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中国画展看齐白石的艺术社交圈

2016-09-12沈淑琦

中国书画 2016年8期
关键词:刘海粟蒂尔卡门

◇沈淑琦

学 术

从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中国画展看齐白石的艺术社交圈

◇沈淑琦

编者按:国内社会对齐白石耳熟能详,其实上世纪30年代齐白石的艺术在国外尤其欧洲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超乎同伦。论文《从1930年代欧洲的中国画展看齐白石的艺术社交圈》梳理了上世纪30年代欧洲一系列中国艺术展览的历史脉络,框架出齐白石自成一家的艺术及其社交圈。《非传统笔墨与宋代绘画》阐述了宋人使用“软毛尖头笔”以外的工具作画的历史以及画家的交游与唱和。《“仲清所藏”等鉴藏印考辨》从书画作品题跋、钤印、当事人交游圈、文献史料诸方面论证“仲清所藏”等鉴藏印主人为银行家、收藏家卢寿澄。《事境与绘境—文徵明〈惠山茶会图〉解读》通过对《惠山茶会图》的事境与绘境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揭示画家创作的内在缘由及其审美意涵。《魏晋墓志书风的艺术样态》通过分析魏晋墓志书风的艺术样态,解析魏晋南北朝墓志书体由隶书渐自向楷书过渡,并日趋成熟的过程,此文可与本期“经典•赵之谦书法篆刻专题”相提并读。

本文回顾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齐白石(1864—1957)参加欧洲的中国艺术群展,到1939年在英国卡门画廊(Calmann Gallery)举办个展期间,白石老人的艺术圈对他艺术发展的影响。

《我国名画在巴黎》,《良友画报》1933年11月29日,第28、29版。 

徐悲鸿致齐白石手札1932年10月26日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卖画卖篆刻规例 1929年 私人收藏

一、1930—1934年齐蒂尔举办的中国艺术联展

齐白石一生结交多位外国友人〔1〕,捷克艺术家、艺术教师也是画商的齐蒂尔〔2〕和齐白石友谊深厚。1928—1935年间,齐蒂尔曾大量收藏、购买齐白石的作品〔3〕,并举办许多次中国艺术展览,因而开启两人合作无间的艺术道路。

齐蒂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渐渐活跃于中西艺术圈中。1923年,他于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任“名誉教授”;1926年,他创办以西方艺术技法为主的“艺光社”;1922—1927年,他和许多北京画家和艺术类学生建立友谊和师生关系,并日渐熟悉北京艺术圈;1929年,他计划在布拉格展出齐白石和其他北京艺术家的作品〔4〕;1930年(3月15日到4月21日),他首次将齐白石的绘画介绍到欧洲的维也纳展出,这一年,他也在柏林和布达佩斯举行联展,受到海外观众青睐,卖出包括齐白石和许多京派艺术家共计约六百余幅画作(表1)〔5〕。

1931年3—4月,齐蒂尔以实际购买齐白石两百余件画作支持白石山人(112件大幅和约100件小幅作品)〔6〕。1931年9月,齐蒂尔在布拉格展出齐白石七十余幅作品,含1921年绘制的五页册页,并标示为非卖品〔7〕。捷克汉学家海兹拉尔形容齐蒂尔是第一位发现齐白石的欧洲人,并把齐介绍给欧洲。齐蒂尔称赞齐白石是最伟大的艺术家〔8〕,从齐蒂尔的书信往来中,得知双齐之间不只单纯艺术买卖的市场关系,更有聚餐往来,有着“东西方交会”。齐蒂尔还以擅长水彩素描白石老人〔9〕。他们的人情往来,也促成1933年英国伦敦的“齐蒂尔教授中国现代艺术收藏展(Professor Chytil’s Collection of Modern Chinese Art,表1)”。

此展于1933年5月23日—7月22日,以及1934年6月14日—7月28日,在英国伦敦的白教堂艺术画廊(Whitechapel Art Gallery)展出。齐白石展出约八十幅作品,占所有作品约三分之一重。由此可知,齐蒂尔对白石老人作品的重视程度。可惜齐蒂尔于1936年过逝后,将作品留给遗孀妮娜(Nina),她在1982年去世后,藏品被遗赠给布拉格国立美术馆〔10〕。直到1939年,英国伦敦的卡门画廊(Calmann Gallery),更进一步推出齐白石个展(见第四部分)。以下分别就徐悲鸿和刘海粟联展,以及伦敦个展说明之。

