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兴油田CO2驱细分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2016-09-15赵梓平张宁波朱宏绶汪金如

复杂油气藏 2016年2期
关键词:断块高含水水驱

赵梓平,张宁波,朱宏绶,汪金如

(中国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泰州采油厂,江苏 泰州 225300)

台兴油田CO2驱细分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赵梓平,张宁波,朱宏绶,汪金如

(中国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泰州采油厂,江苏 泰州 225300)

台兴油田QK-111断块阜三段油藏为中-低渗复杂断块油藏,经过15a水驱开发整体进入高含水递减开发阶段,注气前油藏综合含水74%,采出程度仅14.7%,处于低效开发状态。为恢复断块产量、提高油藏原油采收率,实施CO2驱现场试验,研究形成了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微差异刻画技术、CO2驱油机理认识、注采参数优化方法以及CO2驱细分开发技术,已应用于4个注气井组,累计注入CO2气4.17×104t,油藏日产油水平由9t提高到28t,综合含水由78%下降到44%,累积增油11 183t,预计方案全面实施后,原油采收率将提高9.6%,年增油量超过1.3×104t。

二氧化碳 混相-近混相驱 细分开发 高含水油藏 采收率 台兴油田

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油藏,但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低渗透油藏及少量水驱废弃中-高渗油藏,复杂断块中-低渗透油藏CO2驱细分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少见报道。台兴QK-111断块阜三段经过15a的水驱开发,面临着剩余油高度分散,挖潜难度大,水驱经济效益低等难题,注气前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采油速度0.3%,采出程度14.7%,为“双低”开发单元,但断块剩余油地质储量大、水驱层地层压力高、原油黏度低,有利于气驱提高采收率。本文研究了剩余油微差异、CO2驱油机理、注采参数优化方法、细分注气开发方案,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台兴QK-111断块阜三段油藏CO2驱细分开发实践,取得了低渗透油层高含水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重要突破,为苏北阜三段低渗透油藏CO2驱扩大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1 试验区简况

台兴油田主力断块QK-111断块阜三段油藏位于溱潼凹陷东北斜坡带台兴构造西南翼,为多油层岩性-构造油藏。

该油藏含油层系阜三段系湖控三角洲前缘沉积,油层埋深2 500~2 900 m,油水界面2 939 m;油藏含油面积1.15 km2,地质储量147.16×104t。纵向上发育10套含油小层,其中主力层台Ⅲ-3、4全区分布,砂体呈正韵律分布,储层有效厚度2.7~4.2 m,平均孔隙度23.8%,渗透率83×10-3μm2,为中-高孔—中-低渗型储层;已动用次产层台Ⅳ1-5为火成岩接触变质带储层,有效厚度1.8~3 m,平均孔隙度19.28%,渗透率26.7×10-3μm2,为中、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其它储层及流体物性资料见表1。

表1 油藏基础数据

该油藏于1996年4月投入开发,1997年12月开始内部和边缘相结合注水,1998年7月注水受效高峰时日产油水平达142 t,当年年产油达4.51×104t,采油速度为3.1%。由于高速生产后主力层含水上升快,产量不断递减,到2008年年产油为0.39×104t。2009年以次产层为对象进行细分加密调整,到2011年注气前油藏年产油维持在0.62×104t,采油速度0.4%,采出程度14.7%,综合含水74%,整体进入高含水低速开发阶段。台兴QK-111断块阜三段在苏北油田Ⅱ~Ⅲ类层中极具代表性。

2 CO2驱潜力及剩余油微差异研究

台兴QK-111断块阜三段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分布复杂,调整挖潜难度大。通过对该断块开展精细化油藏描述,强化了薄夹层、流动单元、火成岩分布、水淹优势通道及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的研究[1-2],并重点开展了小层潜力评价及对主力层差异剩余油进行饱和度细分,明确了CO2驱细分开发潜力及主力层剩余油微差异分布,为该油藏CO2驱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地质依据。

2.1 CO2驱细分开发潜力

利用油藏历年注水、采油、室内水驱油实验资料,采用油藏工程方法,对该油藏注气前10个小层储量动用状况进行了分类研究,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台兴QK-111断块阜三段油藏小层储量动用状况(到2011年12月底)

从表2可见,QK-111断块阜三段油藏合计地质储量147.16×104t,注气前采出程度为14.7%,剩余地质储量125.53×104t.,其中台Ⅲ-3、4与台Ⅳ-1~5层剩余可采储量为20.6×104t,故具有CO2驱整体细分开发的潜力。再从分层系储量动用状况来看,主力层台Ⅲ-3、4储量基数大(地质储量79.59×104t),虽采出程度达23.63%,但剩余地质储量大(60.78×104t),显然,这部分储量是CO2驱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重点。下层系火成岩变质带台Ⅳ-1~5油藏整体动用程度低,采出程度5.09%,剩余地质储量为43.67×104t,同样也具有CO2驱提高采收率的储量潜力。

