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把我关在闺房里学习
2016-09-12孙孟英
孙孟英
上世纪30年代,上海曾流行拍摄儿童艺术照,父母一般都喜欢给孩子拍看书学习的照片,并视为时尚新潮。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小孩凡年满5岁(或6岁)就要开始读书写字,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户人家的小孩就是从小被要求注重学习。照片中身穿白色衣服、正在看书的小姑娘名叫杜小娟,1923年出生在上海一个药材大王之家,后来当了医生。
《女儿经》中有言:“有儿女,不可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家里生了儿女后,做母亲的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前程,把孩子们培养好,让他们多受教育。母亲在家庭中的作用是很大的,所以,每一个女孩子都要从小学习当贤妻良母的品行,嫁了人才能管理好家庭,培育好下一代。
那时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虽然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吃穿不用愁,但是严厉的家教和家规通常也会使她们比较头疼。杜小娟过了6岁生日之后,父亲就要她读《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女儿经》等,要她掌握传统文化和礼仪,懂得做人的道理。此外,父母要杜小娟必须刻苦学习,每天要认10个字,并且要能读、能写、能默,还要练两个小时的书法,不许马马虎虎,字体必须工整,讲究笔锋和笔力。从那时起,杜小娟不再感到生活轻松悠闲,而是有了压力,就是怕父亲突然对她的学习进行“考试”。
那是杜小娟10岁时的一个中秋节早上,父亲把她们姐妹几个叫到书房布置作业,题目为《中秋节》,要求每人围绕中秋节写一首七绝诗,晚饭后交“作业”,写得好的给月饼吃。面对父亲布置的家庭作业,姐姐们都非常认真地在翻书寻找有关写中秋节的诗句,以此模仿古诗或是寻找灵感。七绝诗是每句七个字,虽只有28个字,但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讲究押韵等,这对杜小娟来说太难了,她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怎么也写不出。杜小娟想从姐姐们那里获得一些写诗的方法和技巧,可是姐姐们都不肯教她怎么写七绝诗。无奈之下,老实的杜小娟只好寻找母亲帮忙,但母亲只是启发和讲述写七绝诗的方法和要求,不能替她写。无法领悟写诗内涵的杜小娟只能两眼白白,看着屋顶发呆。
晚饭后,父亲把杜小娟姐妹几个叫到书房,让她们交作业,唯独杜小娟低着头没交作业,父亲看了姐姐们的作业后很满意,让她们去母亲那里领月饼,而杜小娟因没有交作业而被父亲留在书房里受训。父亲让她背了一遍《三字经》,而且还抽出里面的句子让杜小娟默写。因为紧张,杜小娟有几个字竟然默错了,父亲见状就火了,责骂杜小娟读书不努力、不专心、不用功。随后,父亲又把母亲叫到书房关照道:“从明天起杜小娟不能走出家门一步,每天在自己的闺房里默写《千字文》《三字经》《女儿经》,同时写三个小时毛笔,暂停带她走亲访友……”就这样,杜小娟每天只好在自己的闺房里独自用功。
出生在大户人家的女儿,从小到大虽然在物质生活方面很享受,但家教方面是极其严格的,她们从小就对父母会有一种畏惧感,这就是“家庭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