徐悲鸿致齐白石手札 24cm×36cm 1932年 北京画院藏

徐悲鸿致齐白石手札 24cm×27.5cm 1932年 北京画院藏

二、徐悲鸿等举办的1933年巴黎中国美术联展

1.展览始末

1933年5月10日,徐悲鸿宣传以巴黎中国美术展览会为起点的欧洲巡回展〔11〕,此展览在宣得堡姆美术馆(Musée du Jeu de Paume)举行〔12〕,参加开幕贵宾为中法两国政府官员,如中国公使顾维钧(1888—1985)、中国农学家巴黎大学博士刘大悲(1894—1984)和教育家张凤举(1895—1986)以及法国的教育部长特蒙齐、外交部长朋古等,此艺展凡45日,观众达20,000余人〔13〕。

当时上海《时事新报》《申报》《良友画报》等三份主要报纸均热列报导。如:(1)1933年10月10日到16日,上海《时事新报》刊出《记巴黎中国美术展览会》〔14〕。(2)由英商美查(Ernest Major,1841—1908)创办,是中国最早发行、也是中国现代报开端之一的《申报》(1872—1949)〔15〕,分别在1933年11月25、28、29日以及12月5日,登出《巴黎中国画展经过(一)—(四)》〔16〕。(3)1933年11月29日的第28、29版,《良友画报》刊出《我国名画在巴黎(Exhib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s in Paris)》的标题,强调这次中国艺术联展的举办宏大规模的艺术展览〔17〕。

针对这次展览,20世纪30年代上海媒体界,展开了展览活动在国外贏得广泛声誉的正面报导,强调欧洲艺文界对中国艺术品的喜好,指出这是轰动全欧并受到欧洲其他国邀请的好消息〔18〕,体现中国艺术“为国争光”的力量。该展共展出71位艺术家作品,其中得到法国政府购藏的12幅画作,例如:郑曼青(1902—1975)《墨葵》、方药雨(1869—1955)《小鸟》、汪亚尘(1894—1983)《晚风》、经亨颐(1877—1938)《幽岩》(经亨颐写兰,方药雨补山石)、王一亭(1867—1938)《达摩》、张聿光(1885—1968)《翠鸟》、张大千(1899—1983)《荷花》、齐白石的《棕树》,还有因拍摄照片太模糊,作品无法印刷制版的陈树人(1884—1948)、高奇峰(1889—1933)和张书旂(1900—1957)〔19〕等艺术家。展览因受社会各界赞誉而延长到6月25日〔20〕。

2.展览定位及特色

1933巴黎中国美术联展,定位为“纵横中国古今艺术作品”。据1933年11月《申报》(巴黎中国画展经过(一)—(四))指出,中法双方以书面订定六项条款,将这次展览明订为需要门票索费的中国古今美术展。六项条款如下:第一、二项:订立展览基本信息。如展会地址、展会展期。第三项:中国性。陈列作品需代表中国,如:选择纯粹中国美术之代表作品且未受欧洲化或东洋化影响者250件至300件……第四项:历史性。除现代画之外,并搜集古代若干幅,以陈列一小室备参观者,可作中国古今美术比较之研究。第五项:多样性。以不同品项中国艺术品为主,例如:瓷器、雕刻等。第六项:明订经费补助。如:场地费方面,宣得堡姆美术馆索价30, 000法郎,或以展览门票当成法方借展收入,虽然展览和目录印刷费等均要求中方支付。〔21〕

徐悲鸿力主该展旨在宣传中国文化,所以他主张中国留学生入会参观,持有学(生)证者,不应收纳入门券5法郎费用。徐氏虽意不在谋利,但参观者众,45天的展期内,标价10法郎的目录,印之三版,可谓盛矣〔22〕。

齐白石 向日葵 176.5cm×47.5cm 纸本设色

3.齐白石在“群展”中的艺术表现

1933年巴黎中国画展规模兼顾古今,古代藏品向古董商卢芹斋(C.T. Loo, 1880—1957)〔23〕、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年)及法国收藏亚洲艺术的基梅(吉美,Musée Guimet)等公立机构和私人藏家借展〔24〕。

