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疗法与生物反馈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

2016-09-13王占想毕俊忠徐士军李斌董晓柳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生物反馈步态偏瘫

王占想 毕俊忠 徐士军 李斌 董晓柳

运动疗法与生物反馈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

王占想 毕俊忠 徐士军 李斌 董晓柳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与生物反馈疗法对急性脑梗死致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 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144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72例实施生物反馈疗法,观察组72例实施运动疗法。结果 随访时,两组步幅、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态周期、双腿支撑期、步速、双腿摆动相、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Brunnstrom偏瘫步态评分、Hold步行能力分级均明显增加(P<0.05),步频、步态不对称指数、双腿支撑相、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各指标及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动疗法与生物反馈疗法均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步态,其中运动疗法的治疗效果更佳。

运动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 急性脑梗死 偏瘫 步态 影响

急性脑梗死发病率约占脑血管病的75%~80%[1],具有较高病死率和致残率。而偏瘫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后遗症。康复治疗中,恢复步行能力是主要目标之一。传统治疗方法中,物理治疗与作业治疗对于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治疗时间长,经济负担重,需要治疗师与其一对一进行,因而患者难以得到充足的治疗。作者对72例急性脑梗死致偏瘫患者行运动疗法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唐山市人民医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急性脑梗死致偏瘫患者144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单侧偏瘫,随访1年未脱落,未死亡。排除标准:合并器质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的患者,既往下肢关节疾病、影响运动功能的其他神经或肌肉骨骼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72例,男41例,女31例;年龄45~73岁。病程为14~73d。偏瘫侧:左侧30例、右侧42例。观察组72例,男40例,女32例;年龄42~75岁。病程12~74d。偏瘫侧:左侧29例、右侧43例。两组年龄、性别、体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对照组:实施生物反馈疗法,仪器为北京博达技术研究所生产的JD/PW-5型高级肌电皮温生物反馈仪,行单人单机操作。将治疗室光线调暗,指导患者取坐位,行局部皮肤脱脂,将电极置于股四头肌、胫骨前肌、腘绳肌肌腹丰满处,记录电极和参考电极距离20mm,平行于肌肉纤维长轴,胶布固定电极,用弹力绷带绑定电极线,接收肌电值,然后播放录音指导语,在治疗师指导下开展肌肉放松训练,通过被动屈髋、伸膝、屈踝,观察曲线变化,开展主动训练,连续10个主动收缩为1组,间歇1min,连续3组,20min/次,1次/d,5次/周,疗程2个月,随访1年。(2)观察组:实施运动疗法,内容如下:开展坐位与站立平衡训练,例如头与躯干运动、够物及优化技巧。坐位训练时,让患者躯干屈曲行旋转训练,肩胛带开展运动训练,髋关节屈肌群行对称性收缩训练。站立训练时,让患者双脚并列,双手交叉,向前伸出,躯干前倾并抬头,目光平视前方,让重心下移至双下肢上方,在患肢膝关节施压,增加负重感并缓慢站起。实施软组织牵伸,诱发肌肉活动,开展肌肉训练,逐步进行下肢功能训练。在站立期,行踝背屈、髋伸展、膝关节控制,在摆动期,行踝屈曲、髋屈曲、膝屈曲。在支撑期,开展患肢负重训练,坚持至摆动期。骨盆功能训练时,可指导患者骨盆前后倾斜和旋转、骨盆左右倾斜和侧向移动。行走训练时,开展基本步态行走、复杂性行走及优化技巧。训练时间40min/次,2次/d,5d/周,疗程2个月,随访1年。

