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导向下的浙西南山区休闲农业园区规划
——以文成县绿水尖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为例
2016-09-15张建国
庞 赞,张建国,石 晗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需求导向下的浙西南山区休闲农业园区规划
——以文成县绿水尖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为例
庞 赞,张建国,石 晗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为探讨在区域需求导向下浙西南山区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的策略与应用,通过对浙西南山区发展需求实际的分析,明确浙西南山区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区域就业结构、提供就近就业机会、丰富旅游产业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等方面的需求;结合休闲农业园区自身产业优势,在理论层面指出满足西南山区发展需求的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策略;以文成县绿水尖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为实证案例,探讨在需求导向下相关策略的具体应用。
需求分析;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浙西南山区
浙西南山区由于远离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城市群,地处江河源头,生态保护任务重等原因,一直是浙江山区经济发展的难点地区之一,而浙西南山区农村地区的发展更是问题的重中之重[1]。休闲农业是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是利用农业产业资源、乡村生态环境、村庄生活空间和农业经营活动等条件,通过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绿色购物、生态度假等活动的场所[2-3],是发挥农业“三生”(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促进生态保护)功能,形成“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休闲游憩服务)的新型产业形态[4],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规划(2012—2017年)》[5]中西南山区包括淳安、文成、泰顺、柯城、江山、常山、开化、龙泉、青田、云和、庆元、遂昌、景宁这13个县、市、区(以下统一称为县)。本文结合浙西南山区的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等方面的发展需求,以及区域旅游特征、发展困境,开展以目标层面、任务层面为主要内容的规划研究,以期对浙西南山区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1 需求导向下浙西南山区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策略
浙西南山区与其他区域的发展差距较大,各县发展情况较为相似,在需求导向下对区域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编制时,可采取“问题层面明确需求、目标层面指导规划、技术层面直击需求”3个层面开展规划(图1)。
1.1 问题层面明确需求
发展需求对区域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具有重要指引作用,“需求”是一个具有时效性的概念,不同区域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需求,本文以近年浙江西南山区发展表现为依据,对比浙江平均水平,探究其发展问题,得出西南山区在以下方面的发展需求。
1.1.1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的需求 与浙江省平均水平相比,浙西南山区县域经济规模总量相对较小,2013年全省县域GDP为西南山区县的5.4倍,全省人均GDP为西南山区的1.9倍;在相对落后的县域经济影响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农村空心化现象普遍,农田利用率低,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6]。浙西南山区在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有着迫切的需求。
1.1.2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需求 西南山区县与其他区域县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主要源于二、三产业发展差异,而与第一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关系不大,浙西南山区人均第一产业GDP超全省平均水平,但优势并不明显;鉴于区域敏感的生态特征致使区域在产业选择上有着较高的要求、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等原因,致使人均二、三产业GDP远远落后于浙江省平均标准;且区域目前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大于浙江省平均数值近5%,表明目前第一产业对西南山区的发展有着突出的地位。基于此,强化第一产业优势地位,融合二、三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对西南山区具有重要意义。
1.1.3 调整区域就业结构、提供就近就业机会的需求 2013年,西南山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约为40%,远高于全省平均值,存在社会投入量大与产出量小的矛盾。以开化县为例,2013年全县46.37%的全社会就业人员,生产总值为11.98亿元(第一产业),仅占全县2013年GDP的12.63%,浙西南山区外出经商风气浓厚,多地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农村地区农民兼业化相当普遍,由于当地缺乏充分的就业机会,成年劳动力外出经商和务工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当地农村空心化、土地抛荒、农村社会事业凋零。事实证明调整就业结构并为当地村民提供就近的就业机会是浙西南山区发展的需求之一。
1.1.4 丰富旅游产业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的需求 浙西南山区区域生态环境良好,旅游业在区域发展中有重要地位,但也面临区域内源动力不足,区位条件较差,旅游资源同质化,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区域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较快,促进了区域旅游多样化,但质量相对较低。以淳安县为例,2013年该县在该项旅游接待近262.8万人,收入约2.83亿元,接待量占全县总接待量的29%,收入仅为全县旅游综合产值的3.5%,人均消费仅为107.7元,低于2013年浙江省平均标准。浙西南山区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竞争力的提升对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2 目标层面指导规划
