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生、故旧与乡党:利益集团的灰色江湖

2016-09-12吴越

齐鲁周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政商老乡官员

吴越

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表面的平和之外,内层的灰色江湖暗潮涌动。门生故旧、同年乡党,以及绵延数千年的政商集团,啃噬了诸多辉煌的朝代,提出了一个个“经典”的案例话题,尤其是明朝的官商勾结,无所不用其极,令人唏嘘。

无所不在的“朋友圈”

门生故旧,出处是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我想公公三十年宦游,岂无几个门生故旧在要路的?”一语道破关系网络的实质,人们关心的“要路”,与朋友圈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乡党文化,类似于老乡文化,但他不是老乡文化。一般情况下,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一些家乡情结,彼此来往密切,出现了以地域为轴心的人群聚集现象,应该属于这“老乡文化”。而“乡党文化”则是在此基础上,把“老乡文化”畸形化,上升到以纯粹的利益为纽带,以“老乡”为核心而结成的利益集团。

乡党文化,具有排他性,容易造成某一团队内部的分裂。没有是非标准、或者这个“是非标准”只在乡党内部有效。

《清稗类钞·诙谐类》“先酌乡人”条记有一例:各个地方有官位出缺时,秘书就会问负责选派官员的大佬,大佬只给四个字:先酌乡人——看谁是我老乡,谁就先上。

乡谊的重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在“补官”事宜上谈得很透彻:一省里面的补缺人员分四大宗。第一宗,是给省长的同乡,或是世交,那不必说是一定好的了;第二宗,就是副省长的同乡世交,自然也是有照应的;第三宗,是顶了大帽子的(即依仗权势者的力量);第四宗,是不相干者。可见与官场大佬有同乡关系的候补者是要优先照顾的。

久负盛名的西山会,是由山西籍在京高官及个别获得身份认可的同籍商人组成的一个神秘组织,该组织构筑了一个庞大的权力—金钱帝国。谁手握着那张通往西山饭局的门票,似乎也就坐上了权力晋级的直梯。

刘铁男、杜善学、金道铭、陈川平等落马官员都是“西山会”的成员。毫无疑问,这个高管、富商云集的“西山会”中,令计划处于绝对的“老大”。

2014年,《环球时报》曾发文称,令计划家族、周永康家族的腐败案,其家族集团的影响力已初见端倪,不能不令人警觉和深思。文中提到周永康、令计划的同伙认为,周、令是“老大”“掌门人”,对其言听计从。他们以各种名义“聚会”,既部署任务、交流信息、相互帮衬,又联络感情、密切关系,能够“入会”即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从朋党到政商利益共构网络

朋党是中国古代政治中驱之不散的阴霾。当然,党争不一定会亡朝代,但是亡朝代必然与党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宋、明亡于党争已是史家观点。事实上,汉末党锢之祸让传承了500年的大汉王朝不复昔日雄风,逐步走向衰亡;晚唐牛李党争也进一步加深了中晚唐的统治危机,最终把唐王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所谓朋党,其间的政商关系值得商榷。

政商关系自古就是一个既复杂又敏感的问题,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古代,政府垄断盐铁、矿山、海贸等暴利行业,或授予商人经营,或直接被官员占有。这样的模式制造了无数的财富神话,汉代桑弘羊,宋代淮扬盐商,明代崛起的晋商,清朝十三行的伍秉鉴便是其中佼佼者。

既是官商,国家便可予取予携,钱穆总结中国古代政治有两个关键词:“集权”和“抑商”。布罗代尔则认为,中国古代政府权力过大,政府的随意征收让富有的非统治者终日恐惧。勾结而来的财富总是因官而起,又因官而败。

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政商代表人物是胡雪岩,他通过与官僚左宗棠的关系,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成为政府粮饷、军火的供应商,从而获取暴利。进入“洋务运动”时代,晚清大力开展现代化建设,政商群体于是在中国兴起。

通过一些机制,官与商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利益结构,或可称之为政商利益共构网络。

被官商勾结埋葬的大明王朝

理论之外,来看一个典型的案例:

1547年,朱纨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之职走马上任。嘉靖皇帝赐给他“王命旗牌”,希望他能够平定肆虐东南沿海多年的“倭寇”之乱。

朱纨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场,但他没有料到,阴谋正在酝酿,危险就在不远处。禁海之策触犯了与海寇有着密切贸易联系的地方官员士绅,也包括在海外贸易中获得利益的朝中大员。海寇们不惜花费重金收买官员,保持海贸关系。在大量金钱面前,众多官员上下勾连,对倭寇出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众口铄金,朱纨最后免官回籍,愤而自杀,死前悲叹,就算皇上不杀,闽浙人也不会给自己活路。

朱纨案是国家利益与商人利益激化到极点的典型,终大明一朝,官商勾结挖朝廷墙脚的故事层出不穷。谁能想到,有着过亿人口,贸易量巨大的明朝,每年只收区区300余万两银子的商税?穷了朝廷,富了商人,这是一种特殊的藏富于民,结果却是大明朝穷得只有灭亡一途。

官商勾结,最直接的路径是官商一体化。《白银帝国》一书认为,万历年间几乎到了“无官不商”的地步。东林党主要成员大多为中小商人家庭出身。与此同时,四分之三的进士、举人家族中有从商的背景。

除了垄断,官商勾结更隐秘的方式是,朝廷文官通过诋毁商税征收,将税费控制在极低的水平,他们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挖着朝廷的墙脚。

明朝后期一个“怪现象”是,这个国家不能加征农税以外的税收,否则必然会被商人在朝堂的利益代言人——东林党坚决反对,而且这样的抵制活动,几乎百分百成功。

万历年间,在反矿监税使的“斗争”中,东林党人表现尤为突出,各级官员上书不断。其中,以李三才所上《请停矿税疏》最为尖锐,他直接质问皇帝:“皇上爱珠玉,人亦爱温饱”。东林党二号人物叶向高,入阁前就上书要求神宗撤回矿监税使。“不言利,只言义”、“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所谓微言大义,这两句话成了秒杀一切加税“谬论”的超级大杀器。

可怜明朝政府口袋的钱本就不多,却还要遭受偷漏税的打击。明朝中后期,偷税漏税行为甚至得到官员鼓励,他们认为,只要征点东西可以交差就行了。

猜你喜欢

政商老乡官员
《老乡系列》之八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咱老乡
苏区老乡
治理理论对构建新型政商关系难题的破解
政商良性互动关系应遵循的原则及路径探析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症结与出路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