会持续,对于学者们而言是一大契机。学者们抓住这一研究热点,发文量有新突破,“妈祖信俗”、“妈祖文化”突显词的出现,也说明妈祖研究出现了新的转向。对妈祖的研究突破宗教信仰的层面,试图将妈祖信仰从民间信仰演变成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文化,并积极开发利用将这种文化资源,如开发妈祖旅游产品、妈祖文化创意产品等。随着妈祖被列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妈祖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宗教领域,拓展到经济、社会、文化、传播、管理等各个交叉领域,研究趋于微观、深入,成果愈加丰富。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采用CiteSpaceIII对1980年以来大陆妈祖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1)妈祖研究方面的文章数量不断增加,主要研究力量是沿海高校科研院所,形成一条学术“海丝之路”。(2)目前妈祖研究热点包括妈祖信仰、妈祖文化、妈祖信俗等。(3)妈祖研究沿着从对文献资料的初期整理到深层次分析妈祖信仰的传播和功能特点,再到探讨妈祖资源的开发利用。
妈祖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不足: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论文较少,海内外学者及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少,研究方法有限等。未来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经世致用,提高研究的学术价值。根据年度发文数量以及突显词词频年度分布情况可知,在有些具有较大影响的事件发生时发文数量激增,研究热点突显,这说明大学者们紧跟政治经济时事,妈祖研究经世致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受到海峡两岸政治关系走向以及“一带一路”经济形势的影响,妈祖研究仍有待于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学者们应该抓住这一契机。但与此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持续性,过于迎合时事而不断对旧主题进行重复研究,研究虽有量的突破,但难有质的创新,学术影响力有限。因此,未来的研究要立足于经世致用,也要注重学术价值,提升大陆妈祖研究的学术影响力。
第二,开阔学术研究视野,注重跨学科领域间的研究融合。妈祖研究的学科领域得到了拓展,学者们要开阔学术研究视野,同时注重跨学科交流,多接触跨学科知识。从学科融合角度发挥各学科优势,提供更多创新思路和研究方法,如借助传播学与宗教学的融合,基于国家或地区间文化差异来探讨对外文化传播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文化输出,以提高妈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为“一带一路”打下基础。又比如,如何通过根据宗教学、历史学里记载的妈祖传统宫庙特点,结合现代建筑装饰技术来打造具有浓厚妈祖文化氛围的场所,提高信众和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跨学科研究为学者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法,得以突破以往宗教学、历史学等研究范式,通过定量研究来检验妈祖资源运用到实践中的效果。
第三,培养壮大研究队伍,鼓励协同创新。大陆妈祖研究在发文量上已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作者论文产出能力差异较大,进行持续性研究者占少数,各高校研究机构需要不断培育稳定的研究队伍。妈祖研究所涉猎领域较广,这就需要研究者或研究机构之间更多交流和互动,协同创新以弥补妈祖研究合作过少的不足。
第四,深入挖掘妈祖精神本质,赋予妈祖文化创新性的内涵。妈祖这一“海上女神”的形象在沿海地区具有较高的认可度,拥有较多信众,但具有极大的地域局限性。从前文对研究热点演进的分析可知,近年来学者们力图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妈祖文化,突破地域民间信仰的局限。要提高受众的文化认同度,不仅需要利用有效的传播工具,更重要的是挖掘妈祖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原有的“海上女神”符号中提取出能为广大受众所认可并具有积极导向性的符号,如挖掘妈祖文化的普适价值,如妈祖精神中的“大爱”、“包容”、“勇敢”等内涵,超越政治和意识形态,扩大妈祖精神的社会影响力。
第五,从微观管理层面开发利用妈祖文化资源。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具有极高的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诸多学者对此已达成共识。近年来,学者们已陆续对妈祖这三方面的价值理论探索做出了贡献,并取得一定成果。在价值利用方面,学者们多从旅游的视角,对产品开发及产业发展等进行研究,大多数研究只是政策比较、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定性分析,缺少从微观管理层面对妈祖资源利用进行实证分析。未来的研究不仅可以在产品开发方面突破旅游视角,打造多样化的文化创意产品,如动漫、影视等内容产品的开发,还可以从创意管理角度,通过消费者行为与认同差异的识别,采取合作创造的方式开发妈祖文化资源,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本文特别感谢方宝璋教授、陈秀琼博士给予的宝贵意见。)
[1] 陈元煦.浅谈妈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44-49.