浙西南山区发展需求内涵有2个层面,一是由于产业结构的落后,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低于浙江一般水平,导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二是由于浙西南山区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导致区域内部的失衡。区域休闲农业园区规划既要促进调整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又要缓解区域内部城乡失衡,可通过以下目标指导规划编制工作。
1)目标一:区域建设上的“城乡共荣”。在当下“新型城镇化”、“就地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城乡共荣”成为城镇化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意味着这一目标将成这一时期各类型规划的引导准则,在城乡差距明显的浙西南山区各县,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乡村建设的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必然以“城乡共荣”作为规划的目标之一,在规划的过程中,高度包容地方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积极探索乡村建设新途径,关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空间整合、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
2)目标二:居民收入上的“城乡共富”。减少浙西南山区居民收入差距是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难题,建设上的“城乡共荣”提供农村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平台,通过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无疑是规划的重要任务,要求规划要对园区产业进行切实引导,引入市场当下操作性较强的发展模式与产业类型,结合当地政策法规,在政策上和技术上提供农村居民较为全面、可行的发展途径。
3)目标三:产业发展上的“三产融合”。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浙西南山区较多的生态空间缩减了可开发空间区,生态脆弱性加大了要素资源开发压力,且较高的生态环保要求提高了要素资源开发的成本,导致区域对二、三产业有着较严格“门槛”[1]。休闲农业园区产业优势主要体现以第一产业农业为基础,以第三产业旅游业为特色,融合生态产品加工[7],其自身产业优势的发挥与落实在园区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在三次产业融合、转型、升级的指导下,开展规划功能的定位、项目选择等规划工作[8]。
1.3 任务层面直击需求
浙西南山区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的任务层面主要体现在规划项目的策划、功能空间的划分、支撑体系构建3方面,这也是相关规划如何满足需求的关键。
1.3.1 园区项目策划 在目标层面引导下的休闲农业园区在产业发展和规划原则上具有高度的融合性[9],园区项目要充分结合农旅产业,利用浙西南山区资源优势,联合开展户外运动旅游、休闲养老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项目[10],满足区域丰富旅游形式的需求,项目的选择与落实符合目前的政策形势,促进浙西南山区农业、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纪念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带动农民致富,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完善山区农村的基础设施,促进区域建设[11]。
1.3.2 功能空间划分 对于休闲农业园区空间的划分是为了分步落实园区规划主旨,有利于合理开展园区各项活动,同时也便于园区内部交通的组织与基础设施的安排。对于空间的划分应当考虑现状交通与用地条件,浙西南山区休闲农业园区内一般都有山地,且植被覆盖率较高,农田多为梯田形式,建设用地相对匮乏,但可达性较强,在这样的用地条件下,在对园区进行功能分区时首先应当考虑生态因素,其次考虑建设用地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还应当结合园区同类项目集聚程度、可达性,项目的开发时序、集约建设等开发规律进行划分。
1.3.3 支撑体系构建 休闲农业园区支撑体系构建是为了园区合理开展各项活动,园区平稳发展提供必要性的条件。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应本着“保护、利用、改善、提高”的方针和“宜居、宜业、宜游”的建设目标,对与园区的道路、给排水、用水用电等按照最高日游客量供给,还要考虑园区生产加工、农田灌溉等消耗;浙西南山区各县纷纷制定扶持政策,主要包括支持园区特色农产品种植的政策,扶持以企业和家庭为主体发展休闲农业园区的政策,鼓励兴办特色产品工厂和拓展流通渠道的政策,鼓励部分园区名牌战略开创的政策,对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园区带头人进行奖励的政策等。这些扶持政策的出台对浙西南山区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撑;在园区各类型产品开发、引进技术方面,浙西南山区尚处较低水平,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应肯定为园区技术创新提供宏观层面的功能定位,且在微观层面落实技术支撑的空间平台。
2 浙西南山区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实证研究
文成县2013年GDP 58.6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49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5320元,农民纯收入仅9402元,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35.5%,综合指标在浙西南山区县中属于中等水平。《文成县绿水尖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区域发展需求的导向下,意在通过规划符合当地实际的休闲农业园区,为当地发展提供现实的解需途径。
绿水尖休闲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位于文成县西坑畲族镇石垟社区,西坑畲族镇位于文成县西北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旅游景区刘基故里、铜铃山峡、百丈飞瀑和岩门大峡谷等4大旅游景区的中心地带。规划用地分布于海拔800~1000 m之间的坡地上,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呈半凹型。规划区内以农田为主(约20 hm2),其次为林地(约2.67 hm2)。
2.1 规划基地需求分析
