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子存竹笛音乐作品的创作研究
---以竹笛曲《喜相逢》为例

2016-09-15王文军

人间 2016年23期
关键词:曲式竹笛乐段

王文军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冯子存竹笛音乐作品的创作研究
---以竹笛曲《喜相逢》为例

王文军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本首作品《喜相逢》是一首经典而又广泛流传的二人台牌子曲,它吸收了西北、陕北、内蒙古西部及张家口一带民间戏曲剧种,其突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本曲作者冯子存先生生长于北方地区,自小就受到了二人台音乐、山西梆子等民间音乐和戏曲的深切熏陶,正因为有这样的环境存在,所以冯子存先生创作演奏《喜相逢》运用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丰富的变奏曲式充分发挥了竹笛乐器的优越性,同时使二人台音乐富有健康、欢快、跳跃、感人至深的的音乐特色。

创作风格;演奏技巧;曲式结构;冯子存

竹笛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发现至今为止有音乐文化最早的历史乐器之一,竹笛多用于独奏,也可用于合奏,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冯子存所改变的《喜相逢》就是使用梆笛吹奏的。冯子存是我国的著名的笛子演奏家,在1905年首次演奏自己改编的笛曲《喜相逢》,这部作品改编于二人台牌子曲《碰梆子》。本文主要浅析了冯子存老师的笛曲《喜相逢》的基本曲式结构,创作风格及乐队伴奏形式及组合。

一、曲式结构

《喜相逢》这部作品的基本曲式结构为变奏曲式,分为主题、变奏Ⅰ、变奏Ⅱ和变奏Ⅲ。

乐曲的主题乐段为三个阶段(并不是三个乐段),由7个乐句组成(1-30)。其中第一部分(1-10)的第一乐句(1-3)和第二乐句(4-6)为主题乐思。第三乐句(7-10)是对主题乐思的装饰变奏。第四乐句(11-14)和第五乐句(15-22)为第二阶段,第五乐句则被扩展为八小节,第19小节中运用了扩展音变宫“7”,起到了极不稳定的作用,使乐曲有了新的动力。第三阶段也是由两个重复性的乐句构成,前后小节数相同,因此具有令人满意的稳定感,比例关系也十分平整对称,很好地发挥了结束性的功能作用。

主题乐句的调式曲C宫调式和G徵调式两个交替组成,具有上下属调的关系,C宫调式在主题中为主导地位,这种不以主调性先现的开始,最后出现主调G徵调性的技法,使音乐产生了十分微妙的不稳定性。第二乐段(31-58)为第一变奏,总体变化不大,其乐句结构与主题基本相同,乐句在节奏单位上的缩减和扩充,演奏进度的加快,乐句之间的装饰音也被省略,加强乐句之间的融合。第三乐段(59-86)为第二变奏,第四乐段(87-114)为第三变奏,这两个乐段与第一变奏总体上略有缩减,方式也略有不同。

二、创作风格

(一)曲调来源。

该曲的原型(即该曲的音乐素材)《喜相逢》,最初是内蒙古的一首民间乐曲,后流传到张家口北部一带,被吸收入“陕西梆子”及“二人台”中作为过场牌子吹奏。现竹笛曲《喜相逢》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著名竹笛演奏家冯子存在传统曲牌的基础上改编的。他在改变时充分的运用“吐音”、“滑音”、“跺音”、“花舌”等竹笛的演奏技巧,以表现亲人的依依惜别和团聚时的欢乐。

二人台牌子曲《喜相逢》的结构是采用了特别常见的变奏形式与曲式,乐曲一共分为四段,后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奏,第一乐段由对比式的二乐句构成,后加一个带有尾声性质的C乐句,如谱例1[3]。

谱例1:

曲式结构为:

乐句 a a1 b b1 C c1小节数 1-2 3-4 5-6 7-10 11-12 13-14

但它与笛曲的《喜相逢》有不同之处,竹笛曲《喜相逢》是根据二人台牌子曲《喜相逢》的相同乐段中进行的四次相应的变奏,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里面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抒发,相对应部分为谱例2下[3]:

谱例2:

主题乐段的结构图如下:

