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风口”,医疗与金融先起飞?
2016-09-14徐豪邹锡兰
徐豪+邹锡兰
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应用需求的日益凸显,今年“阿尔法狗”将人工智能的话题推向了一个新热度。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仅体现在神秘的机器人领域,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发展和应用同样越来越引人注目。
8月12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雷锋网承办的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GAIR)于日前在深圳召开,此次GAIR峰会以“产学研融合”为主题,云集了海内外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专业人士,展示了人工智能前沿的研究进展以及成功应用。专家表示,未来机器人更应该聚焦在智能化,医疗和金融领域将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风口”。
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发展
爬树机器人、宠物机器人、书法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以视频方式介绍了自己研发的机器人,令现场观众大为赞叹。徐扬生说,“机器人要走到智能,人工智能要走到智能,一定要走进千家万户,不然这个革命是做不起来的”。他说,让机器人学会“要不要穿衣服”以及“穿什么衣服”这些动作以外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智能比动作更为重要”。
那么,人工智能是如何一步一步“智能”的?金山软件CEO、微软亚洲工程院原院长张宏江表示,人工智能的从业者,当看到人工智能作为一个现象突飞猛进突破时,更应该注意到的是它的后端,不光关注算法本身的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是支撑这个算法突飞猛进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围棋软件Alpha Go 4比1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大家可能会说算法进步很多,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大数据、超级计算和云计算的进步。”张宏江说。
他介绍,Alpha Go在比赛前,利用和人类六到九段棋手对局获得3000个数据进行训练,这些训练量相当大,而且它能毫无感情地自己跟自己下棋,中间又获得了3000多万的布点数据,这是人类棋手很难做到的。它的计算资源为1900多个CPU、280多个GPU,耗费的能量是人的300多倍。有强大的资源,机器人学习是如此之快,最后战胜人类世界冠军。人工智能的进展很大程度归功于计算的进展。
“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史,是人脸数据库加上计算能力扩张史。”张宏江表示,全球产生消费的数据,由2013年到2020年将增长10倍,这需要的存储空间和计算量是非常大的,“数据爆炸”支撑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人工智能的相关产业前景巨大。张宏江表示,全球公有云市场从2010年以25%增速成长,到2014年规模达到440亿美元。云计算的服务商提供、游戏云、视频云以及智能硬件都将迎来高速发展。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背后,是算法、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未来智能设备和机器人,它的大脑实际上在“云”里。
“所谓现代化就是解放人类的身体,而人工智能则解放人类的心和脑,人工智能时代也一定会来临。”徐扬生表示,人的智能很多是分布式的,机器人的智能为什么不能分布一点到别的地方去?早在多年前,科学家就开始讨论分布式智能的问题,但以前这件事情很难办到,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现在已经可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机器人的智能应该是分布在云端还是分享智能这方面,是值得思考的。
应用“风口”将是医疗与金融
牛津大学计算机系主任Michael Wooldridge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杨强都认为,下一个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风口”会是在医疗与金融领域,并认为跨界的结合才能促进人工智能的普及与发展。
“AI的下一个挑战就是把不同的层面联系在一起,首先要有非常精密的程序。”Michael Wooldridge表示,英国、美国和中国很多人都使用智能手环,它能够监控人的心率、血糖、走了多少步等,所有这些信息给到AI,就能去实现一些健康的应用。在英国,一种观点是最大的应用就是在医疗。英国国家医疗系统的病例,包括所有英国人的病例数据和用药记录。“今天所讲的AI就能够运用到医疗领域,确实为整个医疗行业带来新的发现,所以我觉得下一个风口应该是在医疗领域。”
杨强表示,他比较看好的是金融。在很早以前就有很多人把所有的整个商业流程全部记录在案,这里用了数字化的方法,只不过存在那里没有用。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商业成功只要系统比人好一点就可以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王田苗表示,中国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三点:一是把原创性的研究和产业分开,原创性的研究不能太急功近利,要强调技术;二是在主战场工业机器人领域,甚至未来的科研导向,国家都应该支持;三是一定要促进成果的转化,促进资本市场、民间资本市场调配,优化的自动配置来推动人工智能。
“中国在AI领域有着先天的优势,首先在国内获得数据的渠道和数据量要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人工数据标注成本也相对较低。人工智能的未来是:AI+软件+硬件+服务=机器人,但机器人的核心问题是成本控制,而现在只有中国有能力把这个成本降下来。这些就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最明显的优势。”猎豹CEO傅盛说。
专访国家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王田苗:
人工智能如何产业化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也遇到越来越多的伦理思考,比如不管机器有多智能,是不是有些决定是它们可以帮我们做的,有些决定是它们不能帮我们做的?
王田苗:这个问题问得挺重要、也挺难的,这个涉及到一个比较严肃的社会伦理法律的问题,因为人工智能思维和机器结合起来的时候,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新的伦理。比如说这个机器人不能随意伤人,还有一些伦理上的事情、法律上的事情还要去约束它。
现在有些机器人帮医生做一些决策分析,人决定它有没有这个能力去帮医生做决策。未来数据足够大的时候,它能不能做决策?但是有几件事情目前来看,机器是无法来替代人的,比如说第一件事情是环境的适应性,这个机器目前是很难做到的;第二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机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可能替代的;还有人伦理情感这种东西,是人这个物种本身所具备的。但在记忆、类别分类、推理等方面,智能计算的能力是太强了,这个方面已经显现出来很强的能力。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很迅速,但和国际上的水平相比,我们的差距还有多大?
王田苗:这个问题非常有挑战性,我认为可能10年左右。中国的发展水平跟国际的发展水平,正因为有互联网移动技术的发展,我们能最快地学到新的知识技术。产业结构都在调整,所以说从整个行业情况来比较是非常难的。整个来说,中国与德国、日本、美国的高端智能智造的水平差距很大。但是有一点,国家重视,国家政策更加有张力、更加能释放出中国人的创新力。
回过头来看看,比如卡特比勒工程机械跟三一工程机械没什么差别,我们的彩电TCL、长虹跟国外比没什么差别……所以我们要从历史进程来看待,中国是非常有爆发力的。未来的发展实际上是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必须结合起来,其中中国还很有机会。
《中国经济周刊》:从政策和产业的角度来看,中国应该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王田苗: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角度来讲,第一方面,我的理解就是把原创性的研究和产业发展区分开,这种东西不能太急功近利,要“论文”也要“市场”;另外一个和产业相关的东西,就是要强调技术,任何的好坏都要看其对经济的影响和发展,我觉得这个特别重要。第二方面,对于国民经济来说的主战场工业机器人市场,甚至向未来的科研导向,国家应该支持。第三方面,一定要促进成果的转化,促进资本市场、促进民间资本市场调配,很希望民间资本市场能够来自动调配。还有一点重要的,是要去考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