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与《追风筝的人》读书交流会的对比思考
2016-09-10黄慧红
黄慧红
内容摘要:中小学语文教学阶段,读书交流会成为学生阅读的重要活动。班级读书会的开展,对于指导和检验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读书会交流的具体操作策略存在不少问题,这就直接影响了读书交流会的效果。通过不同读书会的对比思考,总结读书会在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对于深化读书会的开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童年》 《追风筝的人》 读书交流会
2013年5月,我在所执教的初一班级,举行了一场《童年》读书交流会。从读书会现场的效果来看,暴露的问题颇多,可以说那是一次“失败的阅读和交流”。在半年后,我在同一班级我举行了《追风筝的人》读书交流会,却取得不错的效果。会后学生说,“这场读书会更有意思、更有收获,我们参与其中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变化。”这两场效果截然不同的读书交流会引发了我的思考,要举办一次成功的读书交流活动,需要在阅读、准备、整合、现场等各个环节合理安排,细致落实。以下我将从四个方面谈谈我从两次读书会的对比中总结的经验。
一.阅读阶段:布置任务,跟踪落实
这两次读书会的前期阅读阶段,都是采用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但在具体要求上有较大不同。两本书都是长篇小说,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来阅读,这就要求在阅读前必须有明确的要求。《童年》的阅读任务相对轻松,除了每周检查精彩语段的摘抄和批注之外,没有布置任何具体的任务和进一步的跟踪。而《追风筝的人》我在学生暑期阅读不理想的情况下,总结了《童年》阅读时存在的问题,开学后继续给学生时间加强阅读。并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阅读要求和跟进措施。规定在第4周时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任务,每周一检查摘抄情况:
1.第一周:每位同学在阅读过程中留心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中最打动自己的一段情节。并且边阅读边出题,每人至少拟出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各一题,并给出具体的答案出处。
2.第二周:布置具体的摘抄任务,要求学生摘抄和批注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段;
3.第三周:根据小说中的6个人物(阿米尔、哈桑、索拉博、拉辛汗、阿米尔的爸爸、阿里)进行分组,各小组集中研究一个人物,摘抄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并尾批人物的性格分析;
4.读完整本书后,每人完成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对“风筝”的理解。
这样安排的原因在于《追风筝的人》是一部长篇小说,抓住小说的人物和情节是阅读的关键。四周的阅读任务从情节入手,再了解情节的前提下关注人物,最后探讨小说的主题,采用由浅入深的思路,让学生一步步走进小说。
二.读书会前期准备:科学分组,分派任务
《童年》读书会的前期准备时间较短,学生自由分组之后各自进行资料汇总和整合,最后完成PPT的制作。在准备过程中,我基本没有对读书会的汇报内容和形式作指导。因此导致分组不均衡、准备不充分、内容单调等多种问题。总结以上教训,《追风筝的人》采取阅读和读书会前期准备同时进行。首先,我按照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分组,尽量协调各小组的实力,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能通过“优带弱”的形式得到参与和锻炼。其次,各小组每周完成相应内容的整理和PPT制作,分成人物篇、情节篇、主题篇,这也与阅读阶段的每周要求相对应,让各小组的展示内容不断深入和完善。最后,发挥各小组的自主性,加入各自的创意和特色。这样一来,读书会的准备工作进行的充分有序,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
准备过程主要分成以下几个环节:
1.第一周:各小组从小组成员所出的情节题中选出优秀的题目,编入课件。并加入一些创意环节,自由发挥各小组的特色特长——情节篇。(例如知识抢答、配音表演、小剧场表演等)
2.第二、三周:按照人物所分的小组即为书会展示小组,制作PPT的第一部分——人物篇。(人物篇:精彩摘抄+批注;人物性格分析汇总)
3.第四周:各小组共同制作PPT的第二部分——主题篇。(包括对风筝含义的理解以及优秀读后感分享)
三.读书会整合:资料汇总,分工展示
两次读书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此,《童年》读书会举办之前没有进行任何整合和安排,由各小组按抽签顺序上台展示,内容有很多是重复的,台上学生展示时,台下的学生表现不积极,甚至有部分同学开始走神、讲小话。而《追风筝的人》读书会在举办之前,我将各小组的PPT收集并且进一步汇总,进行整合和编排:
1.各小组上交完整的PPT,老师将各小组的PPT进行整合,删掉重复的部分(例如内容简介、作者介绍等),将整体内容划分为导入、情节、人物、主题四个环节,每个小组分工合作,上台展示;
2.确定内容后,指导各小组组长调整PPT中的格式、字体、背景等问题,布置读书会现场展示环节的分工任务和注意事项,如PPT的翻页要跟上发言人的步伐,熟悉各部分的展示顺序,各小组要互相配合等。
3.活动环节(配音、表演等)的准备工作要进一步跟进,督促学生充分准备,提前彩排,通过老师验收。
4.确定读书会主持人和各小组发言人,进行展示内容的最后敲定,各发言人要熟悉发言内容。
四.读书会现场:适时穿插,引导思维
《童年》读书交流会现场,由各组依次上台展示,老师不参与、不点评,只在最后做点评和小结,评出2个优秀小组。因此在读书会结束之后,表现较好的小组无法得到最大的鼓励,较弱的小组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指导和帮助。在《追风筝的人》读书会现场交流的流程也较为清晰,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5分钟:播放《追风筝的人》电影精彩片段(“风筝大赛夺冠”),将学生们拉回到小说情景之中;
2.主持人导入,介绍小说的基本情况、书评和作者。
3.重温情节:①大家自由说说最打动自己的一段情节。②配音表演。③经典情节表演。④知识抢答。(在前三个环节中,老师适时穿插,解释重点情节在小说中的意义,分析人物的特征。)
4.走近人物:分享优秀的人物评价。①阿米尔。②哈桑。③阿米尔的爸爸。④同学自由交流对其他人物的认识。
5.分析主题:解读风筝的含义。(这一环节主要由老师带领学生理情节——探含义——谈主题);
附课堂实录片段:
师:刚才李唐小组和我们分享他们对于“风筝”的理解,现在我们一起再来分析小说中的“风筝”象征着什么?请同学翻到小说第359页,齐读小说的结尾部分。
生:齐读结尾段落。
师:同学们,这段结尾中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我追”。
师:对的,究竟“我追”的是什么呢?同学们来说说看,小说中的阿米尔追求的是什么?