2.2 剩余油微差异研究

首先,根据油藏精细描述成果,开展了流动单元剩余油分布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主力层台Ⅲ-3、4差异剩余油进行了饱和度细分,明确了剩余油微差异分布特点,如表3所示。从剩余油饱和度分级统计来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35%~45%,此部分剩余油是CO2驱提高采收率的重点。

表3 台Ⅲ-3、4小层不同剩余油饱和度级别的剩余地质储量

图1 台兴QK-111断块阜三段台Ⅲ-3、4剩余油分布

其次,根据相渗资料并结合动态资料,分别作出了台Ⅲ-3、4小层剩余油分布图(图1)。从图1-A可看出,台Ⅲ-3剩余油呈岛状~土豆状分布,主要集中在砂体顶部及腰部注采不完善区,零星分布在构造高点断层夹角处。台Ⅲ-4砂体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平面上呈带状、片状分布(图1-B),主要富集在水淹通道侧翼靠断层附近及腰部—低部位注入水波及不到的区域。次产层台Ⅳ1-5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水淹通道两侧及低部位井网不完善区,在构造腰部—低部位剩余油连片分布。

3 高含水油藏CO2驱油机理

CO2驱提高采收率机理主要是降低原油黏度、膨胀原油体积、蒸发原油中间烃组分、利用混相效应降低油气界面张力、溶解气驱和增加注入率[3-5];CO2驱油可分为CO2混相驱和CO2非混相驱。为研究台兴QK-111断块阜三段油藏CO2混相-近混相驱的可行性,进行了室内膨胀试验、细管试验和长岩心驱替试验,不仅确定了QK-111断块阜三段油藏的混相压力,明确了高含水开发阶段CO2降黏、膨胀、萃取等驱油机理,而且为注入方式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3.1 驱替机理(膨胀实验)

(1)原油体积膨胀:阜三段原油中充分溶解CO2后可使原油体积膨胀1.41倍,且注入压力越高,原油膨胀体积越大,越有利于提高原油的流动能力和驱油效率。

(2)降低原油黏度:当CO2在原油中的浓度达67mol%时,地层原油黏度由原始的5.36 mPa·s下降到1.28 mPa·s,降低了4.2倍,说明注入CO2对阜三段地层原油有很好的减黏效果,有利于提高驱油效率。

(3)原油组份变化:进行水驱时,轻烃-中间烃部分含量逐渐降低,当注入水达0.3 HCPV时,C5含量下降到0.084 mol%,C12含量下降到3.856 mol%;而完全水驱后再注入0.3HCPV CO2时,C5含量上升到0.094 mol%,C12含量保持在3.721 mol%;说明CO2驱使地层油的轻烃、中间组分不断被CO2抽提,从而提高了驱油效率。

3.2 细管实验

在地层温度95 ℃条件下,台兴阜三段油藏CO2驱最小混相压力为22.11 MPa。台Ⅲ-3、4油藏原始地层压力为26.4 MPa,注气前地层压力为29.7 MPa,注入CO2可以达到混相驱(图2),获得很高的采收率。次产层台Ⅳ1-5层原始地层压力26.95 MPa,注气前地层压力19~20 MPa,注入CO2为近混相驱,通过降黏和使原油体积膨胀,也能获得较高采收率。

图2 CO2驱原油采收率与实验压力关系曲线

3.3 长岩心驱替实验

采用完全水驱后持续CO2驱替,选取16 MPa、21.50 MPa、26 MPa三个压力点进行CO2驱替实验,分别对应为CO2非混相驱、近混相驱和混相驱。实验结果表明:①在非混相驱条件下,CO2驱比水驱采收率提高18.53%。②近混相驱条件下,CO2驱比水驱采收率提高26.50%。③在混相驱条件下,完全水驱后26 MPa持续CO2驱替,完全水驱采收率为51.37%,气驱采收率高达81.58%,比水驱采收率提高30.21%。不同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台兴阜三段CO2混相驱能大幅度提高采收率,近混相驱次之,而非混相驱油效率最低。

4 CO2驱注采参数优化及试验井组 设计

4.1 CO2驱注采参数、注气方案优化

利用数模方法,对台兴QK-111断块阜三段注采比、CO2注入量、注入速度等开展了优化研究。注气方案优化结果见表4。

表4 CO2驱提高采收率推荐方案及参数

4.2 CO2驱细分开发试验井组设计

(1)上层系台Ⅲ-3、4注气井组设计:动用剩余地质储量60.78×104t,设计2个注气井组,即台14试验井组和QK-116井组,注采井距350~400 m,形成2注7采井网(图3)。

