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

2016-09-10冯洪荣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院改革教育

冯洪荣

编者按:2014年,北京市东城区率先成立学区工作委员会,以八大学区为基本单元,加强学区体制机制建设,推进教育治理结构改革。一年多以来,各学区工作稳步推进、大胆尝试,在学区治理体系建立、办学一体化、学校文化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不断探索,成果初显。如今,东城教育改革再启新征程,将借力大数据浪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助推改革向纵深发展。

在2014年的东城区教育工作会上,我们在“精品特色”战略基础上,提出了它的高端形态——“种子教育”,并规划了分三步走的路线图:第一步,在全国中心城区形成具有种子效应的教育形态;第二步,在世界知名城市中心城区形成具有种子效应的教育形态;第三步,在世界城市窗口区形成具有种子效应的教育形态。今天看来,在全国中心城区形成具有种子效应的教育形态效果已初步显现。那么,这颗种子是从怎样的教育理念中孕育而出的,它又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得到认可与传播呢?

过去我们普遍认为,东城区作为中心城区,空间狭小,教育规模化发展受制约;文化底蕴丰厚、优质教育资源密集,但分布不均,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因为思维局限在这“一亩三分地”中,我们感到“心有余而地不足”,教育发展遇到了瓶颈。

为打破这一思维僵局,我们实施了“学区化”管理,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探索出了一条突破资源壁垒、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共享之路。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开发了“蓝天工程”“学习e网通”等教育服务平台,探索了干部轮岗和教师跨校交流机制,共享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覆盖的人群越来越广,“共建、共享、共同发展”这颗种子逐步在东城教育人的思想中达成共识,在实践探索中落地生根。

共享的方式,同样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而不断推进、变化。

最初的推进模式是“以中心带动周围的辐射式共享”。其特点是“以长补短”,主辅关系明显,目的是通过重点的带动,扩大优质资源的增量,促进均衡布局。

继而,在教育资源品质普遍提高、优质资源更加丰富且分布相对均衡的基础上,我们的推进方式由“以中心带动周围的辐射式共享”的主辅模式转化为“非重点,一体多样合作共享”的均等模式。这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共享,体现为机会、质量、空间分配的均等,但同质不同化,追求“校校都不同,校校都精彩”的多样性。

那么,“共享、合作”下一步的推进模式是什么?我们大胆地推想,那就是“互联网+教育”穿越时间与空间界限的个性化共享方式。

在大数据背景下,对东城教育改革发展的再思考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并明确指出“数据是基础性资源,也是重要的生产力”。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在庞大数据的支撑下,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调查显示,我国53.1%的网民认为自己依赖互联网,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重心正在由现实社会转向虚拟世界。

今天很多人把互联网跟电的发明相提并论,将互联网时代称为一次新的工业革命。那么,“互联网+教育”又将带来怎样深刻的变革呢?

首先,从教与学的方式上,“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因此,知识的储存、传播通道是封闭而狭窄的,传播的方向是单向、灌输式的,知识量和信息量也非常有限。而大数据的冲击打破了学校、教师、书本对知识的权威垄断,知识的传递以秒计算,实现网络化、公开化,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学生获取知识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因此,大数据背景下知识的传递方式也是交互的、共生的。

其二,从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说,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加速了研究水平、创新能力的提升。

其三,从教师的角色定位来说,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官”,我们与学生同时到达知识的海洋,不同的是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这些“原住民”无论是应用互联网的能力,还是因之生成的独有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是“非原住民”难以理解的。与之相对,很多教师和家长,是中途被迫接受互联网的“旱地生”的“移民”,无论是在技术的掌握上还是在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上,都在“追赶”着这群“海里游大”的孩子们。因此,教师必须调整自身的功能定位,由“传道、授业、解惑”到“支持、引导、服务”,让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引导者。

其四,从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上,有的观点认为教育的育人功能将面临被弱化的危险。对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人类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机器自动化的发展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生产效率和质量成千万倍地提高,但这并没有造成人类劳动能力的丧失,反而使精细化的生产方式、丰富多样的高端手工艺技术得到传承和发展。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冲击,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永远陪伴孩子,而应在他们“下海”前告诉他们,这不是世外桃源,你不可以随心所欲,因为每个人在互联网上的每一次吐槽、每一次晒图、每一次浏览记录等网络足迹都会被真实地记录下来,而且永远被“记忆”,即使你自己已经遗忘。而这些不断累积的小数据,最终呈现出你的思想倾向、意志品质、兴趣爱好和价值追求等个性化的东西,它们记录着你的今天,而且必然对你的明天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在互联网世界,人的自律意识需要不断强化,同时,这反过来进一步激发了人类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我们也要告诉孩子,互联网不是洪水猛兽。它既充满知识的“奇珍异宝”,又有可能鱼龙混杂,只有具备一双慧眼,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淘宝,而这双慧眼就是自主选择和加工、分析信息的能力。通过互联网发现新知识、增长新智慧、创造新价值,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人类生存的必备能力。

那么,在信息化大数据的背景下,人类的智力发展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传播大量信息,彼此观点、看法长期地频繁互动,逐渐会出现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的接近与趋同。什么是世界?我是谁?他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关于生命所在的哲学命题,也许就有了新的理解方向。

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三大转变:

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深刻转变。传统的认识事物的方式依赖的是小数据,因为其数据依据的不充足,所以我们通常采取由已知猜测未知的因果关系判断法,从而推导出一系列定理与规律,只要不出现反面论证,它就是真理。在进入大数据时代后,可依据的数据如此充足,人们的思维方式已经不是从基本数据出发由此及彼的因果推论,而是通过数据集聚的关联性,呈现事物的本质与特性,我们不再追问“为什么”,而是追问“是什么”。

