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需求刺激
2016-09-12苏科
苏科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5;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需求刺激
苏科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5;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虽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当前经济改革的重点,但是也不能忽视需求刺激。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和供给,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是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改善消费结构,降低储蓄率,有利于扩大有效需求;加大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战略新型产业的投资力度,这能创造有效需求;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性作用,有利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政府不仅应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应提高和创造有效需求,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平衡;有效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开启了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投资增长速度下降、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下滑的背景下提出的发展战略,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虽然供给与需求是同一经济主体的不同经济活动,但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存在的条件。因而,既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不能弱化需求侧改革[1]。相反,在一些地区和行业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应进一步加强需求管理。2015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由此可见,国家最高领导人准确地把握了目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并没有忽视需求侧的问题[2]。
1 需求创造供给
促进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元动力”是人的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需求刺激生产活动,生产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出,从而产生供给,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原生的驱动作用。人类不断地产生需求,需求无止境,并存在多层次的需求。无限的需求刺激生产和创新活动,生产和创新活动把需求传递全供给端,最终通过销售活动实现价值链的增值。由于人类的需求具有多层次和多维度特征,这促使生产者不断更新技术和研发新产品,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很多人认为苹果公司通过苹果手机创造需求,其实只不过是通过产品创新和价值创造活动,更好地满足人类便捷交流和沟通的心理需求而已,这打开了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一扇门,而不是产品创造了需求。
19世纪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定律,他认为某厂生产的一种产品高,对其他厂商生产的产品而言,会提供一个等于该产品全部价值的市场。李嘉图认为:“任何生产者的生产都是为了销售,销售则是为了购买直接有用或有益于未来生产其他商品。一个生产者不能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就必然成为其他生产者生产的商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全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市场才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问题[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证明萨伊定律存在严重的缺陷,凯恩斯主义者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需求是指有效需求,而由消费、投资和出口构成的有效需求总是不足,从而形成生产过剩,政府应当通过宏观调控刺激总需求,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需求刺激
虽然目前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是通过刺激需求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2.1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有效的消费需求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4]。一般认为,需求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密切,需求结构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学者认为,当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投资率维持在20%左右。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投资率却高达45%以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投资率相对应的消费率则不断下降,近几年基本维持在5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因此,我国应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不仅要适度地提高需求,而且要推动需求结构改革,进一步增加消费需求,转变经济发展的驱动方式,形成以消费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5]。
第一,提高有效需求。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总需求和总供给均衡中的需求是指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指消费者具有消费愿意和支付能力的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消费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只有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持续地推动经济发展。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但是由于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影响了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拉大了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基尼系数居高不下,抑制了经济增长。一方面,高收入者消费结构不合理,抑制经济增长。虽然高收入者的消费需求非常旺盛,但是消费不合理,过度追求高消费,甚至追逐国外奢侈品,我国消费者采购的奢侈品金额接近国际奢侈品市场销售金额的一半;另一方面,我国贫困人口规模还很大,在2014年我国贫困人口达到了7 017万人,贫困人口的消费能力非常有限。表1反映我国城乡的差距。从表1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增长很快,但是城乡消费构成却没有根本的改变,并且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居民消费的占比从1978年的62.1%下降2014年的22.5%。毫无疑问,收入差距扩大,抑制了国内的消费需求。因而,我国应逐步改革分配制度,制定公平合理的分配收入制度,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由于低收入居民和贫困居民主要居住在农村,因此,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拓展农村市场,这对提高总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1 城乡收入、消费差距(1978—2014年)