乐段A B C乐句 a a1 a2 b b1 c c1小节数 1-3 4-6 7-10 11-14 15-22 23-26 27-30

由此看来,我们可以做出对比,竹笛曲《喜相逢》与二人台牌子曲《喜相逢》不同之处是一个a,a1,a2的结构,而二人台牌子的《喜相逢》则是a、a1的结构,改编后的竹笛独奏曲《喜相逢》,首先是在音乐技法上具有主题材料的简洁性。虽然该曲是由4个相对独立的段落组成,并具有一定的长度规模,但乐曲自始至终只是一个乐段结构的变化反复,装饰性变奏是乐曲乐段与乐段之间音乐主题的主要发展手法,无论是从结构上看,还是从它的主题发展手法上看,它都是一首典型的民间变奏曲式。值得一提的是,该曲在演奏技法上的分布,似乎也具有结构上的决定作用,而且不同技法的运用在效果上也极好地搭配了不同阶段不同情感的表现。

(二)旋律发展手法。

“旋律是音乐的首要要素,通常指若干音乐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序列,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的,具有逻辑因素的单声部进行。根据李民雄先生划分的中国民族器乐旋律发展的五项分别有:重复、连缀、循环、变奏、展衍。”[5]《喜相逢》这部作品的旋律发展手法主要是以重复、变奏两点。

1.重复。

重复是提供产生旋律的最简单有效的手段,是巩固音乐主题,发展主导乐思,深化音乐形象,完整乐曲内容,积累情感、能量的不可缺少的方法,可用于乐节、乐句或整个主题的重复[6]。

2、变奏。

变奏是大多数音乐经常使用的旋律发展手法,它是指将原来的材料加以变化重复。在民间音乐中,变奏是艺人们即兴演奏不可缺少的重复手段,也是奠定民间音乐作品中变奏结构的基本原则。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修饰或者围绕原旋律做一些变形,使乐曲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听起来和演奏起来更多变,有利于乐曲更好的表现其感情。

变奏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一段相同的旋律能通过不同的方法变换出很多形式的变奏曲,它不改变一首乐曲的原定性,不改变旋律的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它只是更加丰富了一些最基本有的旋律的表现性。

变奏体由主题及其若干变奏组成,是中国民族曲式中的重要类型之一,根据变奏手法的不同,变奏曲可分为以下5种:①单一板式变奏式:主题旋律轮廓板式和调式,调式基本不变,以加花、减字或其他手法进行变奏。②多种板式变奏式:按板式系列特点变奏主题。板式常按递减原则排列,速度由慢而快,主题可出现在开始、中间或最后。③调式、调性变奏法:按特定的调式、调性系列变奏主题。④叠奏式:与自始至终的主题变奏不用,只局部地(一般在中间部分)变化或引申发展主题。⑤自由变奏式:形式多样。在这部作品中主要运用了第一种变奏形式。

三、乐队伴奏形式

《喜相逢》是冯子存先生根据二人台子曲《碰梆子》改编而来,其乐队伴奏主要突出北方民间音乐的特点,二人台乐队的演奏手法被其伴奏形式所吸收并影响到乐器的演奏技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地理、人文等因素,逐渐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二人台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组合有板胡,笙,四胡,扬琴,三弦、四块瓦、梆子等。扬琴在二人台的演奏特征使用大量的双音,三度至六度音等较常见,其演奏形式主要是八度双音分奏、齐奏、坐音演奏等,四胡演奏中借鉴了二胡的演奏技术改革了传统二人台中四胡演奏不倒把的习惯。冯子存先生创作的乐曲《喜相逢》的伴奏形式及组合与二人台的伴奏形式大致相同,主要伴奏乐器有吹管乐器(笙)、拉弦乐器(三弦、板胡)、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梆子)四类相综合,这也是本曲乐队伴奏形式的特色。板胡和梆子两种乐器在音量、音色、表演技巧等方面配合默契,同时也表现出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由冯子存老师所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喜相逢》是一首极为经典、广为流传的一首作品,在后辈竹笛表演专业音乐会中此曲常作为音乐会保留曲目。为竹笛艺术发展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注释:《喜相逢》作品谱例以阎黎文、俞逊发:《中国竹笛名曲荟萃》,[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喜相逢》为准。

[1]周世波:《中国音乐欣赏丛书》,[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

[2]贾德义:《山西二人台传统唱腔牌子曲全编》,[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3]阎黎文、俞逊《笛名曲荟萃》,[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4]郝乃凤:《音乐探索》,[M]浙江,知网官网,2012年版,第61页

[5]李民雄:《民族器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6]方智诺:《歌曲分析与写作》:[J]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7]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8]从零起步学笛子轻松入门,中国戏剧出版社,严平编著,第38页

项目名称:民族音乐创作实践中冯子存竹笛音乐作品的创作研究。

项目编号:CWYB201502

J632.11

A

1671-864X(2016)08-0226-02

猜你喜欢

曲式竹笛乐段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解析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美学特征*
My Mother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我的坚守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竹笛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