徐悲鸿在近代和当代艺术作品的征件上有重大贡献,他携来任伯年(1840—1986)、禹之鼎(1647—1716)等40件近古画作以及240件当代画家作品。其中,徐悲鸿携带19幅齐白石画作,包括松鼠、鸭子、喜鹊、蜻蜓、螃蟹、虾、水牛、鼠、小鱼、青蛙、棕树、树、香蕉树,以及一幅《闲谈》人物画等,却无齐白石山水画,而齐白石因此展声名远播。例如:1933年6月15日的《法国驿使杂志》就赞扬他是中国近代美术家最强干且最奇特者,他描绘禽花木草多之最能摄取真理者,并融画家、诗人、雕刻家角色为一体〔25〕。

法国政府也购藏齐白石《棕树》,这是白石老人典型的棕榈树画作,比对他1936年的《麻雀棕树》,两幅画以直立构图铺陈,直挺树干、四射分叉的棕榈叶,朝向天空和左下角肆意展开。麻雀是白石老人最熟悉飞禽题材之一〔26〕,添加雀儿之后的画面,多了几分吱吱喳喳的声响,使画面更为生动活泼,题跋则巧妙置放在棕树下方。

4.齐白石和徐悲鸿的艺术往来

徐悲鸿的欧洲中国画巡展,从巴黎为起站,一路从西欧往南欧及东欧迈进,例如:1933年12月19日—1934年1月19日在米兰皇宫之展,开启自马克波罗(Marco Polo, 1254—1324)之后的中意文化交流〔27〕。之后,中国艺术联展的德国站,于1934年2月19日,在法兰克福国立美术馆展开。俄罗斯的展览展品,除现代绘画外,还增加木刻书2589种、木彩画2973种〔28〕,于1934年5月7日,在莫斯科的红场历史博物院展开序幕。6月19日-7月19日,移至列宁格勒隐士馆巡展〔29〕。中国在苏联两档展览中,以互赠绘画的方式以示友好。莫斯科展中,中国赠送齐白石、张大千和王一亭等15幅画作。中方赠12幅作品,苏联并回赠〔30〕。中苏两国以艺术品互赠,来表达双方友善的文化交流。

张长虹指出,虽然徐悲鸿筹备的欧洲中国画巡回展,在巴黎展出的古画展览水平较不理想,徐氏所见为“伪作甚多”。而近古画方面,徐氏携带的近古画作良莠不齐〔31〕,但对于齐白石而言,徐悲鸿扮演的角色,不仅是他望年之交的知己,更是主动收藏、积极推广他到海外的知音人物。华天雪认为徐悲鸿不仅是齐知己,更带动徐的朋友圈,对齐的主动购藏〔32〕。例如:北京画院就有一封1932年10月26日徐氏写给齐白石的旧手札:“白石翁尊鉴,前奉一书,想已蒙察之,鸿下月必来平,无论大作不可让他人购之,至禱因有绝大意义也,敬叩道安,悲鸿顿首。十月二十六日 浔阳江上。”

徐悲鸿在便笺,特意在“大作”右方,批注“尤为翁得意之作”,他以画圈圈的方式强调:“不可让他人购去。”他还在信尾谆谆提醒“虾蟹小鸡之类册页,请多作几幅,托吾购翁画作皆至友,不同泛泛”。他以晚辈之姿自谦,指名题材去订购齐的画作,请托之情和感谢之意表露无遗。1933年5月的巴黎展后,齐白石在《与李苦禅书》信中,也频频关心海外观众喜爱的题材和类型,流露出齐对欧洲展览成绩的关切〔33〕。

白石老人的卖画生涯,可从1929年齐白石订定的润例《齐白石卖画买画篆刻规例》略窥端倪,即将进入70岁的齐白石对人情请托非常不悦:“……有白求者,有短减润金及赊求者,请断绝见面以除烦恼。”接着,他谈到:“……余不求人介绍,有欲介绍者,勿望酬谢……”

从1929年白石山人的润例中看出,他个性直率,但不是针对艺术圈、艺术中介者和艺术客户陌不关心,反而是他透过自己建立的艺术圈脉络(例如:徐悲鸿等艺术界领军人物的引荐),表达出他希望远离艺术圈交际应酬的人情负担。齐白石虽是农村出身〔34〕,却愿意敞开心胸,虚心聆听和接受广大观众的艺术品味(例如:前述《与李苦禅书》中对艺展的关注)。

齐白石受惠于1933年徐悲鸿的巴黎中国艺术联展,他在刘海粟举办的旅欧联展,又为他开展出什么样的艺术道路呢?

