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改兰事件令人悲伤,煽情何其简单

2016-09-13

环球时报 2016-09-13
关键词:漏洞舆论基层

单仁平

甘肃康乐县农民杨改兰亲手用斧头杀死四个年幼子女后自杀,轰动了整个中国互联网。很多人同情她和这个不幸的家庭,也有很多人谴责她,同时谴责为杨改兰开脱并制造煽情舆论的那些人。互联网舆论场又一次“很标准地”分裂了。

杨改兰杀子并自杀,其丈夫随后自尽,这无论如何都是中国基层社会非常令人悲伤的一幕。杨改兰能对四个年幼子女下得去毒手,令人发指。然而她的生活那么贫困,缺少希望,很多人对她的同情又是情不自禁的。这是谁的错?似乎怎么说都有道理。中国社会对这起悲剧的感受在整体上是复杂的,不能不说,我们对于厘清基层极端事件因果感到了某种集体性困难。

《盛世中的蝼蚁》是篇网络公众号文章,这两天广为流传。它将悲剧归结为精英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以及各种社会政策的失败,并且提出改造社会阶层流动机制,将更多的社会资源从社会大型项目转用到扶助贫困阶层。应当说,在出了如此震动的基层悲剧后有这样较为冲动、煽情的文章流传开来,是正常的。它符合远在都市的人们对农村贫困的想象,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情绪出口,它的诘问和呼声也刚好够满足一些普通人的正义感。很多人并不了解情况,但事件如此悲伤,而且一定有某个环节出错了,人们的复杂情感需要释放。

还有一点可能也很重要,那就是人们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其他不满甚至忧伤,而社会上的释放渠道太少了,以至于每出一个基层极端事件,都常常会演变成公众表达普遍性情绪的一个机会。

这似乎已是中国特殊的舆论呈现方式,政府方面解读一波又一波互联网焦点时恐怕要有更宽阔的视野和胸怀,也要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承受力。对一些非政治性的激烈言论和主张不必想得过多。

就杨改兰事件来说,它的悲剧性堪称是顶级的,对人们的情绪形成强烈刺激,舆论对杨的愤怒和同情大多都不是装的。但在这些临时性的情绪宣泄之后,一些基本的道理绝大多数人都是清楚的。它们包括:

第一,杨改兰事件是一个个案,更是一个极端特例,她个人对此负有很大责任,而且她的做法在道德上应被谴责,法律更不会宽容。

第二,中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联合国予以高度赞扬。中国无疑是最近几十年全世界扶贫最成功的国家,扶贫减贫总体上深入进了中国基层社会,这不是一个只往前奔跑而不顾弱势群体的社会,而且中国扶贫力度之大恰恰与这个国家的政治性质有关。

第三,中国扶贫成就巨大掩盖不了这项工作仍然存在的一些漏洞。对这些漏洞成因的性质分析存在尖锐分歧,这可能是问题的主要焦点之一。一些人主张,这样的漏洞是国家漠视民众疾苦的结果,甚至宣扬它们是我们全社会围绕“权贵利益”运转的缩影。必须指出这种主张是非常夸张离谱的,它们不符合中国农村工作以及扶贫工作的真实面貌,误解、想象以及极少数人的煽动使得这些说法得以在互联网上流传。

第四,中国的国家实力快速增长,扶贫工作今后不仅要和发展中国家比,更要同我们社会的内在要求相契合。极端贫困现象应当加速消除,国家今天已具备相关能力,公众也有了强烈愿望,有必要只争朝夕。

第五,这么大的国家,工作成就只能是相对的,有疏漏则是绝对的。社会舆论需要随着国家使命的不断展开和社会发展的多样性而同步成熟。舆论领袖们应当多提有效、具体的建设性建议,而要避免高高在上,永远在道德高地上盘旋。中国往前走需要更多人行动起来,指摘也要对应现实的目标,对推动基层实践有益,而不应是动辄上纲上线的棍棒。▲

(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猜你喜欢

漏洞舆论基层
基层巡览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漏洞在哪里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侦探推理游戏(二)
漏洞在哪儿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