第二,降低储蓄率,增加消费。发展经济学认为,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腾飞,必须积累足够的资本,而储蓄是资本积累的主要渠道。储蓄率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但凡事过犹不及,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观点,过度储蓄将造成动态无效率[6]。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储蓄率不断提高,2015年我国的储蓄率接近50%,远远超过全球平均储蓄率20%的水平。虽然我国的高储蓄率保证了资本积累,维持了经济高速增长。但是我国的储蓄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过高的储蓄率又抑制了消费需求,导致经济结构失衡。一般认为,除了文化因素外,另外还有两个因素导致我国储蓄率过高[7]。一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住房、医疗、教育的成本高,居民为了支付预期的消费成本,必然减少即期消费。二是我国居民缺乏投资渠道,储蓄成了居民投资的主要渠道。我国不仅储蓄率高,而且储蓄结构也不合理,企业储蓄占比较高,居民储蓄占比较低,而西方发达国家恰恰相反。吴敬琏曾经指出:中国的储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和企业,而不是居民[8]。我国居民储蓄只占全部储蓄的20%,我国政府和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积累资本过多。为了解决居民储蓄率偏高的问题,首先,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医疗卫生和教育投入,降低居民的预期消费心理压力,增强即期消费信心。其次,政府应改革分配制度,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分配制度和国有企业的分红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消费支出能力。
第三,改善居民消费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图1反映了我国消费的结构变化情况。从图1表明,我国城乡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了40%以下,按照联合国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跨入相对富裕国家行列。虽然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但是仍然接近40%,与西方发达国家的20%相比差距较大。图2反映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从图2表明,我国居民消费支出集中在食品、居住、交通、通信等五个方面。欧美国家居民消费支出集中在服务、非耐用品、医疗护理等方面,如2011年美国居民的服务消费支占比高达51.3%。消费结构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也可以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消费需求,改善居民消费结构。
图1 我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图2 2014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
2.2扩大投资需求
长期以来,投资和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动力源。政府和企业是我国的两个主要投资主体。企业主要投资于产业,政府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虽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去产能、去库存。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行业的供求关系并不一致,落后地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不足,反而应加强投资力度,扩大生产规模。
第一,加强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表2反映东部发达地区的广东与西部落后地区的贵州两省的运输线路。从表中的数据表明,两者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表3反映重庆三峡库区与渝西经济走廊①两地的基础设施规模和投资情况。从表中的数据表明,虽然两地同属于重庆市,但是两地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差较大。三峡库区与秦巴山区、武陵山的贫困连片区相交叠,基础设施薄弱,与渝西经济走廊有着较大的差距,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下行时,加强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既可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可以刺激需求、增加就业和稳定增长。
表2 2014年广东、贵州省运输线路长度 单位:公里
表3 2014年重庆市三峡库区、渝西经济走廊基础设施比较
第三,加大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虽然目前我国不少产业过剩,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不足。加大战略新型产业的投资力度,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3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市场是促进供需平衡的内在力量。政府适度干预市场,有助于市场有序发展;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反而要妨碍市场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刺激,都应该尊重市场的主体作用,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政府管理成本,建立包容性、开放性、高效率的社会经济体制。
注释:
① 渝西经济走廊位于成渝、渝黔、遂渝及渝合等交通干线沿线地区内,环绕都市发达经济圈的西部,包括万盛区、双桥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等12个区县(市),是重庆市郊区县。
[1]杨伟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否定扩大内需[J].中国经贸导刊,2016(1):37-39.
[2]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12-17.
[3]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贾康,苏京春.“三驾马车”认知框架需对接供给侧的结构性动力机制构建: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深化探讨[J].全球化,2015(3):63-69.
[5]史晋川,黄良浩.总需求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33-49.
[6]范祚军,常雅丽,黄立群.国际视野下最优储蓄率及其影响因素测度:基于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J].经济研究,2014(9):20-33.
[7]王弟海,龚六堂.增长经济中的消费和储蓄:兼论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J].金融研究,2007(12):1-16.
[8]吴敬琏.中国储蓄率50%世界第一,居民储蓄率仅20%?[EB/OL].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40428/ 140430104.shtml,2014-04-28.
责任编辑仇大勇
F812
A
1674-5787(2016)03-0019-04
10.13887/j.cnki.jccee.2016(3).5
2016-04-13
苏科(1983—),男,四川广安人,重庆工商大学在读博士,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