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让体验学习融入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2016-09-13陈淑敏
陈淑敏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220-02
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品德与社会》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学到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不能靠简单的说教,不能把教育与生活剥离,而是要把情境教学融入品德与社会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感受、感悟,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与品行。
一、基于教材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家庭到学校、社区、国家、世界,不断扩展着生活领域。学生的品德的逐步形成与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教材上的内容是经过精心选编的,具有代表性。教学中,要尊重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创设情境,进行品德教育。
如三年级上册“当爸爸妈妈出差以后”一课的教学中,孩子们都有这种体验,但是怎样让孩子们才能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感情呢,首先让孩子回忆自已有没有假期离开父母的时候,那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孩子们会想到在家里的时候妈妈给他做好吃的,睡觉的时候给他掖被角,爸爸陪她踢足球,玩游戏,辅导他学习……角色互换,你现在就是爸爸或者妈妈,你要出差很长时间,你会想些什么?让学生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想,他们想到我的孩子作业写完没有,吃的好不好,天冷了,知道穿厚的衣服吗?有的孩子说着说着就哭了,因为她的妈妈去海南出差一个月了。开始的时候,她感觉没有妈妈在家真好,没人唠叨她学习,没有人天天督促她写作业,通过情景模拟,她突然想妈妈了。为了让这份牵挂的感情升华,我让孩子们给外出的父母,或者给你在家里的孩子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在想什么。通过这个情景模拟孩子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对于独生子女的孩子来说,他们生活中他们很少有机会体会对别人的牵挂,对别人的担心与惦念。通过情景模拟,体验了这种心情,加深了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二、情境体验让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对世界,对事情的的态度,以及对处理学生之间矛盾的方法,直接影响着将来他们的处事态度。而这些世界观是抽象的,语言的描述和讲解只是干涩的,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用正确的是非观影响学生世界观的形成。
五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快乐》高尔基的儿子的信中提到:要知道“给”永远比“拿”要快乐。生活中的孩子们,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要什么有什么,在他们的眼里,他们要的父母都无条件给予,从来没有想过是不是给予别人也是一种快乐。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去分享,不能体会分享的快乐。于是,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的情境1、想一想,生活中你什么时候对别人说谢谢?2、生活中,什么时候别人对你说谢谢?3、听到别人对你说谢谢的时候,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经历讲出来,体会当自己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别人表示感谢的时候,自己内心的快乐。平时也许对这种感谢并没有特别的感受,单独把它拿出来,用心去体会的时候,这种感受会更深切。孩子们列举了很多自己生活中的列子,很多时候自己应该说谢谢,却没有说的,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情境体验,明白了表示谢谢是对别人付出的一种尊重。
这样的体验,让心里只有自己的孩子,知道别人也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能尊重别人的付出与劳动,不会盲目以自己为中心。
三、角色互换体验不同的生活情境
《品德与社会》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三年级下册《我们的生活需要谁》教学中,课前让学生留心观察我们的周围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初步感知生活不仅仅是以自己为中心。课上播放了美国一个城市,清洁工人罢工后的画面,让学生猜一猜这是怎么回事,从学生认为最不起眼的清洁工作感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假如生活离开了某一个行业,我们生活会是什么样。让学生加深对各行各业工作的认识,消除歧视的心理。
为了让学生有不同的体验感受,我组织学生体验学校保洁员、门卫、班主任、图书管理员、实验员的工作,一是让学生体验这些工作人员的辛苦,二是让学生明白我们的舒适的学习环境离不开别人辛苦的劳动,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人和人是交互的,谁也离不开谁,任何工作,任何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享受着别人的服务,也服务着别人。
四、热点问题的体情境体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国家开设《品德与社会》的宗旨就是通过教学内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道德品质的教育存在于生活中,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教育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实现,脱离了生活去培养品德,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根之水。
曾经在社会上一度被热议的“扶与不扶”的问题,也在学生的心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于是结合“诚信”这一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了情境模拟:老人跌倒了,扶还是不扶。教学中,让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扮演老人,体会跌倒了以后,躺在冰冷的地上,路人冷漠地路过,却没人扶一把的心理感受;另一部分同学扮演路人,体会他们看见跌倒的老人是扶与不扶的矛盾的心理活动。最后所有的同学都达成共识,老人跌倒了,我们要扶一把,但是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如果是孩子遇到这种情况,要想办法通知大人,采取措施,而不是贸然去扶。
暑假开学以后,孩子们都有出去旅游的经历,结合社会上的“旅游垃圾”问题,让学生扮演沙滩、草坪、景物,体会游人随意踩踏,乱写乱画的痛苦。教学中,紧扣热点问题,增加情境模拟,让品德教育融于活动中。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表演、感悟、反思,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中,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而不是简单的说教与讲解,情境教学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最初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