三、1934—1935年刘海粟举行中国艺术联展

1.展览缘起

根据1933年11月6日《申报》中“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筹备经过”的记载,本次中国艺术联展,来自于1931年1月和日本政府以80,000马克赞助日本艺术展览的竞争,因中方不愿日本成为东方艺术代表,由德国法朗(克)府(今法兰克福)中国学院之聘,于1931年3月聘请刘海粟演讲中国画学。刘海粟筹办中国现代画展,画展后移居海德堡,成为1934年在柏林中国现代画展的伏笔。

1932年8日将此展览订在1934年2月,订出中德代表:东方艺术会会长沙尔武博士(Dr Wilhelm Solf)等东亚地区研究单位和中国的教育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长及刘海粟,共组筹备会〔35〕。时任中研院院长也是筹备会主席的蔡元培(1868—1940),说明刘海粟主导的中国欧洲画巡回画展费用仅供柏林一处展览使用,其他均为卖画之画款或私人借贷〔36〕。

2.齐白石在“群展”中的艺术身份和艺术表现

作为联展画家之一的齐白石,在加入展览前,已得到徐悲鸿的指点和鼓励。1932年6月27日,徐悲鸿以柏林展筹备委员的身份写给白石翁,提到:“……后年德京欲开一中国美术展会,请翁准备大作一、二十幅……”11月4日的信函中,徐更进一步推派齐成为柏林画展委员之一〔37〕,他叮咛齐做画的重心:“……两三笔之虾蟹、小鸡请多作几幅。中德展览会事,鸿推翁为委员,已见中央议决案矣。”

查阅1932年11月刘海粟举行中国艺术联展中增列的加聘名单,多是艺术界的翘楚,并含盖政、商界,如既是上海商界名人也具画家身份的王一亭,政治界的国民党高官张道藩(1867—1968)和张继(1882—1947),艺术界美术教育家林风眠(1900—1991),著名中国美术理论家林文铮,书画家鉴赏家兼新闻出版家狄平子(1872—1941)等。北京画院收藏有齐白石受聘为柏林展的筹备委员聘书。由于徐悲鸿推荐,齐白石得以成为柏林展的筹备委员。他从被挑选的一介画家,一跃成为筹备委员之一〔38〕,可见徐悲鸿对齐白石的提拔知遇之恩。

从柏林展出版的三幅展览图录,可窥见齐白石在参加群展中的艺术作品〔39〕,如对角线构图的《鹰》和《葡萄》。白石老人擅长画鹰,通过侧身表现出苍劲有力的鹰爪〔40〕,是横踞在硬挺的树干上虎虎生风的姿态,松针密而不乱、疏落有致,《葡萄》则垂下老干藤蔓,以浓墨层层晕染画出结实累累的葡萄。1934年5月26日,《良友》也刊出“柏林中国画展”的艺术新闻,回馈读者。

有趣的是,从80年前(1935)刘海粟举行的中国艺术联展的画价相比,民国词人兼书画家谢玉岑(1899—1935)的400金马克,岭南派画家陈树人(1884—1948)的200金马克,书画家郑午昌(1894—1952),都比齐白石标示的110金马克高数倍。齐白石的合理画价,未烘托出他遴选委员身份〔41〕。

有别于徐悲鸿的欧洲中国画巡展往南方和东方推广,刘海粟自1934年1月20日至柏林普鲁士美术院开幕后,3月24日到4月8日移至德国汉堡,之后往欧洲北方及西方延伸,5月5日到6 月1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美术馆展览,6月8日到7月15日在荷兰的海牙举行展览,7月19日到8月19日在瑞士日内瓦的历史博物馆展出。刘海粟为配合每次展览,都以中国艺术为主题发表演讲。1935年2月21日到3月23日,于英国伦敦新百灵顿画院展出,4月时于东欧的捷克布拉格博物馆展览。最后,6月返回中国,7月21日受到官民的热烈欢迎〔42〕。

