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融趣疑随生
2016-09-10张咏梅
张咏梅
有人曾这样感叹:“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仍然过得不如意”.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有A、B、C三个维度的“知道”.嘴里说出的“知道”叫做A,脑子里想的“知道”叫做B,心里“知道”叫做C.有如此感叹之人,正是由于AB级的浅层“知道”,而他的内在C没有认可道理,才会“仍然过得不如意”.与此类似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现状,不尽如意.很多教师懂得千千万,却落实一点点.
1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思维活动的直接动力.教学情境的“情”是指具有一定情感的教学氛围,“境”是指学生学习所处的物理环境,比如课堂的硬件与软件设施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特别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实验表明:在认知结构中存在着动力驱动、反映和操作三个复杂系统.没有驱动系统的积极工作,任何知识和能力的形成都是不可能的.驱动系统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学生一旦发生了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正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当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而适时创设的教学情境则是显示已有知识结构、激发对知识的好奇心、建构新知识体系的关键.
由以上所述,我们可以构建这样一个“反应链”:情境——(激发)好奇——(产生)兴趣——(发现)疑问——(生成)学习主动、积极性.
2基于情境创设的课例分析
现通过《串联和并联》具体课例的分析,对导课环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认识.
在2014年国家级名师赛课中,有四位来自不同省市的教师授课《串联和并联》.
课例一画皮
情境描述讲台上,安放支架图片画面,画面之上,悬挂小彩灯.
教师描述画面的精美,让学生猜想这是哪儿.学生回答“是老师的家乡”.教师邀请同学们到家乡去做客.
教师打开灯串,然后陈述“在精美的画面中,小彩灯缤纷闪烁,同学们想知道它们之间是怎么连接的吗?如果学习了今天的课程,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评析老师试图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但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对于图片画面,学生知道老师的意图,直指画面是老師的家乡乌鲁木齐.对于老师的邀请,学生了解老师的ABC,知道“欢迎做客”这是A——说出的客气话,知道这是基于B——老师想拉近关系,也就是你的心思世人昭然若揭,所以勾不起对方的兴趣.那么学生也是用A来回应你.这就是情感的“同情”.
“你知道它们是怎样连接的吗?”老师用一串小彩灯提出问题,不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出的问题不是学生心中所生,不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不是基于真正的心理需求,只是基于教师赋予的任务所驱动,效果可想而知.
课例二美之享受
情境描述播放“重庆市夜景”视频 (听者都感觉,好漂亮),在美的享受中,教师提出问题:“这是重庆市的夜景,这么美的夜景中,那么这些彩灯,它们是怎样连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
评析该片段可以说是境促情生,情境交融,干脆利落,导入要研究的问题.
比较比较上述两个情境创设的异同点.相同点,都有地域的景色,都有彩灯,都是老师提出问题直接切入将要学习的主题.不同点是,彩灯是否嵌入了景色,使得景色的呈现是否必要,是否突出所研究问题的实用性.任课教师的课,在形式上使学生认识装点美景的灯具蕴含着物理的道理,旨在引导学生享受生活的同时去关注、思考、研究其中蕴含了什么科学知识.
相比之下,课例一的导课设计少了一些深度和导的意义.
课例三我做了,你也来试一试.
情境描述分两个片段
片段一:视频观察,时长54秒.十字路口,在交通信号灯的指挥下,人们行、停的情境播放.在视频上面标注“是谁在指挥着交通?”
片段二:教师拿出自制的信号灯,进行展示并简单操作.然后教师说,同学们想不想也做一个?今天我们就学习与它的连接有关的串联和并联电路知识.
评析该片段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情境选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熟悉但又没有集中思考过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这类素材,使学生感觉亲切而不枯燥无味.同时,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现[HJ1.83mm]象与事物有积极的意义;二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是谁在指挥着交通?”用问题引导观察,使学生的观察点明确;三是教师的行动引领.在片段二中,为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教师用小制作激发学生的兴趣,用询问的方式探求学生的学习欲望.语言简练,导入新课.
总体印象,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到展示教师自制器具,由远及近创设情境,勾起学生对学习的亲切感,诱导并鼓励学生去进行小制作,从而为解决问题而展开学习.
但是,该片段缺少教师情感的注入,师生之间有距离感,使得课堂少了一点灵动.
课例4 从“不会眨眼”的奥特曼到“活力眼”奥特曼
情境描述及评析该课引入新知分两个步骤:
第一步只会睁眼不会眨眼的奥特曼
谈话开篇,老师拿出从上海带来的玩具放在桌上,问:“你还记得它吗?”
