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梨膏”制作技艺传承之路
2016-09-12
“人间四月芳菲尽,黄河故道梨花艳。”砀山,古称下邑,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历史悠久、资源富集,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故里,出了傅友德、申屠、刘墉等历史名人。
砀山素有“中国梨都”美誉,清明时节的砀山县,是一片雪白的世界,只是把大地银装素裹的不是雪花,而是晶莹剔透的梨花。4月来砀山赏梨花,九、十月份来砀山采摘砀山酥梨享受农家乐,这些都已经成为了砀山旅游文化的招牌。
砀山酥梨在《本草纲目》中被称为“果中甘露子,药中圣醍醐”。砀山酥梨多汁,口味甘甜,秋熟的酥梨经熬制成膏,绵绸柔韧、色泽深沉,泛出绝美的琥珀光,具有止渴生津、解热消暑、化痰润肺、止咳平喘、通便利尿之功能,《本草纲目》载,秋梨密膏。
郭家铺子的“贡梨膏”是用砀山百年老梨树结的成熟果实和郭家祖传秘方一起手工熬制而成,在砀山富有名声,是砀山本地老百姓几代人熟知的品牌。说起郭家铺子“贡梨膏”名称的由来,郭家铺子“贡梨膏”制作技艺传承人郭昌泓滔滔不绝。
据他介绍,秋梨膏是秋天成熟的砀山梨结合其它中药配伍加工而成的药膳饮品,相传始于唐朝。唐玄宗患病,终日口干舌燥、心热气促,服了上百种药均不见效,御医和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正在人们焦虑不安之时,一名道士用砀山酥梨及各种中草药配伍熬制的密膏治好了皇帝的病。有一次,唐玄宗在次日上早朝的时候,宣见道士,问“这是哪里的梨熬制的?”道士怕以后世俗缠身,便随口说道:“是砀山郭家的。”唐玄宗遂命:“以后郭家的梨在秋天成熟的时候一部分做成梨膏进贡,另一部分鲜果直接进贡。”道士出宫之后,把药方交给郭家就不知所踪。从此,民间就把郭家铺子制作的梨膏称为“贡梨膏”并沿用至今,其他家做的则叫“秋梨膏”。
另一种传说是明朝朱棣前往北京肃清途中路过徐州(当时砀山隶属于徐州府),一路北征的朱棣染了风寒,咳嗽不止,无法行军。有个出生于徐州本地的将士禀告说“距离徐州西200公里,砀山郭家铺子家做的秋梨膏,化痰润肺、止咳平喘,效果很好,当地很多人用过”。朱棣遂命这个将士快马加鞭,来回仅用数个时辰,当天从郭家铺子带回了一罐秋梨膏。朱棣食用后,过了一夜,病情缓了一些,又继续北征。朱棣称帝后,民间把郭家铺子的梨膏叫做“贡梨膏”以和其他家的“秋梨膏”区分。
郭昌泓在中国公益新闻网工作。在北京工作期间,雾霾严重,他总是感觉不适,皮肤干,口干舌燥,嗓子不舒服,特地让家人寄来了几瓶家里做的“贡梨膏”,放在办公室让同事们一起喝。一段时间过后都评价不错。
“入秋后气候开始变得干燥,而梨膏正是平气润燥当令之物。尤其需要提到的是,梨膏对老烟枪顽疾尤其明显,可止咳化痰。另外,对老师、销售、窗口公务员等职业需要长期讲话引起的咽喉不适也有效用。”郭昌泓说。来索要的“贡梨膏”的同事越来越多,还有其他单位的同事也有要的。当时,他就有了把家里这个祖传的宝贝,重新规划品牌包装销售的想法。
甜蜜蜜的秋梨膏曾经是不少砀山小孩咳嗽发热时的一剂安慰,至今魂牵梦绕。现在吃的人不那么多了,梨膏也多工业化了,有的添加了粘稠剂,味道似乎变了。
“我们家就座落在梨园旁边,家里的梨树都是几百年以上的老梨树,老梨树结的梨汁多渣少,特别适合做梨膏。”郭昌泓介绍,“郭家铺子‘贡梨膏坚持原材料全部选用百年老梨树结的成熟砀山酥梨制作而成。”
制作梨膏旺季的时候,家里的男女老少都要齐上阵,有的支锅、有的选梨、有的去皮、有的榨汁、有的劈柴,这样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到了傍晚,开始下锅熬制,刚开始需要大火,然后中火,最后小火慢熬。漫长的小火熬煮过程最为关键,汤汁的水分一点点挥发,颜色越来越深,逐渐变成了深褐色,这时空气中就会弥漫起香味了,接着是扑鼻的甜味儿,这味道和烤红薯的味道相似。
“甜是可以闻到的,这是我在煮贡梨膏的时候才知道的。”郭昌泓说。正是这恰到好处的梨蜜香,让人一打开,便闻见了整个秋天和冬天的温柔抚慰。
为了更好的把产品做好,郭昌泓特请假一年,回到家乡砀山开始了艰辛的创业生涯。他的创业项目是自家祖传的“贡梨膏”,因为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祖传的“贡梨膏”制作手艺传承下去,形成产业化,让更多的人受益。
“梨树王”牌贡梨膏是郭家铺子申请注册的商标,已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品牌。对于自家品牌可以成功申请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品牌,郭昌泓颇为自豪:郭家铺子“贡梨膏”做的不仅是一种食品,而是要打造一种非遗文化品牌。他希望通过现代互联网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贡梨膏”的历史与文化,这个时代需要传承精神,非遗的传承、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