在中国美术现代化的道路上,艺术展览是“展示”和“传播”的重要途径,而美术展览会是艺术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它有利于中国美术的现代化〔43〕。

综上所述,无论1933—1934年,徐悲鸿在法、意、德、俄举办的中国艺术联展,还是1934—1935年,刘海粟在德国、荷兰、瑞士及英国举行中国艺术联展,齐白石都是以中国现代画家群之一的身份加入联展。齐白石跟随策展人的脚步,一起肩负着为宣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国及欧洲文化交流的使命,使白石老人的名声飘洋过海、不迳而走。

但是,相较于齐白石在海外融入的群体身份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1939年,英国伦敦的卡门画廊〈Calmann Gallery〉推出齐白石个展,展出31幅作品。

齐白石 寿桃图 纸本设色

四、从“群展”到“个展”:1939年英国伦敦卡门画廊(Calmann Gallery)为齐白石举办个展

1.卡门画廊

1938—1939年,英国伦敦市市中心圣杰姆斯宫42号(No. 42, St. James Place)的卡门画廊,每月固定举行一档展览。查阅1938—1939年卡门画廊的出版画册,它共展出11档西方艺展,包括7档个展和4档联展。例如:1938年2月4日到26日,举办法国著名雕刻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 Rodin,1840—1917), 阿里斯狄德·麦友(Aristide Maillol,1861—1944),以及查尔斯·德斯比欧(Charles Despiau,1874—1946)的素描联展〔44〕。法国印象派画家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arro,1830—1903),也曾有1938年5月16日到6月2日展出36幅作品的个展〔45〕。同年6月30日到7月23日,澳大利亚艺术家罗伊麦斯特(Roy de Maistre,1894—1968)展出25幅以花为主的个展〔46〕。可见,卡门画廊是以西洋美术为主体的商业画廊。

相较之下,亚洲艺术品在卡门画廊展出的比例较罕见。如:1938年3月31到4月,曾展出现代巴厘岛艺术(Modern Balinese Art)〔47〕,当年底12月10日到1939年1月6日,推出1913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文学家、哲学家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的44幅作品的个展〔48〕。泰戈尔出身英国殖民地的印度,他和中、英的渊源颇深,1878年他于英国受正式教育,但惜未完成学位〔49〕。1924年,他访问中国并促成中国画家(如高剑父、徐悲鸿〉和印度画家交往〔50〕。卡门画廊推出的泰戈尔展,在陈列展示的图录上,还标示著作品可询价(price on application),意指作品均有可销售的市场空间〔51〕。卡门画廊以买卖为主、属于营利性的私人画廊。

2.卡门画廊1939年推出齐白石个展

1939年3月9日到28日,卡门画廊推出齐白石(Ch’I Pai-Shih)的绘画个展〔52〕,展出31幅花鸟和动物画(表2),除其中两幅(第2和第18)是他和王云合作画外,题材多是齐白石著称的植物蔬果、花鸟、虾蟹。图录上,虽然未记载齐白石的创作年代,但比对30年代齐白石的艺术创作类型,1936年时,白石老人的草虫在国内就已享有盛名,他擅长描绘栩栩如生的草虫,曲尽生物神态,非摄影之仅能得其外形者所可同语。齐白石在30年代的画润格已涨到“蜜蜂一价十元,一大虾价八元,而求者踵接也”〔53〕。到了1940年,他的花卉草虫,统一成为“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十元。藤萝加蜜峰,每只加二十元”的价格,白石老人还补上一句“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54〕。卡门画廊的展览目录可看出,对比于齐白石的山水、人物、佛教等中国性题材,反而是其平易近人的瓜果植蔬、鱼虾、鸡蟹的田园乡村主题,符合前述徐悲鸿对齐白石的殷切叮嘱,也比较能吸引外国的艺术市场。