生1:我认为阿米尔追求的是诚实和善良,因为他曾经见哈桑被欺负而不救,还曾经说谎冤枉哈桑。阿米尔在开始是不诚实,甚至不善良的。
师:这个角度很不错,阿米尔一直在尝试弥补过错,也是在追求这些美好的品质,如正直、真诚、善良、勇敢等。(板书“正直与善良”)还有吗?(生沉默,思路没有打开)大家小时候在放风筝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生:很开心,无忧无虑。
师:对的,所以放风筝这个活动本身就是一段美好的童年回忆,那么阿米尔“追求”的是什么?
生2:童年的快乐,童年美好的回忆。
师:很好,所以“我追”的第二层含义就是童真、快乐。(板书“童真与快乐”)大家的思路打开了,再来说说阿米尔还“追求”什么?
生3:我认为阿米尔在小说中一直努力想要得到父亲的爱和关注。
师:一直想要得到父亲的爱,也就是在追求亲情。那除了父亲,阿米尔还非常在意谁呢?
生:哈桑。
师:所以这是在追求什么呢?
生:友情。
生4:到小说的最后,才知道这也是一种亲情。
师:这位同学思考很全面,不错。所以总结来说,“我追”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在追求亲情和友情。(板书“亲情与友情”)大家继续来分享。
生5:我觉得小说有一个很重要的情节就是阿米尔回来救索拉博,他其实是想要赎罪。所以我认为“我追”的含义中也有赎罪。
师:思考得很深入,没错,“忏悔和赎罪”的确是小说中的重要主题。其实忏悔和赎罪的除了阿米尔,还有谁呢?
生:阿米尔的父亲。
师:对,阿米尔的父亲也曾做出对不起阿里的事,他的深切自责带来了善行。例如他施舍穷人,建恤孤院,把钱给有需要的朋友。罪行导致善行,这也是真正的获救。我们知道小说中的国家阿富汗主要信奉的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信安拉和后世,他们相信行善的人入天堂,行恶的人入地狱。因此他们的基本功课就是每日五次礼拜,自我反省,避免犯罪。我们从这个角度来深入思考,小说中的救赎和自省也是符合伊斯兰教义的。(板书“忏悔与赎罪”)
师:我们总结一下发现,“风筝”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
6.交流收获:大家自由发言谈谈自己读完这本书后的收获;
7.老师点评和小结。
《追风筝的人》读书交流会中很大的特色在于不仅仅是学生间的交流,还有老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探讨。我在读书会的各个环节适时引导。解释重点情节在小说中的意义,例如:(1)配音表演“追风筝的行家”后,抓住小说中的关键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分析哈桑对阿米尔的用心之深,这也一次次打动了我们。(2)表演“阿米尔救回索拉博”片段后,抓住台词“什么事这样好笑”引出阿米尔期待弥补的心理。此外,分析分享对人物的看法,带领学生解读风筝的含义等。适时的穿插和点评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解读作品中的重点难点,拓宽他们的理解范围,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深度,把学生的思想再向前推进一步。
正是因为两次读书交流活动在以上四个环节操作上的巨大差异,读书会最后的效果也就有很大不同。《童年》读书会小组上台展示的表现差距较大,部分小组准备的内容有重复和雷同,缺乏对作品的深入解读和小组特色。同学们间的交流互动太少,参与性不高。学生们读书不细致、不认真的现象在读书会中充分暴露。《追风筝的人》读书活动则从自主阅读到读书会准备,再到读书会的现场,大部分同学都能充分参与,积极互动。其次,通过交流会中的知识抢答环节,检验出学生的阅读较扎实、较细致。此外,老师的适时总结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主题,并且引导学生能够更深入的思考。
前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长赵镜中先生认为,班级读书会的目的有三:其一,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去阅读;其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其三, 提供学生合作的机会,而非听讲,让学生享受阅读。我想一次成功的读书交流活动能真正实现这三个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新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