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微探
2016-09-10李建军
李建军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我们教师教的对象,那么我们该如何教呢?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教知识,而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去学知识,即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引导呢?“问题——情境”模式是很好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在问题解决和探索中创新求特,最终实现自我认知、能力的成长.本文结合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就该话题进行探究,望能有助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
1“问题—情境”模式的物理教学价值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问题—情境”模式,主要是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的.
1.1“问题—情境”模式符合物理学科特点
从物理学学科特点来看,物理知识均是科学家对自然界观察思考的结果,源于自然,同时人们观察和研究得到的物理知识、规律又都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之中,旨在改造自然.而在发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均涉及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个重要环节,发现和解释问题是物理知识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以“问题——情境”模式组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符合物理学科特点.
1.2“问题——情境”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不得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相对还较为薄弱,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如果直接和学生讲解枯燥、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学知识、规律难以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通過“问题——情境”的创设,将物理知识还原于社会文化、生活环境之中,让学生能够身处色彩斑斓、有血有肉的具象化的情境之中,在可视化的情境中思考与知识相关的问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能够加强知识与形象化的情境联系,或是经历了解决问题而得到的认知,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其知识的应用能力.
2案例分析——《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苏教版9年级下)
2.1教材分析
本节课与生活联系密切,其重点内容在于观察家庭电路(或教室实际电路)的教学过程中,归纳概括出家庭电路的主要特征.通过探究和问题解决环节,理解“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越大”这一结论.同时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认识到科学是有用的.
2.2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的“问题——情境”可以将问题和探究情境前移,让学生在课前对知识学习有所准备.例如,《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这节内容,笔者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如下几个观察任务.
任务1:观察自己家里的各盏灯是怎样连接的?
任务2:我们家里的电路由哪些部分组成?观察家里功率大的用电器打开时,电表的运行情况?
任务3:调查一下,电表旁边的“保险丝”(熔丝)是起什么作用的?什么情况下会熔断?
设计意图:上述几项任务以问题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这些都是生活问题、生活现象,学生都是可以观察的,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
(2)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探究
首先,基于学生的观察,就家庭电路的构成进行讨论,具体实施可以通过如下几个问题来组织.
问题1:家庭电路由哪些部分组成?
要求学生按照接线的顺序进行组织回答.
问题2:开关与电灯是怎样连接的?
问题3:插座是怎样接到家庭电路上的?插座和灯是怎样连接的?(答略)
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学生都希望知道对不对,这时,在学生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笔者给学生展示电路示教板,创设情境将学生课前观察的生活实验化.
情境1:进行通电、断电展示,学生观察灯和开关、灯与灯之间的连接方式.
情境2:收录机的插头插到插座上,接着打开收录机播放音乐,学生观察插座和灯的连接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环节,学生对家庭电路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下面的进一步认识打下了基础.
其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基本物理概念.
概念1:“火线和零线”的概念建立,通过如下三个问题展开.
问题1:家庭电路的电源是什么?
问题2: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是多少?
问题3:家庭电路的两根电线各叫什么?
概念2:“电能表”的概念建立,通过如下四个问题开展.
问题1:电能表接在电路的什么地方?
问题2:电能表它有什么作用?电能表如何读数?
问题3:电能表上标着一个电压值和一个电流值是什么意思?
问题4:电能表允许安装的家用电器的最大功率是多少?
在上述几个问题讨论的基础上,还可以展示一个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在例题解决的过程中完成对概念认识的深化.
概念3:“保险丝”的概念建立,通过如下三个问题展开.
问题1:保险丝的作用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为了深化学生对安[LL]全用电的认识,可以在此处插入一个实验情境.
情境1:用示教板演示电路的通断过程.闭合开关,学生观察到灯亮,接着将已短路的插头插入插座中,学生观察到现象:保险盒火花一闪,灯熄灭.接着打开保险盒的盒盖,实物投影给学生看:“保险丝已熔断”,保险丝的作用更为形象化了.同时促进问题的进一步生成.
生成性问题1:保险丝为什么能使在电路中的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呢?
生成性问题2:选什么材料做保险丝呢?
生成性问题3:怎样选择保险丝?
接着,“用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越大”这个重要的规律,也是通过“问题——情境”有序铺展.
实验情境1:如图1所示,将灯泡一个一个地接入电路,观察电流表的读数,一直增加到保险丝熔断.
[TP1CW33.TIF,BP#]
从现象到问题1:可以看到电流表的示数在增大,为什么?(说明电流大小与用电功率的关系).
从现象到问题2:当连入较多灯泡时,保险丝熔断,为什么会熔断?(说明电路中的电流由于用电器的功率过大而超载.)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借助于公式I=P/U加以解释).
总之,“问题——情境”模式教学是教师有效组织物理教学活动的方式之一,问题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初中物理教师只有按照新课标,抓住主体特性,利用问题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实现学生在问题教学中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的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