30年代中期,正是英国最密集接触中国艺术品之际〔55〕。资料显示,卡门画廊对于中国艺术的兴趣,至少可回溯自1937年时,汉斯·卡门(Hans Calmann, 1903—1977)曾邀请旅英知名的画家、诗人、作家和书法家蒋彝(1903—1977)展览〔56〕。但是,蒋彝比齐白石多了人在英国的地利之便,齐的海外个展,仍有其画史上的特殊意义。虽然单就展出的艺术作品而言,卡门画廊在1939年推出齐白石的31幅画作,远少于1933和1934年在英国伦敦白教堂画廊展出的80余幅作品,但是,白石老人却和印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泰戈尔一样有海外的个展机会,证明他的作品,还是极具欧洲艺术市场青睐的潜力。

结语

本文从齐白石艺术作品的四位重要的推手开始着墨,探讨齐蒂尔于1930—1935年、徐悲鸿于1933—1934年和刘海粟于1934—1935年,分别在欧洲大陆及英国举办中国艺术巡回展的影响。

齐白石因画名所累,他在润例中书写不求人介绍,但若要介绍者,他则不望酬谢。可见,他希望摆脱艺术圈无谓交际应酬之累,通过和徐悲鸿的书信往来,嗅出艺术界的爱好、认同和趋势。关于刘海粟发起的巡展,齐白石虽然是遴选委员,他却以低于同侪的亲民价格,低调宣传他的画作。

相较于30年代前期,齐蒂尔教授中国艺术收藏展,徐悲鸿、刘海粟举办的中国画欧洲巡展,他们的宣传以欧洲大陆为主体,虽兼顾到英国,但可能引起莲漪般的传播效果。目前,虽未有更进一步资料指出,卡门画廊收藏、营销齐白石的渠道是否和齐蒂尔或徐悲鸿、刘海粟举办的联展有直接关联,但他们在前期进行传播中国艺术的开展工作和文化宣传,产生的影响仍不容忽视,使得白石山人,能于1939年从芸芸众生的中国现代画家群像中,以他个性鲜明又清新的艺术作品,得到远在伦敦私人画廊举办个展的机会。

纵观白石老人的一生,他从不曾到过欧洲,但经过他的艺术圈巧妙安排,例如:齐蒂尔对中国现代艺术的收藏,使白石老人在布拉格的国家艺廊留下珍贵的齐白石画作。1939年伦敦的卡门画廊出版的绘画图录中,看出齐白石从“群展”迈入“个展”,这不仅仅是齐蒂尔、徐悲鸿、刘海粟在欧洲举行一系列中国艺术群展的前期铺垫,更重要的是,齐白石透过鲜明、平易近人的艺术特色,受到外国艺术市场的喜爱。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1934—1935年刘海粟主持中国艺术欧洲联展中齐白石作品《鹰》

注释:

* 本文作者为英国伦敦大学艺术史博士、台湾世新大学舍我纪念馆协同研究员。此研究系福建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两岸语言应用与叙事文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两岸广告语言审美批评”,项目编号:LAYY2016004。

〔1〕齐白石的外国友人如:竹内栖凤、朝仓文夫等,《齐白石辞典》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2004年10月版,第131—135页。

〔2〕今天布拉格国家艺术中国艺术的收藏品,齐蒂尔的贡献突出。Michaela Pej ochová ‘The Collection of 20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in the National Gallery in Prague: Its Origins and Formation,’ in Masters of 20th-Century Chinese Ink Painting: From the collections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in Prague,ed. by Michaela Pej ochová and Tomas Winter (Prague: National Gallery in Prague, 2008),

〔3〕郎绍君《传播与误读—以齐白石为例》,《齐白石研究第一辑》,广西美术出版社,第30—37页。

〔4〕贝米沙,李莉译《两个世界的相遇—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在北京传授西洋画法与收藏中国画的齐蒂尔》,《美术学报》,2012年5月,第73—81页。

〔5〕贝米沙,黄凌子译《征服欧洲—20世纪30年代初齐白石绘画在欧洲》,《齐白石研究第一辑》,广西美术出版社,第21、20—29页。

〔6〕同上,第23页。

〔7〕贝米沙,周蓉译《捷克国家博物馆的齐白石绘画收藏》,《齐白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下〉》,文化艺术出版社,第606—619、第620—631页。

