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导学单,凸显实效性

2016-09-10傅丽贞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6年1期

傅丽贞

【设计意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讲人类从生物身上得到启发,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以生物为师,进行发明创造。根据文本的特点,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体会科学小品文语言的准确性;二是了解构段的特点: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借助导学单,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写法,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强烈愿望。

【教学目标】

1.借助导学单,了解人类从哪些“老师”身上得到启示,有了哪些发明(创造)。

2.通过合作学习,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了解文章的构段特点。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语言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产生疑问,了解引号作用

1.板书课题,理解“老师”的含义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介绍事物之间联系的科学小品文,它的题目是《人类的“老师”》。

师:看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问题:为什么加上引号?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 (板书:生物)

2.介绍文中两个加了双引号的词

出示:“流线体”“薄壳结构”。

(介绍这两个词是科学术语,重点读准“薄”“壳”的读音)

二、自主走进文本,理清文章内容

1.自由读课文,完成导学单

师:人类从哪些“老师”身上得到启示,有了哪些发明(创造)?

(1)学生自由读课文,完成导学单。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学生自主修改自己的导学单。

2.小组合作,明确句式

出示句子:科学家们研究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出示句式:科学家们研究了 ,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发现了) 。

(1)依据导学单内容,运用句式,自由练说。

(2)把自己选的内容说给组员听。

(3)组员认真倾听,关注语言是否准确,提出意见。

(4)推荐一位代表发言。

师小结:是啊,科学家研究了自然界的生物,有了许多发明和创造。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赞叹——自然界的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有一门科学研究的就是人们如何模仿生物进行发明、创造,这门科学就是——仿生学。(板书)

三、品味关键词句,感受语言魅力

师:用语准确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深入字里行间去体会科学小品文语言的魅力。

1.大屏幕出示要求

默读课文第2、3、4自然段,找找哪些字词让你体会到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圈画关键词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2.学生汇报阅读体会

教学预设:

A.学习“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

(1)生读,自己说理解。

(2)出示:

请学生对比朗读,说体会。

B.学习“流线体”。

(1)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理解。

(2)出示“鲸”的图片,画图理解“流线体”。

C.学习“薄壳结构”。

(1)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图片出示:悉尼歌剧院、水立方。

D.抓住关联词体会。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一填关联词。

(2)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关联词运用的准确性。

四、深入特色段落,了解写作思路

1.理清写作思路

师: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你发现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完成导学单。

(1)学生默读,完成导学单。

(2)小组讨论、交流导学单,全班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及时提升、板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拓展阅读,总结写法

师:默读下面这段话,想一想: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介绍的?

(1)生自由默读资料,思考这段话的写作思路。

(2)汇报: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介绍的?

师总结:科学研究就是这样不断产生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在疑问与解疑中有所收获。

五、课后拓展练习,激发探索兴趣

师: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将会在生物的启示下有越来越多的发明创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希望这节课能成为同学们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开始。

六、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仿生学》。

(2)选择一个人类的“老师”,模仿课文第3自然段写一写。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介绍仿生学内容的科学小品文,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清晰,内容通俗易懂,易于学生自读自悟。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主要从“自主走进文本,理清文章内容;品味关键词句,感受语言魅力;深入特色段落,了解写作思路”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自主走进文本,理清文章内容”环节,笔者引导学生填写导学单,了解文中介绍了哪些人类的“老师”,在“老师”的启发下,又有了哪些发明和创造,从而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模仿“科学家们研究了_________,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初步了解“仿生学”。

科普类文章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一点,笔者在“品味关键词句,感受语言魅力”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流线体”“薄壳结构”两个科学术语,通过出示图片和借助简笔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另外,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文中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文章的第3、4自然段构段清晰,都是按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的,学生容易模仿。因此,借助导学单,引导学生理清这两段的构段方式之后,笔者又补充了课外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写作思路,为课后作业中的仿写作了铺垫。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