在区域层面,具有优化农业结构、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等浙西南山区各县普遍具有的发展需求。在规划区层面,现状虽然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优越的旅游资源,但是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且现状基地周围中缺乏必要的旅游接待设施,如宾馆、饭店、购物场所等。二是近60%的社区居民以农业为家庭主要收入,人均年收入近9300元,接近文成县一般农民平均年收入,远远低于浙江平均水平,就业结构单一,城乡差距较大。三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力外流现象普遍,社区内农田大量荒芜,农林用地使用率低;四是缺乏必要的技术人才,石垟社区内居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如不经过教育培训,很难适应园区在规划中远期的相关工作;五是区域旅游联合能动性较弱,景点、景区数量较多,但联动发展、相互补充的意识较弱。
2.2 园区功能定位
《规划》在综合分析浙西南山区发展需求和规划基地实地需求的基础上,对园区的引导建设坚持生态保护、和谐开发、凸显特色、区域联动等原则。坚持三次产业融合、转型、升级,以带动村民致富,促进城乡共荣为规划目标。进一步对园区作如下定位。
1)生产加工功能。立足高山蔬菜、精品水果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采用最新品种、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出优质农产精品;同时发展超市农业、品牌农业和放心农业,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达到显著提高区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成效,为山地农业快速高效发展提供新的模式。
2)示范推广功能。引进示范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并加以推广应用;示范现代农业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管理及成功经验,形成区域先进适用的现代农业技术组装模式与经营管理模式,使其成为技术新、产出高、效益好的现代农业示范的样板。
3)集聚扩散功能。加速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集聚,使其具有较强的向外辐射扩散、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力争使农庄成为文成山区农业发展与成长的源头,并向更大范围辐射、扩散。
4)研发孵化功能。以农业科教单位与专家学者的相关成果、专利为基础,引进风险投资机制,加速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研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现代农业高科技产品,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5)旅游观光功能。采用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产品展销和科普教育等方式集约而成的多功能发展模式,以现代农业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浓郁的田园风光、现代生产设施和科学技术及安全的生态产品为依托,吸引城市居民观光、旅游。
6)科普培训功能。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现代农业的科普展示,鼓励社区居民到园区内就业。积极联系地方高校,组织专家学者对社区农民、园区员工在管理技术、农业技术、服务技术上进行定期培训。
2.3 园区产品策划
根据园区的功能定位,结合“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理念,策划园区相关产品。按产业类别分,第一产业产品以蔬菜、水果、苗木、畜禽为主,第二产业产品在第一产业产品的基础之上,主要包括农副产品初加工、特色旅游产品加工等。第三产业产品携带一、二产业产品,以旅游产业为驱动,充分利用一、二产业产品优势开展农事体验、田园观光、山地运动、科普教育等旅游活动。三次产业产品紧密结合,互利共生(图2)。
2.4 园区总体布局
按照用地现状以及上述园区功能定位的实现,《规划》根据园区用地条件,园区南部是基地建设用地较为集中的区域,且临近56省道,交通便利,适合园区游客中心、集散广场等项目的建设,功能定位为园区综合管理中心,主要承担园区管理、游客接待、农副产品加工、农副产品展示、农副产品配送、农民教育培训等相关功能;临近南部区块农田地势较陡,不适宜机械化农作,规划建议可利用地形开展户外运动、观光等项目,打造园区休闲运动区;在园区中部,地势相对较缓,且水田集中,《规划》建议开发精品农业区,主要承担高山蔬菜、精品水果、花木培育、林下养殖等精品农业项目,该区生产的农产品可直接销售给游客,或作为园区餐厅食材,也可经管理中心配送至城市出售;东部项目地势较高,视野开阔,且乡土植物保存较好,落实乡土植物园、天文科普馆等项目,打造科普教育区;毗邻精品农业区,《规划》建议开展果蔬采摘、农事实训等农事体验项目;为园区开展新品种引进、展示和种苗繁殖等科技项目,《规划》设立科技示范区,为园区提供技术支撑。综上所述,《规划》将绿水尖休闲农业园区打造为“一心、五区”的空间布局(图3)。
2.5 绿水尖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分析
2.5.1 加快绿水尖山区生态农业发展 园区规划坚持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农业观光为特色,以生态产品加工为补充,促进生态农业发展。从园区用地的使用上看(表1),直接用于农业种植、农业观光的用地项目开发的有果树种植用地、蔬菜种植用地、花木园艺用地,占总用地的59.8%。其他经济农业用地主要开展林下养殖、林下培育等农业项目,占总用地的19.3%;农业观光用地约占总用地的9.4%;生产加工用地、配送、储存配合游客管理中心等建设用地约占0.33 hm2,相比较其他类型,该类用地占地较小,主要由于国家有明确的土地政策,对于耕地和林地的保护十分严格,规划建议园区后期生产加工功能可转移至城镇;《规划》在园区内设置2 hm2设施农业用地,主要用于新品种栽培展示、种苗繁殖、无土栽培等项目,以现代农业技术与旅游观光为主要手段,生态产品加工为辅助优化园区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园区农业的转型升级。
2.5.2 带动绿水尖山区农民就业、增收 《规划》通过园区建设与运营为石垟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技能培训等服务,以专业老师、技术人员现场授课、园区现场实际操作的实践、外出考察等形式为主,预计每年培训居民30人,主要培训精品农作物基础管理、乡村酒店基础作业、现代农业机械操作等。园区建成以后,将给社区居民提供100~150个工作岗位,改变部分社区居民就业形式。园区集成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熟化配套,形成系列化、模式化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向周边农户推广,在提供种苗与技术的前提下,对农产品进行回收,由园区统一组织销售,带动社区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
表1 绿水尖休闲农业园区各类型用地面积与比重
