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
2016-09-14
July
有什么预设的危险能比活生生的鲜活生命在面前殒灭更残酷、更有威慑呢?
软性反恐片《天空之眼》讲述了高空侦察人员准备轰炸恐怖组织的老巢,这一行动还能阻止他们的自杀性炸弹攻击。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小女孩闯入攻击范围,于是按动发射按钮的力度就变得微妙而沉重了。挽救一个可见的有血有肉的幼小生命,还是挽救一群可以预见的“数据”生命,成了烫手的山芋。就算没有兵戎相见,也能让人感受人性和真理在战争面前苟延残喘的绝望。
一个有理智的人,面对抉择,大抵可找到具普世价值的道义和真理,但如果一切都刻板、平面、僵化地有理可循,世界就不会如此复杂了。每每德国、法国发生恐怖袭击过后,全世界都会唾弃和群嘲欧洲人泛滥成灾的圣母心,但当那张举世闻名的小男孩伏尸沙滩的照片逼真地映入眼帘,又有谁不会为之动一刻的恻隐之心?这部电影最特别的地方就在此,它几乎没有正面交锋、血肉横飞的场面,全是战争中的真实人性反应,且不因身份和立场所囿而做脸谱化处理,尤其重在侧写和人物塑造的丰富性上,寻常之心度不寻常之事,更加激化了道德困境。
“刽子手”的日常充满温情。走进令人窒息的决策会议室之前,中将是一个给小女孩买玩具的慈爱父亲,上校会对宠物狗说Sorry,可见都不是天性冷血之人。但穿上军装,他们就成了不折不扣的铁腕派。一场充满政治博弈的会议充分暴露出军人和政客的区别。在假仁假义的政客眼中,无论是小女孩,还是潜在的上百位受害者,都不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而是引发舆论的符号象征。“如果让恐怖分子出去实施自杀式爆炸,我们就赢得了人心,但如果我们因为附带伤害而炸死了那个小女孩,他们就能获得谈资”,血肉之躯的战争反不如花拳绣腿的宣传战来得痛切,于是墙头草们两边倒,演化出层层推诿、360°甩锅的政治秀。
视角再转向案发现场,女孩的选角是神来之笔,她并非古灵精怪,也不是那么好看伶俐,身上附着一种深陷危情而又浑然不觉的平民式迟钝。恰是这股迟钝,格外戳入人心。她在发射兵的远程镜头下玩着呼啦圈,在生灵涂炭的国度,如忘却疾苦的天使,兵器背后的那双眼睛也为她会心一笑。可是下一秒,她就会成为炮下亡魂,杀戮机器因她有了温度和血性,有什么预设的危险能比活生生的鲜活生命在面前殒灭更残酷、更有威慑呢?
导演对于情境的“拉锯”处理实在是折磨人的心理战,该片倒是可以考虑意译为《我想冲进屏幕买张饼》。为了救出在恐怖分子门前卖饼的女孩,当地探员数度出生入死,就是赶不走她。好不容易把她的饼买完了,没想到遭遇追捕,女孩还未意识到危险,捡起洒落一地的饼,又坐在了门前——差一点点,真的就差那么一点点,相信每一个看到此处的观众都会如我一样发出泄气的哀嚎。
现代化战争可以将空间隔离,上帝视角铺陈的镜头语言给了我们悲悯的语境,也同样让我们看到人如蝼蚁的渺小。执掌大权的人在马桶上、在兵乓球场就能轻松定夺生死,但越是接近现场,道德的挣扎就越激烈。权力与代价的分割,宏观和微观的偏差,将历史、政治、人性三个最沉重的命题聚焦在了凝重的坐标点上。整部影片酝酿起来的高强气压一下子全都逼堵在了如针尖的气口——
流血和牺牲可以被量化和权衡吗?大局为重的信条是拉低道德底线的庇护所吗?谁又注定该做历史的炮灰?无辜牺牲的强行“合法化”是否跟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一样都是皇帝的新装……“天眼”神通广大终究还是人力,无法叫天开眼。女孩最终没能逃过厄运,结局虽然悲恸却真实有力,还好,没有落入好莱坞主旋律的套路。
这让人不由想起黄碧云写战争:“战争之后,我无法看电影。看电影会令我很愤怒。电影是那么虚假。”《天空之眼》试图做人性的实验室和战争的反省室,确实透着纸上谈兵的书生意气。但它席卷起来的张力漩涡,又把每个人都卷了进去,困境远比黑白分明更具启示性。平民区的一小片废墟和一个孩子的生命,在震耳欲聋的轰鸣余音里,荡出一阙天问:问天,天不容问。问生,生不容问。这就是战争。“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放在片首的这句话,其实才是真正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