[2] 江述.妈祖研究不同观点综述[J].寻根,1996,(1):33-34.
[3] 黄国华.20世纪以来妈祖研究的回顾与评述[J].南方学院学报,2010,(6):117.
[4] Chaomei Chen, Il-Yeol Song, Xiaojun Yuan, Jian Zhang.The thematic and citation landscape of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1985-2007)[J]. Data & Knowledge Engineering,2008,(67):234-259.
[5] 王彬,李彬,陈焜.1990-2014年间闽台文化区研究文献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5,(5):7-13.
[6] Callon, M., Courtial, J. P., &Laville, F. Co-word analysis as a tool for describing the network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bas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The case of polymer chemistry[J].Scientometrics,1991,22(1):155-205.
[7] 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8] 杨振辉.试析妈祖信仰起源的本质原因[J].福建学刊,1988,(6):74-76.
[9] 谢重光.妈祖信仰与儒、释、道三教的交融[J].汕头大学学报,1997,(5):47-51.
[10] 朱天顺.妈祖信仰的起源及其在宋代的传播[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102-108.
[11] 李少园.论宋元明时期妈祖信仰的传播[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5):6-12.
[12] 陈政禹.宋元以来浙江妈祖信仰研究初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6-44.
[13] 郑衡泌,俞黎媛.妈祖信仰分布的地理特征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9-27.
[14] 谢重光.闽西客家地区的妈祖信仰[J].世界宗教研究,1994,(3):74-84.
[15] 尹国蔚.妈祖信仰在河北省及京津地区的传播[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4):135-139.
[16] 陈启庆.福建妈祖信仰的新特点及对台湾的影响[J].莆田学院学报,2005,(3):85-88.
[17] 曲金良.环渤海圈民间海神娘娘信仰的历史与现状[J].民间文化论坛,2004,(6):41-46.
[18] 谢重光.试论妈祖信仰的社会功能[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1):67-71.
[19] 陈宜安.试论妈祖信仰的文化纽带作用[J].世界宗教研究,2003,(3):108-114.
[20] 黄文格.综述妈祖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趋势[J].大众文艺(理论),2008,(10):133-137.
[21] 胡荔香.试论闽台地区妈祖信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亚太经济,2003,(3):76-78.
[22] 张蓓蓓.基于文化资源的妈祖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4,(1):133-138.
[23] 谭世宝.论妈祖信俗的性质及中国学术与宗教的多元互化发展[J].学术研究,1995,(5):85-89.
[24] 周金琰.妈祖宫庙管理模式探论[J].莆田学院学报,2012,(4):6-11.
[25] 陈国强,林加煌.台湾的妈祖崇拜——闽台宗教信仰和风俗的渊源[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8,(1):66-69.
[26] 黄建铭.闽台女神信仰的文化内蕴[J].中国宗教, 2006,(10):32-33.
[27] 王福梅.闽台妈祖信仰宗教属性比较——以湄洲祖庙和北港朝天宫为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11.
[28] 蔡尚伟,王沈辰.推动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产业发展之政策措施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5.
[29] 苏楠.国内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知识图谱[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98-109.
[30]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5-03/28/c_1114793986.htm.
责任编辑:高雪
A Review and Prospect of Mazu Research in China's Mainland Based on CiteSpace III
Luo Dan1,2Yang Yongzhong1Lin Hongxi2
(1. Business Schoo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China; 2. Business School, Putian University, Putian 351100, China)
The paper used CiteSpace III to analyze 894 academic papers on Mazu published in China Knowledge Resource Integrated Database since the 1980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cooperation network and keyword co-occurrence network, the paper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articles on Mazu is increasing especially at Putian University and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in Fujian Province. Currently the domestic Mazu research focuses on Mazu belief, culture and customs; meanwhile domestic Mazu research shifts from the literature collection in the early times to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azu belief, and then to Mazu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uture research be focused on broader perspectives, multiple research methods and more insightful research ideas.
Mazu; cultural resources; CiteSpaceIII; bibliometric analysis
2016-03-18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12AZD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制度关系的创意产业文化、技术、经济的融合研究”(7117315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旅游业区域集聚的影响因子及其驱动机制研究”(4120115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创意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NCET-12-0389);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攻关培育项目“文化产品价值评估的方法与标准研究(SKZD201617)
罗丹(1981-),女,湖北荆州人,四川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莆田学院讲师,专业方向为创意管理。
G127
A
1672-335X(2016)04-0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