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6-09-13屈春杰
屈春杰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286-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探究”来形成。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充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提升科学素养呢?我想通过《声音的产生》一课来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
一、创设情境,打开探究之门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学生心理特点入手,课前准备好有关声音的谜语,又收集了一些声音的资料,如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鸟鸣狼叫等。课一开始,将同学们带进一个奇妙的声音王国,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又引发了学习、探究的欲望。
二、制造声音,引发学生猜想假设
要想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首先要制造声音,让学生了解制造声音的方法。为此我安排了两个造声活动。第一个活动保鲜袋发声。让学生想办法使保鲜袋发出声音,活动限定了材料,可是不限定方法,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刺激,具有了挑战性,学生愿意探索。第二个活动是不借助其他物体只用自己的身体发出不同的声音。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发声的方法很多,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这个活动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又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三、设计方案,引导亲历探究过程
当橡皮筋、直尺、音钹这三种材料摆在学生的眼前时,学生急于动手实验。我适时引导学生研讨设计实验方案,再开始分组实验。科学课堂主要就是引领学生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先动脑再动手,有利于学生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当学生初步得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之后,我并没有使学生满足于这一发现,让学生观察发声振动现象不明显的纸盒,再次设计实验将纸盒振动可视化,进一步验证结论的科学性。学生又通过触摸喉部声带、敲击铜锣使它停止振动的活动,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学生的实验探究技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拓展延伸,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训练学生“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因此,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留意身边与声音有关的事情或问题,使学生带着新的问题继续科学探究的历程。
科学是一种探究意义的经历,而这种经历是一种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无价之宝。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培养,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那么,学生的科学素养定能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成为科学的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