图3 台Ⅲ-3、4油藏(上层系)CO2驱井网部署

(2)下层系台Ⅳ1-5注气井组设计:动用剩余地质储量43.67×104t,设计3个注气井组,注采井距200~300 m,形成3注12采井网(图4)。

图4 台Ⅳ1-5油藏(下层系)CO2驱井网部署

5 CO2驱试验实施情况

台兴QK-111断块阜三段油藏分两套层系实施CO2驱开发,目前台Ⅲ-3、4层已建成台14注气井组,形成1注3采井网,实施CO2驱试验开发。下层系台Ⅳ1-5形成3个注气井组,实施整体CO2驱开发。

5.1 上层系台Ⅲ-3、4油藏CO2驱油试验

5.1.1 前期注水开发

主力层台Ⅲ-3、4油藏于1997年12月投入注水开发,先后有QK-111、苏231等8口注水井投(转)注,累计注水55.14×104m3(88%HCPV),注气前油藏高部位及腰部静压已恢复到29~31 MPa,超过最小混相压力(22.11 MPa)6.89~8.89 MPa,能满足CO2混相驱油条件。低部位-腰部注入水波及较差的地区地层压力在21~22 MPa,接近最小混相压力。注气前油藏可采储量采出程度63%,综合含水96%,油井开井1口,日产油仅1t,处于特高含水期停采状态。

5.1.2 CO2混相驱现场试验情况及油井动态

台14试验井组于2013年10月15日转入注气开发,目前已累注气1.371 6×104t(3.8%HCPV),完成设计总注气量的20%。QK-116井组正处于实施准备阶段。

台14试验井组随着CO2注入量增加,CO2波及区不断扩大,高部位生产井初期均能自喷生产。一线井台11、QK-104井注气后见到明显的增油效果,油藏日产油水平由注气前1t提高到15 t,综合含水由83%下降到55%,阶段累增油1 865 t。关停13年的QK-104井于2015年9月16日开始自喷生产,日产油8.4 t,含水率由100%降至35%,目前转机抽生产,日产油达10 t,含水率45%,产出气分析以烃类为主,CO2含量仅为5.1%,表明油藏实现了混相驱,注入的CO2波及到水驱剩(残)余油及弱水驱低渗部位剩余油,并形成混相带及油墙。长关井QK-103井目前自喷生产,含水率下降7%,说明CO2对残余油具有一定的捕获及驱动作用。

5.2 下层系台Ⅳ1-5油藏CO2驱油试验

5.2.1 前期注水开发

2010年4月至2012年11月,下层系台Ⅳ1-5层3口注水井累注水4.445×104m3(10.25%HCPV),阶段末油藏静压为19~20 MPa,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22.11 MPa)相差3.11~2.11 MPa,表明注气初期为近混相驱。到2012年11月注气前,油藏可采储量采出程度20.3%,综合含水70%,开井油井7口,日产油9t,处于高含水低效开发状态。

5.2.2 CO2混相-近混相驱开发情况及油井动态

2012年11月—2013年10月,台10、台12、台13等3个注气井组相继投入注气开发。注气后2014年5月侧QK-108井测静压为20.82 MPa,2015年7月高部位台7井测静压为26.58 MPa,表明注气后地层能量得到有效补充,分析该油藏CO2驱为近混相-混相驱。目前已有5口油井注气见效,平均单井日增油4 t,含水由75%下降到24%,阶段累增油6 100 t;累注气3.341 9×104t(13.3%HCPV),完成设计注气总量的31%。

台Ⅳ1-5油藏CO2气驱具明显的方向性,注入气体主要沿压裂裂缝方向及前期注水亏空大的低压区(层)流动,而侧翼油井注气见效后产油稳定。目前该油藏CO2气驱突破井主要集中在高部位台6、台8井,两井套管产出CO2气均在3 500 m3左右。产生气窜原因是:对应台13、台12井台Ⅳ1-5合注,主要吸气层为台Ⅳ-5,相对吸气量分别达44.5%和43.9%,单层吸气强度大,造成注气见效井台Ⅳ-5层过早见气,产液、产油下降,气油比上升,影响了井组产量及注气开采效果[6];而垂直裂缝方向且靠近主控断层的油井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较高,至今未见到CO2气或见少量CO2气,反映了台Ⅳ1-5受效及气窜方向主要受裂缝展布、井组亏空程度及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等综合因素的控制。

图5 台兴QK-111断块CO2驱增产曲线

6 CO2驱细分开发效果

6.1 增油效果

台兴QK-111断块阜三段于2012年10月正式转入CO2驱细分开发,形成4注15采井网,截至2015年10月已累积注入CO2气4.173 5×104t(5.6%HCPV),完成方案总注气量的23.19%。油藏日产油由9.72 t上升到28 t(图5),综合含水由78%下降至43.5%,阶段累增油11 183 t,每增采1吨原油消耗CO2气3.73 t。根据实际增油量及跟踪数模预测,按实际的CO2注入和开发趋势预测见效高峰期为2016年到2019年,预计最终提高采收率9.6%,CO2驱细分开发增油效果显著。