〔8〕吴洪亮,北京画院编《海兹拉尔与齐白石》,《齐白石研究第二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00页、第91—103页。

〔9〕海伦娜 察普科娃(Helena Capkova),王聪从译,北京画院编《20世纪30年的中国近代艺术品收藏——沃伊捷塄 齐蒂尔和建筑师拜利齐·弗尔斯坦的收藏》,《齐白石研究第一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136页、第130—140页。

〔10〕前揭《征服欧洲—20世纪30年代初齐白石绘画在欧洲》,第24页。

〔11〕其他筹备委员还有谢次彭、颜文樑、汪亚尘,国外由张凤举、风笃吉底(国际文化学院美术部主任)等法国美术馆界重要人士负责。另外,还聘请顾少川公使(即顾维钧,字少川)、蔡孑民(1868—1940,即蔡元培,字鹤卿,字孑民),吴稚晖(1865—1953)、李石曾(1881—1973)等中外28人为名誉委员,《巴黎中国画展经过(二)》,《申报》,1933年11月28日。

〔12〕范景中、曹意强编《20世纪中国画:“传统的延续与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版,第554—555页。

〔13〕同上。

〔14〕《记巴黎中国美术展览会》先在1933年10月10日至16日的上海《时事新报》刊出,后又转载于《艺风》第1卷第11期。

〔15〕《申报》对清末民初的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新闻界有重要影响,如:Barbara Mittler, A Newspaper for China?Power, Identity and Change in Shanghai’s New Media, 1872—1912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re, 2004)和 Tsai Weipin, Reading Shenbao: Nationalism, Consumerism and Individuality in China 1919—37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16〕《巴黎中国画展经过(一)—(四)》,分别刊登于《申报》1933年11月25、28、29日和12月5日。

〔17〕同〔12〕。

〔18〕宣得堡姆美术馆,又可译为“柔德堡姆美术馆”,或简称“堡姆美术馆”,即法国国立近代外国美术馆,张黎《1933—1934年间徐悲鸿赴欧巡展探析》,《美术学报》2015年3期,第70—78页。

〔19〕《我国名画在巴黎》,《良友画报》1933年11月29日。

〔20〕刘鹏《徐悲鸿欧洲中国画巡展中的中国画观念》,《美术》2013年5期,第104页,第103—107页。另一说法是展览延至6月23日,参观观众达30,000人次,徐伯阳、金山编《徐悲鸿年谱》,第93—95页。

〔21〕同〔16〕。

〔22〕王震《徐悲鸿年谱长编》,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122页。

〔23〕充满争议性的古董商卢芹斋,他对20世纪上半叶美国博物馆建立的中国艺术藏品有重大影响,见Wang Yiyou王伊悠 , the Loouvre from China: A Critical Study of C. T. Loo and the Framing of Chinese Art in the United States, 1915—1950, PhD dissertation (Ohio University, 2007).卢芹斋和上海古董商吴启周成立的卢吴公司成为中国近现代最有名的私人古董出口公司,徐惠林《卢芹斋和西方的中国艺术品收藏》,《收藏家》2014年3期,第79—82页。卢芹斋在法国的华人社交圈十分活跃,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和宋美齡(1897—2013)均是他的座上宾,吕世威《C.T. Loo卢芹斋无可复制的古董传奇》,第106—109页。Géraldine Lenain罗拉《芦芹斋传(C. T. Loo: A Biography)》,香港田园书屋2013年版。

〔24〕http://www.guimet.fr/en/, 2015/7/20 访问.