1.3 观察指标 步态参数(步幅、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态周期、双腿支撑期、步速、双腿摆动相、步频、步态不对称指数、双腿支撑相)、相关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Brunnstrom偏瘫步态评分、Hold步行能力分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步态改善效果(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总有效)。运动功能评定标准[3]: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66分,下肢34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好。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标准[4]: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满分45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平衡功能评定标准[5]: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满分56分,分数越高,平衡能力越强。偏瘫步态评定标准[6]:采用Brunnstrom偏瘫步态评分,满分26分,分数越高,步态越好。步行能力评定标准[7]:采用Hold步行能力分级评定,(1)0级:无功能。(2)Ⅰ级:需要大量持续性帮助。(3)Ⅱ级:需要少量帮助。(4)Ⅲ级:需要监护或语言指导。(5)Ⅳ级:平地上独立。(6)Ⅴ级:完全独立。用0~5分表示,分数越高,步行能力越好。步态改善效果评定标准[8]:(1)基本痊愈:患者可正常行走,无偏瘫步态。(2)显著进步:患者能独立行走,跛行,无偏瘫步态。(3)进步:患者可扶拐行走,轻度偏瘫步态。(4)无变化:患者偏瘫步态。总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运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与随访时步态参数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与随访时步态参数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与随访时步态参数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n时间步幅(m)步频(步/min)健侧步长(m)双腿支撑期(s)步态不对称指数步速(m/s)步态周期(s)患侧步长(m)双腿支撑相(%)双腿摆动相(%)观察组72治疗前0.47±0.13124.98±16.270.26±0.080.51±0.090.25±0.030.44±0.111.09±0.180.21±0.0652.74±4.6836.31±5.08随访时0.70±0.14*#88.76±15.04*#0.39±0.10*#0.59±0.11*#0.18±0.02*#0.57±0.08*#1.36±0.14*#0.31±0.08*#40.28±3.97*#46.82±4.35*#对照组72治疗前0.46±0.12126.43±17.250.25±0.070.52±0.080.25±0.020.44±0.121.10±0.210.21±0.0551.38±5.2636.27±4.92随访时0.58±0.10*101.26±13.51*0.32±0.09*0.58±0.10*0.22±0.03*0.50±0.10*1.23±0.17*0.26±0.07*46.02±4.15*40.54±6.71*

2.2 两组治疗前与随访时相关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与随访时相关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与随访时相关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Hold步行能力分级观察组72治疗前48.16±5.4915.43±1.9226.98±3.5214.31±3.052.43±0.40随访时85.18±2.87*#3.15±0.80*#41.84±2.61*#22.08±1.93*#3.71±0.24*#对照组72治疗前48.72±3.9315.87±2.5426.75±4.1414.36±2.942.41±0.35随访时76.35±4.84*5.76±1.25*33.20±3.63*17.98±1.52*2.98±0.26*组别n时间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Brunnstrom偏瘫步态评分

2.3 两组步态改善效果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步态改善效果比较[n(%)]

3 讨论

生物反馈疗法又称为生物回授疗法或自主神经学习法,是在行为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心理治疗技术和方法,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消除病理过程、使患者身心健康。应用生物反馈疗法,需要把患者体内生理机能用现代电子仪器予以描记,并转换为声、光等反馈信号,学习调节体内不遂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达到防治身心疾病的目的。

运动疗法是指利用器械、徒手或患者自身力量,通过某些运动方式(主动或被动运动等),使患者获得全身或局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恢复的训练方法,是脑梗死康复治疗的常用手段之一,着重进行躯干、四肢的运动、感觉、平衡等功能训练,内容包括:关节功能训练、肌力训练、有氧训练、平衡训练、易化训练、移乘训练、步行训练。给予患者系统性的运动疗法治疗,可形成有效的生理刺激,促使机体大脑皮层出现各种暂时性联系,形成更多条件反射,让患者急性脑梗死后残存的脑神经组织活动兴奋性、灵活性、反应性得以有效修复和增强,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异常步态,让神经缺失症状获得有效修正。

本资料结果显示,随访时,两组步幅、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态周期、双腿支撑期、步速、双腿摆动相均明显增加,步频、步态不对称指数、双腿支撑相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步幅、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态周期、步速、双腿摆动相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步频、步态不对称指数、双腿支撑相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运动疗法与生物反馈疗法均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步态,但运动疗法的改善效果更佳。经系统性评价后,运动疗法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临床症状也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良好恢复。但本项目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样本量较少,观察时间较短,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延长观察时间再进行探讨。

1 Tsukasa S, Yuichiro K, Yasuko Tanab, et al. Cerebral Microbleeds and Asympto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 J STROKE CEREBROVASC, 2014, 23(6): 1616 ~1622.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 379~380.

3 阎骕,高淑红.针刺加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4):423~424.

4 李晓慧,张建斌.小脑顶核电刺激结合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1, 25(3):182~184.

5 刘强. 减重平板运动疗法配合针刺对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 . 中国临床新医学,2009, 2(9):948~949.

6 龙耀斌.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改善的作用 . 中国康复,2012,27(5):363~364.

7 华东. 运动再学习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步态的影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 12(21):59~60.

8 王红燕.运动康复疗法防治脑卒中致偏瘫步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中国医学创新, 2012,9(9): 147~148.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项目(20150989)

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医院神经内科(王占想毕俊忠)

063000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徐士军李斌 董晓柳 )

猜你喜欢

生物反馈步态偏瘫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中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康复效果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步态识人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