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
2016-09-10高岚
【开栏语】
中国哲学体系太完美了,其中的三大哲学——儒、道、法,几乎触及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每个角落,平衡着中国人的价值观。比如想进取的时候,有儒家思想激励;落魄的时候,有道家思想安慰;寻求统治术的时候,又有法家思想可凭借。了解一点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今天,我们开辟本栏目,就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主讲人高岚老师曾参与编写北岳文艺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诵读》一书的『老子』部分。
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一般人眼里,这人就没年轻过。一是“老”字很难让人往年轻处想,二是喜欢老子学说的人多是上了年纪的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既然姓李,为什么不叫李子,却要叫老子呢?现在还没有定论。有人说,古代最早没有“李”姓,而有“老”姓,因为“老”“李”同音,后来“老”就读成“李”了(见高亨《老子正诂·前记》)。还有人说,楚地苦县一带称虎为“狸儿”,老子出生虎年,故小名“狸儿”,时间长了,因音而叫成“李耳”了(见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还有人说,老子出生时就满头白发,双耳垂肩,故姓老名耳,这颇有点传奇色彩了,可信度不高。
司马迁在《史记》里提到,老子出生在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曾担任东周守藏室之史,大概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但在当时只是个小官,和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的级别不能相比。能做这个职务,应该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守着众多的图书,当然如鱼得水,有机会成为学问更高的人。那时候,文字基本都写在竹简上,书既贵又重,一般老百姓既不识字也读不起。可以想见,他的图书馆平时是比较冷清的。独守清冷的书室,面对衰微的周室,自然也就有了对人生深入的思考。
老子活了多大?《史记》中没有给出生卒年,只是说老子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以当时的人均寿命超不过30岁来看,这个年龄不太可信。据考证,老子出生于春秋时期,大概公元前604年,死于公元前520年,大概活了84岁。比孔子大10多岁,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方面的问题。不管怎么说,老子高寿没有什么争议。
当时正处于战乱时期,老子大概看透了人世,无意于名利,辞官向西,准备过隐者的生活。路过函谷关时,守关长官希望他留下点东西来教育大家,于是他就写下了《老子》上下篇,分《道经》和《德经》,最早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现通行本一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汉代河上公和魏晋王弼版本均为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于老子后来怎么了,传说很多,莫衷一是。《史记》也只是记载“莫知其所终”,不知去向,颇有成仙之感。
考证还是留给专家去做吧。我们只需知道,老子是中国早期的哲学家,有人说他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家,他的著作《道德经》(也称《老子》)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它玄奥精深、义理博大,堪称哲理第一书,是反映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东汉时期,民间产生了一种信奉神仙方术、长生不老和阴阳五行思想的宗教,这就是道教。道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道家的一些思想,又尊老子为太上老君,所以世人经常将道家和道教混为一谈。其实,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一个是哲学,一个是宗教。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找资料阅读。
《道德经》主要是给统治者看的,从作品中的“圣人”“侯王”等总是与“民”“百姓”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但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老子的学说作为处世之道、养生之道,这似乎有背离作者本意之嫌。可从另一个角度想,作者本意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影响我们的地方在哪里。考古的意义在于“辨真”,而学说的意义在于“今用”,只要它对今天这个时代有价值,是否“本真”就不重要了。
在了解老子学说之前,总得明白老子的“道德”二字是什么意思吧?“道”是万物的总根源,“德”通“得”,指各物自身生长的特点或规律,意思是万物得于道,也可以说,“德”是存在于各物中的“道”。“道”无形,“德”有形。比如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万物都是从哪儿来的,从“无”来的,“无”中生“有”。这个“无”就是道,虽然我们看不到,但我们能看到万物,就能推知一定有一个产生万物的母体。道创生万物,德养育万物,这个“德”是可以看到的,比如太阳每天都东升西落,这就是太阳运行的规律;麦子春天种下去,秋天就可收获,这就是麦子的生长规律。我们能感受到的这个规律就是“德”。“道”和“德”合在一起,大致可以理解为根源、本质或规律。
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完全了解古人的真实想法,我们对古人的学说只能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谈认识。一般来说,中国人年轻的时候积极进取,容易接受儒家思想;上了年纪,该得到的已经得到,得不到的估计以后也得不到了,这个时候心就静下来了,就想从“虚”“静”中寻找精神的寄托,而“虚”和“静”正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所在。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现在看老子是不是早了点?其实对于经典作品,不同年龄层次可以有不同的侧重。老年人可以侧重养生,中年人可以侧重谋略,而年轻人可以侧重处世。老子的学说大致概括为这么几个方面:对立统一,无为而治,顺应规律,适可而止,以柔克刚。这些观点是可以结合中学生的生活来谈的。我将按照上述几个方面的顺序来安排我的讲解,上面我们已经讲到了“无”与“有”的关系,顺着这个思路,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老子思想中的对立统一观点,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