6.2 混相-近混相驱开发特征

现场生产井取油样观察到明显的混相-近混相特征,见效后原油颜色由黑色变成棕褐色:地面原油密度由0.877 0 g/cm3下降到0.862 9 g/cm3;地面原油黏度由注气见效前49.21 mPa·s下降到目前22.81 mPa·s;产出物组份发生明显变化,除去CO2后的伴生天然气近似于原始原油溶解气性质,原油组分中间烃含量上升,重烃含量明显下降,说明注气后愈来愈多的重组分原油被动用,CO2萃取了原油中间组分,原油黏度大幅度下降,达到了混相-近混相驱油的目的。

7 结论

(1)台兴QK-111断块阜三段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表现为“普遍富集、条带水淹”,剩余油饱和度主要分布在35%~45%; 现场试验表明:中-低渗透高含水油藏注CO2驱能够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2)台兴阜三段油藏最小混相压力为22.11 MPa,低于原始地层压力,在目前地层条件下注入CO2可以实现混相-近混相驱;CO2混相-近混相驱作用距离大,可以波及到水驱难以波及的剩余油及弱水驱低渗层剩余油。

(3)台兴QK-111断块阜三段CO2驱细分开发试验是成功的,取得了主力油层特高含水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重要突破,并实现了火成岩变质带低渗难采储量的有效动用,采收率已提高2%,累增油11 183 t,每增采1 t原油消耗CO2气3.73 t,经济效益显著。

(4)剩余油量、注气井网完善程度及能否实现混相驱决定着CO2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和效益,其中实现混相驱是确保开发试验成功的关键。

[1] 陈军,蔡新明,汪嘉月.码头庄油田庄2块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C]//高含水储层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365~371.

[2] 许国晨,朱宏绶,王晓蕾,等.溱潼凹陷侵入岩-接触变质带油藏特征及CO2驱开发对策.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21⑴:191~192.

[3] 李孟涛,单文文,刘先贵,等.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油机理实验研究[J].石油学报,2006,27⑶:80~83.

[4] 俞凯,刘伟,陈祖华.苏北盆地溱潼凹陷草舍油田CO2混相驱技术研究.石油实验地质,2008,30⑵:212~216.

[5] 刘炳官,朱平,雍志强,等.江苏油田CO2混相驱现场试验研究[J].石油学报,2002,23⑷:56~60.

[6] 陈祖华,汤勇,王海妹,等.CO2驱开发后期防气窜综合治理方法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4,26⑸:102~123.

(编辑 王建年)

EORresearchofCO2floodingandlayeringtechnologyinTaixingOilfield

ZhaoZiping,ZhangNingbo,ZhuHongshou,WangJinru

(TaizhouOilProductionPlantofHuadongBranch,SINOPEC,Taizhou225300,China)

Fault block of QK-111 reservoir with medium-low permeability is located in Taixing Oilfield,whose oil-bearing formations are the third formation of Funing.It has been in the inefficient decreasing development state after 15 years of water flooding,with composite water cut 74% and recovery degree of only 14.7%.CO2flooding field tests were implemented in order to enhance reservoir oil recovery.Many technologies were applied to this project,which include the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in high water-cut reservoir,optimization methods of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parameters,CO2flooding mechanism study and layering Technology of CO2flooding technology.The amount of CO2injection is 4.17 × 104tons in four gas injector group,oil production per day increased from 9 tons per day to 28 tons per day,composite water cut from 78% to 44%,cumulative oil production have increased by 11 183 tons.When the plan is carried out completely,oil recovery will increase by 9.6%,and the amount of oil production will increase more than 1.3 × 104tons every year.

CO2;miscible -near miscible flooding;layering gas injection;high water cut reservoir;recovery ratio;Taixing Oilfield

2015-11-20;改回日期:2016-01-07。

赵梓平(1984—),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研究及管理工作,电话:13815985998,E-mail:zzp089@163.com。

华东油气分公司2014年科研项目苏北油田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研究(HDF/KJ2013-08)资助。

10.16181/j.cnki.fzyqc.2016.02.011

TE

A

猜你喜欢

断块高含水水驱
水驱前缘测试技术在薄层油藏调驱中的应用
HD高含水油田水平井适应性评价研究
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多级定量评价
高含水油田聚合物驱注入工艺全要素评价分析
浅析BQ油藏开发效果评价
油田区块的最优驱替开发方式决策: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
不稳定注水技术实现裂缝性灰岩油藏高效开发
精细注采调整 打造稳升单元
聚合物驱开发指标预测及方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