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2016-09-12高凌云
高凌云
习近平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改革开放30多年的粗放式增长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紧缺与环境脆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要实现这些目标要求,并非易事。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必然举措。当前,我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呈现出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态势。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摒弃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注重经济发展的“质”。因此,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成功转型的必然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30多年快速发展所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引发大量矛盾和冲突甚至环境群体性事件,这是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因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推进国家治理整体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速度和质量。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以来,尽管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结起来,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实践落后于理念。实践中,经济建设依然重于生态文明建设;各级干部、企事业单位或者公众,没有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方位的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和工作思路,企业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推进绿色生产,个人身体力行绿色生活方式。
建设理念同管理体制之间存在矛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需要统筹谋划。而现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则是条块分割的,致使很多政策无法切实落实,极易造成相互推诿的现象。环境保护部对地方的管辖权相对有限,地方环保机构在同级机构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权力有限。目前的区域环境督查中心在设计之初就存在缺陷,权限不足,难以对地方的监督形成威慑。
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水平还比较低。由于我国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普遍不高,缺乏科学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知识,理解和辨识生态环境风险的能力较为有限。尽管相关法律制度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有所规定,但缺乏可操作性和激励机制,且目前我国环境信息公开比较有限,因而公众的参与并不十分有效。与国外不同,我国法律规定,公众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或者直接受到损害,不能对损害了公共环境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提起诉讼,所以当环境公益受到侵害之虞,“不告不理原则”的存在使得公众无法有效参与并维护环境公益。
法律体系不健全,存在执法不严现象。随着时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现行环保法律法规已经显得有些落后。环保相关法律多是原则性的规定,没有细化,不具操作性。而在环境执法领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还比较严重。
干部考核体系还没有充分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生态目标往往是排在其他目标后面的选择,这就使一些地方政府常常以牺牲环境指标来完成其他指标。
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切实保障政策协同化。要建立起系统化的生态环境政策体系,全面实现政策“绿化”。生态环境政策不能被看作是环保部门的政策,而应是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群”的一个“政策集”。所以,要制定具体的战略规划,明确重点环境领域的政策优先权;生态环境战略目标和政策目标整合到其他领域的政策之中,防止政策冲突;政策资源配置方面要特别强调部门间的协同。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和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落到实处,还必须有成熟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各主体间的责任分工与平等协商机制、公权力运行的规范机制、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赢的发展机制、生态治理的成本控制机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生态制度体系。
大力加强生态技术创新与应用。经济步入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实行绿色生产、清洁生产,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格外重视创新型生态科技队伍建设,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奖励制度,建立多元化的生态科技投入机制,鼓励企业不断开发新能源技术,大力发展生态环保技术,同时加强生态技术的推广,从源头和末端上减少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排放。
提高社会主体的生态文明素养。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其生态文明素养极大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和水平。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发挥主导和监管作用,维护生态安全、权益、公正,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供给,形成利益导向机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企业不能仅满足于符合环保底线标准,要更好地履行企业的生态责任,积极创新,在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节能环保。对于公众个人来说,应该掌握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判断和选择。
完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各级领导干部应牢牢记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彻底转变以GDP论英雄的观念,积极学习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知识、案例,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绩考核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于有损于生态文明建设或不作为的必须限制提拔并给以惩戒;而对于推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干部,则必须表彰和晋升。通过完善奖惩制度,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做生态文明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