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法度
——康里子山新草体风格探析
2016-09-15刘古雪
刘古雪
(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不拘法度
——康里子山新草体风格探析
刘古雪
(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在元代少数民族书家中,康里子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是继赵孟頫之后,元代书坛崛起的另一位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书家,他的出现使得元代后期的书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在赵孟頫一统元代书风的境遇下,却没有拘泥于赵孟頫书风的门庭之下,他突破藩篱,力追晋唐,凭借自已博览古今的学识,形成了其超逸俊爽、奇崛峻拔、用笔清劲的书法风格。本文通过对其书法风格的探析,透过其传世的优秀作品来了解他鲜明的个性特点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元代;康里子山;书法风格;影响
康里巎巎,(1295——1345年),元代书法家,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又号蓬累叟,西域康里(今属哈萨克斯坦)人。康里子山自幼学习儒学,,一生以儒者自居。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始终是他的处世宗旨,将儒学思想融入到他的艺术观念和书法创造上,最直接的体现是康里子山的书法作品所选用的文辞,有以承载儒家入世精神的内容,如《行草书柳宗元梓人传》。
在元代,康里子山的书法地位仅次于赵孟頫。他在赵孟頫一统元代书坛的境遇下,能够冲破藩篱,凭借自己博览古今的学识,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吸取古人之精华,最终形成其独具特色的书法风格,其楷书师法颜真卿、虞世南,行草师法王羲之、怀素、钟繇等人,其草书最大的特点是融合章草与今草形成新草体风格,其书风刚健雄放,刚柔并济,俊逸洒脱,颇具气势;其锐利中见委婉,纯净中见强悍的个人面目,与妍美流丽的赵派书风别有一番异趣,在元代与赵孟頫齐名,并有“南赵北巎”之说。
他的传世作品有《颜鲁公述张旭笔法记卷》《渔父辞册》《谪龙说》《柳宗元梓人传》《李白诗卷》《唐人绝句诗》《渔父辞册》等,及一些尺牍墨迹题跋,其作品《颜鲁公述张旭笔法记卷》,结字舒展,点画清利,转折灵动圆劲,体态纵逸风流,虽字不相属,却又笔短意连,为康里子山行草书代表,其具有章草特点的作品有《谪龙说卷》、《李白诗卷》《渔父辞册》,其中《李白古风诗卷》最具章草特色。
康里子山的书法成就主要是在其行草书上,他的行草宗法王羲之、王献之,草书犹得锺王笔意,劲圆毫雄。但他的师承不仅仅限于这几家,在广泛吸收了晋唐众家之所长,形成了自已“雄剑倚天,长虹驾海”的行草书风。其行草书风格奇崛峻拔、刚健雄放,用笔沉雄、节律跌宕且行间茂密,似疾风骤雨,露锋及涩笔的交替互用,使得作品丰富多元,显得平中见奇、高古旷逸。行笔迅捷,如快马入阵,得二王笔意。
康里子山写草书最大的特点是喜欢今草与章草杂糅,是章今糅合出新意的完善者,徐利明先生在《中国书法风格史》一书中写道:
“章草及其变体在赵孟頫的积极倡导下兴盛起来,而在康里子山的笔下取得了最高成就。”[1]
可见其给予了康里子山很高的评价。
元代学章草主要依据当时流传的皇象《急就章》《淳化阁帖》中的章草及索靖《月仪贴》等刻本。不能像今天这样能接触到大量的简牍墨迹,当时的刻本只能存其形,不能领略到笔法的微妙之处和章草的风韵,因此元代书家只能依据自己的揣摩,参照行书和今草去理解去学习,这就必然受行书和今草的影响,使得元人章草虽然保持了偏旁结体和典型点画的形态等模式的不变,但是章草原本的古拙和淳厚却荡然失存。
然而正是这种临习对象的失真和视野的局限性,反而形成了元代入古出新的章草新风,在书法史上写下了华丽的篇章。康里子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在元代赵孟頫是全面复古的旗手,他在寻求古法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对章草的学习,他的章草从皇象而来,以其所书《急就章》为例,虽结字的点画形态墨守章草规矩,但赵孟頫用笔则是一派晋唐行草的风范,妍美流丽,用笔圆转流畅,去除了章草刻帖中呆板,将章草雅化,开今草与章草融合之滥觞。
康里子山曾得赵孟頫亲授,深受其书风的影响,但是他却没有拘泥于赵孟頫的门庭之下,卓然独步,具有很多不受他人束缚的东西,尤其是他的章草,不仅有元代章草的共性,也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在赵孟頫的基础上对于章草的开掘更趋深入,融章草与今草于一炉,拓展了草书新的表现形式。他不仅借鉴赵孟頫来继承皇象,而且在古雅的书卷气之外平添了一份豪迈爽利之气,保持了北方特有的刚毅气质,展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在赵氏书风笼罩的元代书坛显得别有一番异趣。
其具有章草意韵的作品有《李白古风诗卷》、《谪龙卷》、《渔父辞卷》,用笔果断,波磔笔画明显,气势昂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的《李白古风诗卷》。
《李白古风诗卷》是康里子山最具章草特色的草书作品,此作写法已经不像赵孟頫,鲜于枢等人那样拘束于章草的的法度,不斤斤计较于章法、字法,讲求痛快、迅猛之势,洒脱自然,越出了赵孟頫讲求法度严谨规范的格局,融章草与今草于一炉,拓展了草书新的表现形式。体势立足于章草又发挥今草之长,气势逼人,古趣横生。虽然字字独立,但上下之间体势紧密连贯,强调流美便利的纵势,削弱了带有古拙隶意的横势,疾速运笔,提按节奏感强烈,波磔笔画锋势锐利,笔画轻重对比明显,字形工稳欹侧互用,增强了韵律和动感。
[1]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232。
J292
A
1671-864X(2016)08-02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