〔25〕王震《徐悲鸿年谱长编》,第121页。

〔26〕胡佩衡、胡橐《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第92页。

〔27〕王震《徐悲鸿年谱长编》,第126页。

〔28〕徐伯阳、金山编《徐悲鸿年谱》,第97—98页。

〔29〕关于列宁格勒隐士馆,今为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的 Hermitage Museum, http://www.hermitagemuseum.org/wps/ portal/hermitage/?lng=zh,2015—07-24 访问。徐伯阳、金山编《徐悲鸿年谱》,第98页。

〔30〕转引自张长虹《1933年“巴黎中国美术展览会”研究》,《艺术探索》,第27卷第5期,2013年10月,第34—35页。

〔31〕前揭《1933年“巴黎中国美术展览会”研究》,第36—37页、第25—38页。

〔32〕华天雪《齐白石的知己:徐悲鸿》,《中国书画》,2011年11期,第30、第26—58页。

〔33〕齐白石《与李苦禅书》,《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第9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262—263页。

〔34〕齐白石在进入文人圈后对自已的文人身份却有复杂情感,一方面以文人自居,另一方面又标榜著自己的木匠身份。王纪潮,王明明主编《齐白石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齐白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下)》,文化艺术出版社,第484、第472—485页。

〔35〕曾志煌、陈祖恩《刘海粟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9—100页。

〔36〕行政院拨款45,000,由叶恭绰签字动用。曾志煌、陈祖恩《刘海粟年谱》,第115、134页。

〔37〕《申报》1933年11月6日。

〔38〕《申报》,1933年11月6日。

〔39〕前揭《征服欧洲—20世纪30年代初齐白石绘画在欧洲》,第26页。

〔40〕胡佩衡、胡橐《齐白石画法与欣赏》,第94页。

〔41〕王玉甫《故人望断无寻处—1933年柏林美展拾趣》,《收藏投资导刊》第57期,2009年11月,第12页。

〔42〕曾志煌、陈祖恩《刘海粟年谱》,第122—134页。

〔43〕朱亮亮《“展示”与 “传播”—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研究之新视角探析》,《艺术百家》,2013年6期,总第135期,第188、185—188页。

〔44〕Catalogue of an Exhibition, Drawings by Rodin, Maillol, Despiau,Feburary, 4—26, 1938 (London: Calmann Gallery, 1938).

〔45〕Catalogue of an Exhibition, Gouaches, Pastels and Water Coulours by Camille Pisarro, May 16- June 2, 1938 (London: Calmann Gallery,1938).

〔46〕Catalogue of an Exhibition, Flower Paintings by Roy de Maistre,June 30- July 23, 1938 (London: Calmann Gallery, 1938).

〔47〕Catalogue of an Exhibition, Modern Balinese Art, March 31-April 30, 1938 (London: Calmann Gallery, 1938).

〔48〕1913年,泰戈尔以《吉檀迦利》〈Gitanjali〉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http://www.nobelprize. 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1913/tagore-bio.html。2015 年7月25日访问。 Catalogue of an Exhibition, Paintigs by Sir Rabindranath Tagore December 10, 1938-January 6, 1939 (London:Calmann Gallery, 1938).

〔49〕Edited by Fakrul Alam and Radha Charkravarty, the Essential Rabindranath Tagor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50〕Amitava Bhattacharya、蔡枫译,《1924年以來的中印画家交往拾遗》,《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1卷1期,2012年12,第23—27页。

〔51〕Catalogue of an Exhibition, Paintings by Sir Rabindranath Tagore December 10, 1938-January 6, 1939 (London: Calmann Gallery,1938).

〔52〕Catalogue of an Exhibition, Paintings by Ch’I Pai—Shih, March 9,-March 28, 1939 (London: Calmann Gallery, 1938).

〔53〕《新新新闻》,1936年5月25日。

〔54〕齐白石《润格》,《“人巧胜天—齐白石书画展”:辽宁省博物馆藏精品》,台北历史博物馆,2011,第251页。

〔55〕1935—1936年故宫藏品赴中国展览《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刘楠楠《北平故宫博物院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史料选辑》,《民国档案》,2010年3月,第6—14页。

〔56〕Da Zheng, Chiang Yee: the Silent Traveller from the East, a Cultural Biography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10), p.78.

(表1)齐蒂尔1926—1936年举办展览一览表

(表2)1939/3/9—3/28齐白石于英国伦敦卡门画廊展览一览表

猜你喜欢

刘海粟蒂尔卡门
卡门涡街的去奇异化
傅雷 刘海粟 友情与绝情
刘海粟雨中看戏
我的爱一直陪着你
刘海粟知错认错又出错
刘海粟知错认错又出错
裸婚总统帕蒂尔
裸婚总统帕蒂尔
唐朝美女卡门
卡门教会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