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绑用人主体 释放人才活力
2016-09-12王济民
王济民
目前,在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方面,仍存在政府转型相对滞后、人才开发方向不明,人才观念逐利短视、人才开发动力不够,体制机制壁垒束缚、人才开发活力不足,用人主体实力有限、人才开发能力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通过不断深化和推进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更新理念、正确定位,管住“有形的手”。正确认识政府在人才开发中的引导地位,强化政府的人才公共服务职能,变“管理人才”为“服务人才”,不断弱化和退出对人才开发的微观管理,让用人主体和市场更好发挥作用。一是处理好“政府引导”和“用人主体”的关系。将具体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放权由市场和用人主体承担,政府集中精力解决用人主体“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二是处理好“政府服务”和“主体用才”的关系。政府作为人才开发的推动者、促进者和服务者,工作不能越位,要从人才服务供给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三是处理好“政府激励”与“多元投入”的关系。注重发挥政府投入的杆杠作用,鼓励和引导多方投资。
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发挥“一把手”作用。“一把手”对人才重视程度,人才观念强不强、是否科学、是否舍得投入,直接决定人才开发的成效。一是引导“一把手”树立人才意识。加大企业家培训投入,大力宣传科学的人才理念,牢固树立人才意识。二是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消除家族管理对人才开发的消极影响。三是建立“第一责任”的风险防范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民主商议和决策把关作用,发挥人才中介和专业服务机构作用,提升“一把手”在人才开发决策中的科学化水平。
打破常规、创新机制,破除体制的“藩篱”。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释放和激发人才资源活力。一是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推行个人推荐、单位推荐、群众推荐、社会推荐等多种推荐形式并举,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建立开放型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建立渠道畅通、来去自由的“柔性”人才流动机制,打破编织关系、人事关系、户口关系等方面的限制。三是建立导向型人才奖励激励机制。引导用人单位改革分配报酬机制,实行技术、知识、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和薪酬制度。
依靠市场、培育市场,善用“无形的手”。将人才管理机制融入市场行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一是大力引进人才中介。鼓励国际猎头公司、国际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设立合资或分支机构。二是发挥专业协会作用。积极培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推进人才服务业主体多元化发展。三是健全人才资源市场。发展人才猎头、人才培训、人才规划、人才评估等人才服务产业,发挥市场在建立健全人才供需调整、培养开发、评价发现、流动配置、竞争激励等机制中的基础性作用。
因势利导、全力帮扶,当好“服务员”。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自身优势,弥补用人主体人才开发能力不足,当好人才开发的“服务员”。一是打造地区人才聚集优势。努力构建区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推动形成人才的聚集效应。二是全力提升人才开发能力。实行引导性激励奖励政策,采用财政补助方式弥补人才在工资薪酬、福利待遇上的不足。三是提供优质人才公共服务。建立“人才诉求”服务平台,在户籍办理、医疗保险、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
(作者系咸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