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破解一首古诗的罗生门

2016-09-10魏忠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张继寒山寺夜泊

魏忠

唐天宝年间,诗人张继路过苏州,写下了千古名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种解释说:张继京城赶考失败,路过苏州,写下了这首名篇。诗中的“乌啼、愁眠”似乎能为佐证。然而,这种解释有几个致命的错误。一是张继是襄阳人,唐科举的两京无论是洛阳还是长安,从家里到考场都不能路过苏州;二是张继本人并不是科举考试失意者,而是进士。只是在考中进士后铨选失败,回家赋闲,十年后才得到机会到江西当“财政厅长”。这种际遇对候选官员已是极大荣幸,何来姑苏之愁?

然而,旅居美国多年的计冠光先生查东亚图书馆,告诉我:在唐宋古籍中,乌啼是寒山寺旁边的一座乌啼山,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愁眠山,江枫更不是江上的枫树,是当时寒山寺运河支流旁边的两座桥:江桥和枫桥。如此看来,张继在寒山寺不是发愁,而是流连忘返。这是一首写景美极的唐诗。第一句写时间和空间,第二句写灯光风景,第三句写地点和禅意,最后一句“DUANG”的一声,诗人不得已要走了,美景再好,船期有限。如果这样理解,这首诗甚至是超越王维的好诗,入选唐诗三百首当之无愧。我更愿意相信这种新的解释,因为诗歌的意境更高,也更符合张继的生平。

好了,切入本文的主题,“数据的数据,是比数据本身更重要的数据”,这句话有点拗口。数据的数据,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元数据”,也就是数据背后的数据。在上面的案例中,张继写诗的背景、山川地理、情绪、环境、渔火、枫桥、霜,一同构成元数据,而张继这首诗,就是诗歌本身的数据。

在小数据时代,背诵张继的诗歌,按照书上的标准答案解释它,甚至写字写得漂亮,就可以赢得分数。然而我们却忽略了大量更加有用的元数据。学生如果没有沉浸在张继的元数据环境中去学写诗,一定会东施效颦的。

大数据不能直接产生结论,用相关性代替因果性、全量数据代替抽样数据、用数据采集代替推演,有更加个性化的好处,但也会陷入无所作为的窘境。尤其是在云、物联网时代,大量的元数据收集变得异常容易的情况下,大数据发展成数据科学,就成为必然。

网络上关于张继的诗歌还有争论,有人认为乌啼山、愁眠山是张继的这首诗出名以后才这样叫的。但如果有足够的大数据,比如唐代苏州全部文献、宋代文献和愁眠山改名叫今天的孤山的过程,按照可视化、逻辑推演、时间推演,完全可以破解《枫桥夜泊》这首诗的罗生门。

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每位学生留下的元数据,比学生的分数更值得注意。而针对每位学生和一群学生的物联网、云的大数据的数据科学,将变教育情怀为教育科学。

猜你喜欢

张继寒山寺夜泊
寒山寺:一个诗里的地方
枫桥夜泊
少壮当自强的张继
枫桥夜泊
丁酉春日重过寒山寺三首
夜泊(外五首)
游苏州寒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