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性喂养,修订喂养观念
2016-09-13胡燕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胡燕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 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顺应性喂养,修订喂养观念
胡燕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 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preface
在这次发布《中国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里,有一条推荐条目为『提倡顺应喂养,鼓励但不强迫进食』。何为顺应性喂养?胡燕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顺应性喂养,英文为responsive feeding,字面意思是对喂食做出反应,强调的是父母和孩子在喂食时的互动,鼓励孩子发出饥饿信号,家长给予及时、恰当的回应,让孩子逐步学会独立进食。这个理解实际上是对辅食引入过程中的喂养观念的一个修订。
辅食添加:“有求”才“必应”,更强调互动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喂养问题是:孩子不愿进食时,家长强迫孩子进食。这种喂养问题与传统喂养观念有关。传统喂养观念里,进食的主要参与者是孩子,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进食的结果。然而,只单方面评价孩子是否进食,会将注意力都放在孩子是否进食、进食多少上,容易导致喂养问题。新喂养观念认为,孩子不再只是被动进食者,他可以发出进食信号,家长需要等待孩子发出进食信号后,再给予回应,而不是盲目逼迫或者敦促孩子进食。新观念强调,喂养是家长和孩子的互动,家长需要尊重孩子,学会观察孩子的反应,接受孩子的信号并积极给予反馈。
孩子主导:辅食引入也是一种学习 新喂养观念“孩子主导下的辅食引入”实际上是尊重孩子在辅食引入过程中的体现。这与辅食引入概念的更新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辅食,最初称为“断奶食物”,意指断奶过渡期内,添加的母乳或者配方奶以外的其他食物;后来称为“补充食物或者辅助食物”,强调的是对母乳的营养补充和辅助功能;现在称为“引入固体食物”,实际上是从孩子心理和身体发展的角度来描述辅食添加这个过程。辅食引入不仅是孩子补充营养的需求,随着消化器官的功能发育,智力、心理和行为发育,孩子需要慢慢学习、体验、感知成人期食物,这是智力、行为和心理发育的必须环节,也是孩子从单纯乳类食物过渡到成人膳食结构的需要,是孩子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的需要。因此辅食引入也是孩子的学习过程,需要看到孩子的需求,鼓励孩子发出饥饿和饱足的信号,根据孩子的信号并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满足。
给孩子更多自由,帮他做到独立进食让孩子逐步学会独立进食是辅食引入的目标,建立成功的顺应性喂养模式主要包括:一、明确喂养过程中家长和孩子的责任。家长主要决定食物的种类、质地和味道,孩子主要决定吃不吃,吃多少。二、培养孩子自我进食的能力。关注孩子的吸吮吞咽协调能力,咀嚼能力,根据孩子的不同能力提供不同质地的食物;关注孩子大动作和小动作的发育情况,以及孩子的抓握能力、手口的协调能力,给予适当的餐具,比如勺子或者杯子。三、遵循进餐规则,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比如,避免进食时注意力分散,保持就餐时中立态度,促进食欲,包括就餐时间不超过30分钟,餐次定时(4~6次),不额外提供零食,提供与年龄相符的食物,逐渐引入新食物时至少尝试8~15次,鼓励孩子自己进食,允许孩子出现与自己年龄相符的狼藉,并且允许进餐失败。
相关链接
本次采访为“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发布会现场特稿。该发布会是由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