(评析:教师用这样的语言勾起学生儿时的记忆,儿时的快乐也即相伴而生.以情激情,以儿时快乐之情激起现时的学习热情.)
学生一看就笑了,“记得,奥特曼”.
(评析:教师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也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教师的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带来的玩具,都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这便是情感注入.这是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建立师生亲近感的好办法.老师一点也不做作,善于和学生交往.)
上述教学,效果如何呢?
从学生渴望的眼神,微笑的表情,我们完全可以判断,学生是吃这一套的,该片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本课有关的问题“你知道奥特曼的眼睛有什么特点吗?”引导学生观察.同时通过影片的旁白“请注意观察奥特曼的眼睛”进行贴心的提醒,强调观察点,保证有效观察.
影片很短,仅20秒,但足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看出眼睛的特点.教师提出,奥特曼的眼睛有什么特点?
学生说:“亮”.
教师问,还有其他特点吗? 学生说:“大”.
教师又问,还有其他特点吗?学生说不出.
教师提醒:“努力想!使劲想!”学生说不出,教师很自然、淡定地说,“老师,影片中的奥特曼,只睁双眼, 从不眨眼.”
(评析:老师的语气、语调和语言告诉我们,这不是学生说不出而老师很尴尬地没办法才说自己的发现.如此的表达带给听者这样的启示:“老师可以发现,我为什么没有发现?我一定要努力去发现.”笔者想,这就是老师的教育智慧之光.
老师在叙述奥特曼的特点时,伴着他的肢体动作,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幽默、诙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笔者想这才是学习所应有的环境.)
教师接着说,缺了一点活力,少了一点神气.
(评析:启发学生思考,怎样让其补上这点活力,增加一点神气呢?)
教学伴随着学生的笑声、好奇,一路向前.
第二步奥特曼有了“活力眼”
“让奥特曼的眼睛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怎样的启发,很多学生不自觉地做出眼睛活起来的尝试.学生在体验眼睛活起来是什么样的.老师明确告之,“其实活力眼是用两只小灯泡制作的”,与本节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至此用时2分25秒.教师用这样的语言来鼓励学生“我知道你们也会做的,今天,我们就做一个奥特曼的设计师,让奥特曼的眼睛活起来”.明确今天的学习任务.至此,用时2分47秒.精彩导入新课.
评析该段教学突出的优势是教师的语言和呈现的素材,突出的特点是充满了师生的情感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儿时遇上只会睁眼不会眨眼的奥特曼到现时看到活力眼的“奥特曼”,使学生的求知欲从潜伏状态跃迁到激发状态,激发学生的创作好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教学是以智启智,以情激情,以儿时快乐之情激发学生现时的愉悦之情,以教师之热情全力激发学生的探求之情.
这样的导入,使得本课是基于兴趣和解决问题而展开学习,大有“为玩而学”的味道.
3基于课例分析的情境创设有效性评价
以上四个课例,教师均秉承“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试图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但是由于对情境创设的认识深度有差异,而生成不同层次的效果.
课例一,从实物出发,引入家乡美景图片和一串小彩灯,创设情境,情、境、知剥离,提出任务要求,学生机械活动.
课例二,从生活环境蕴含物理知识出发,引入夜景,情、境、知相融,趣、疑伴生,提出任务要求,促使学生积极活动.
课例三,从实用性出发,引入交通信号灯,创设情境,境、知相容,奇、疑伴生,提出制作任务,促使学生积极活动.
课例四,从学生“好玩儿”出发,引入学生成长经历中的生活玩具,创设情境,情、境、知相容,奇、趣、疑伴生,引导学生去实现玩具的改造,寓教于乐,学生主动、积极活动.
由此,笔者归纳六字要诀“情、融、联,奇、趣、疑”,作为情境创设有效性的评价指标.
情,是课堂的文化内涵,包含师对生的情,师、生对课的情;融,指境促情生,情中融境,情境交融; 联,情境與课程联系,也即情境承接已知,通向未知,成为已知与未知的联系纽带.
奇,产生好奇; 趣,激发兴趣; 疑,发现并提出质疑.三者既有层次性、连续性又有共生性.
在情境创设中,“情、融、联”是因;“奇、趣、疑”是果,由“此因果”,达到“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以使“教师[JP3]——学生——课程”这一课堂生态系统,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
新的教学价值观认为,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生命力量的呈现与发展的过程,是主体对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因此,教学情境创设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创造活动中而忘掉了各自的角色,教学中所呈现的材料不是简单地用来认识和使用的“物”,而是有着内涵意义的“生命体”,因而教学充满着人文精神与生命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