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走红背后

2016-09-13刘峣

党员文摘 2016年8期
关键词:热词用语语言

刘峣

每逢高考,网络语言能否进入考卷都会成为外界的关注焦点之一。对此,各方观点不一。

争议背后,是网络语言“来势汹汹”的现实。进入互联网时代20多年来,网络语言在中国的生长与迭代速度日益加快,影响的群体也越来越大。一方面,很多网络热词已在老百姓的口耳相传中得到“扶正”;另一方面,尽管正从小众进入大众、从边缘走向主流,但网络语言及其背后的网络文化依旧在寻求“权威认证”。

网购要喊“亲”、好友点个“赞”。如今,网络语言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从以“给力”为代表的网络热词登上权威媒体,到网络语言出现在春晚舞台,再到“宅男”“宅女”等昔日的网言网语进入《现代汉语词典》,网络语言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

历数20多年来网络语言的变迁,网络聊天室的兴起可谓是网络语言流行的发端。“MM”“886”“恐龙”“大虾”等众多新词正是在网聊中产生。而在2005年前后,词类生成模仿成为网络新词的主要形成方式。“范跑跑”“躲猫猫”等三字词,“男默女泪”“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四字缩略词逐渐流行,风靡当下。

2009年7月,一个标题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网帖引发网友的狂欢和创作高潮。此后,网络语言的模仿发展呈现多种样式。一些经典的诗词、文章等被凝练为网络语言。与此同时,社会热点事件同样催生“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语句从网络空间进入寻常生活。

网络语言直观、简洁的表述方式,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交流速度的需要,同时也呈现出一种不受羁绊、崇尚自由的文化心理形态。网络语言不仅承载着社会变迁,也显示出各种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

事实上,社会舆论对于网络语言的高雅与低俗以及能否登上大雅之堂一直颇有争议。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网络语言是对传统语言文化的污染。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新的文化创造,理应得到肯定与鼓励。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原住民”的成长,如今外界对于网络语言的态度之争已不比往昔。愈发司空见惯的网络语言,也逐渐赢得从主流文化到权威声音的认可。

最近,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你们城里人真会玩”“主要看气质”等成为2015年度网络流行用语。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杨尔弘表示,年度网络流行用语反映了网民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感悟。

从某种程度而言,网络语言就像是社会文化的试纸,能够精准地检测出语言背后的社会“酸碱度”。如今,以网络语言为代表的“网络亚文化”已逐渐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央,成为一种显性文化,进入并影响社会公共生活。

2014年11月,APEC会议在北京举行。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北京的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互联网上、朋友圈里,“APEC蓝”迅速成为热词。此后,《让“APEC蓝”永驻天空》等评论出现在《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上。由此,“APEC蓝”从网络热词进入大众视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隋岩撰文指出,群体传播多以“段子”的形式生成,大众媒体重拾这些变异后的新词汇,并注解新的意义,会带来更为理性和深刻的思考,一旦进入主流媒体就会使语言生命力更顽强。

不过,也有学者提醒,网络用语的过度使用,往往会导致“网络亚文化”失去明确指向。目前,拼贴、恶搞等手法的大量使用撕裂了原有文本的意义,为了博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大量低俗的语言与文化也借机“翻身”,其结果便是原本的意义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毫无缘由的狂欢。(王世全摘自201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猜你喜欢

热词用语语言
热词
热词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热词
热词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礼貌用语大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