2.5.3 丰富绿水尖山区区域旅游内涵 区域内现有景区大多为山水观光类型,几乎没有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相关的旅游项目,且园区的规划融合户外运动、教育科普、养老休闲等形式,带动周边休闲农业的发展,逐渐形成区域旅游特色。在区域联动方面,《规划》建议园区主动接轨周边乃至更大范围的旅游景区、景点,如刘基故里、铜铃山峡、百丈飞瀑等,在旅游产品项目开发、旅游线路设计以及旅游市场促销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区域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周边景区协同合作、资源互补、设施共建、市场共享,丰富区域旅游形式,促进区域旅游内涵的品质提升。
3 小结
本文从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的视角,在分析浙西南山区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生态、资源、产业现状,总结满足浙西南山区发展需求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策略,引导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并以文成县绿水尖休闲农业园区为案例,对发展预期进行应需分析,试图通过空间规划、项目策划等手段规划园区,为浙西南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为类似地区山区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1]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模式研究[EB/OL].[2012-08-10].http://www.drri.gov.cn/37097-1439/75230_24035.html.
[2]郭焕成,吕明伟,任国柱.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张建国,俞益武,朱志泉,等.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5):581-587.
[4]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8,24(8):16-20.
[5]姚作汀.山区崛起的宏伟蓝图——解读《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规划》[J].今日浙江,2012,10(14):25-27.
[6]车裕斌.浙江山区村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2):119-124.
[8]许文炜,黄建云.基于乡村环境意象的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探讨——以四川成都“五朵金花”观光休闲农业区为例[J].规划师,2010,26(5):36-39.
[9]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1):39-42.
[10]俞益武,李健,张建国.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方案研究[J].生态经济,2007(1):133-135,148.
[11]蔡碧凡,俞益武,张建国,等.乡村旅游功能的实证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1):95-99.
The Demand-oriented Planning of Leisure Agriculture Parks in Southwest Mountainous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A Case Study from Lvshuijian Leisure Agriculture Park in Wencheng County
PANG Zan,ZHANG Jian-guo,SHI Han
(SchoolofLandscapeArchitecture,ZhejiangA&FUniversity,Lin′an311300,Zhejiang,China)
This paper aimed at exploring the strategy and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demand oriented leisure agricultural park planning in mountainous area in the southwest of Zhejiang.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ctual regional demand for development,this paper tries to clarify the demand of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promotion,level of rural economy improvement,agriculture structure optimization,rapi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regional graduation structure adjustment,as well as providing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nearby,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of tourism,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ural tourism in southwest mountainous area of Zhejiang;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n the theory aspect of the regional demand based leisure agricultural park planning;Taking the planning of Lvshuijian leisure agriculture park as an example to show how the strategy be applied.
demand analysis;leisure agriculture park;planning and design;southwest mountainous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
2015-03-27
浙江省科技厅面上项目(2008C32021);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1017625)
庞赞(1991—),男,浙江天台人,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旅游景区规划与城乡景观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pangzan@hotmail.com。
张建国(1972—),男,河南洛阳人,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休闲农业规划、乡村旅游管理与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E-mail:zhangjianguo2004@163.com。
10.13428/j.cnki.fjlk.2016.01.040
TU982.29
A
1002-7351(2016)01-019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