二是回答了“人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大数据促使人们转过身来,更加客观、完整地认识自我。弗洛伊德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个部分,“超我”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是一小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是人对于自身没有清晰认识的部分,而这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和发展。在今天的大数据背景下,你下意识做的事情都会被记录下来,形成关于你自己的完整的大数据,而这些具有相关性的信息会呈现出作为教师的你、作为家长的你、作为儿女的你、作为各种社会身份的你,还有工作中的你、生活中的你、交往中的你……汇聚在一起的数据,还原的就是一个真实的你。

三是大数据必将改变人类以及世界文明发展和进化的方向。正因为大数据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所以它必将改变未来人与世界的发展道路,和谐、合作、共赢、生命化将成为世界发展、进化的主题。大数据将人与世界、世界与人同步且即时地呈现在每个人面前,每个人的小数据聚沙成塔,汇聚成大数据,大数据呈现的世界又可以具体指向每一个人。正如马克思倡导的“大同世界”、庄子的“天人合一”,人类与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存共荣,休戚与共。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针对未来教育的发展、未来教育的目标和方式的转变以及如何认识学生等问题,提出新的认识。

一要重新认识学生。我们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大数据的支撑下,根据学生的个性、禀赋,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走适合自己的道路,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获得自己的成功。

二要提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重点是培养批判性选择的能力,让他们具备收集海量信息并能进行甄别判断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形成新的思维成果。

三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互动平台,搭建学生健康成长的通道。集聚闪光的成长数据,他就会成为充满阳光的人。

四要增强大数据背景下的忧患意识。作为学校,要以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为己任,这也正是教育的活力所在。未来的教育评价,可能就是通过在圈里的口口相传形成共识。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信息,都会被迅速传播,并得到淘汰或是认同的反应,这种反应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尤其是任何负面的、不公平的、不符合教育规律的行为,都会在大数据中被无限放大,难以修复。无论学校还是教育者本身,都要强化自省、自律意识,过去说“人在做,天在看”,也许老天爷并没有看到,但今天人在做,大数据在记录,无论好数据还是坏数据,它都在那里,并且永远在那里。

直面挑战,开启国际化、现代化的东城教育新征程

面对信息化社会的冲击和挑战,东城教育要主动出击适应新环境,更新发展理念,完善顶层设计,充分做好“螺旋式”上升的思想动员、制度保障和行动准备。

“十三五”时期是党确定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决定性阶段。东城教育改革发生着阶段性的变化,从波澜壮阔的全面推进,到静水深流的攻坚克难,需继续坚持“精品特色”战略,围绕“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战略核心,坚持扩大公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之路与成功相伴;加强两支队伍建设,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走好东城特色的发展之路,让东城成为世界知名城市中心城区具有种子效应的教育典范。

(一)坚持有教无类,深化学区制综合改革,打造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体系

1.继续全面推进优质品牌化建设工程

稳步推进学校深度联盟、九年一贯制、优质资源带建设。以学区为单位,加大普通小学与优质初中对口直升比例。

2.坚持走内涵精品发展的改革之路

出台《东城区中小学优质特色学校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探索实施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路径。推进首都高校、社会教育机构支持东城教育综合改革项目,探索集团化办学理念和实施路径,完善优质教育品牌的辐射带动与携手发展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3.进一步加强学区制度建设

落实市委关于《2015年各区县重点探索推进的改革事项》的工作部署,下发《东城区学区工作手册》,不断完善学区工作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三会一办”(学区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评价委员会,综合改革办公室)的作用,使学区工作顺畅推进。同时,加大学区教研力度,充分发挥龙头校的主体作用,通过集团教研、学科学区教研组、教研员下沉学区、特级教师与市区骨干教师带动以及第三方专家团队引领等多种举措,不断提升区域教研水平与教学指导力量。

(二)坚持因材施教、积极推进“学院制”育人模式创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各得其所

1.健全“学院制”育人创新模式课程体系

一是分类分层设置课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依托四大学院,围绕素质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目标:文化艺术学院推进艺术教育“宝塔计划”(“塔基”为普及项目,“塔身”为区级艺术教育骨干校和校外艺术社团,“塔尖”则为市级艺术教育特色校和金帆艺术团、校外阳光艺术团),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综合素养;科学技术学院推进科技“章鱼计划”(科技馆、金鹏团是章鱼的头部,特色项目为躯干,市级示范校、项目基地校为触角),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能力;体质健康学院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普及健康知识,提高体育技能,促进身心发展;国际交流学院开展面向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在实践式、体验式主题活动中培育民族情怀、开拓国际视野、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二是在“高端精品、打造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下构建课程开发新模式。通过设立学院日,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的通知》及《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探索中小学及校外机构科技教育联动、职普联动的融合机制,利用国际职业教育资源对区域内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探索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资源的合作机制。

三是成立不同类型的特色工作室、俱乐部。设立首席专业导师,以社会知名专家、行业能手、社会名流、校内外专业能力突出的名师名字命名工作室、俱乐部,发挥他们的专业影响力,为校内外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不断发展的平台,形成团队力量,打造特色品牌。

四是建立精品课程、项目申报制度。对招标申报的“精品课程”“精品项目”进行评审,选派专家对准入课程项目进行点对点指导。通过“申报、评审、实验、论证”等环节,生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精品课程”“精品项目”,不断丰富学院课程内容,提高区域自主生成课程资源的能力与水平。

五是积极建设学院品牌活动。通过评选青少年学院院士、优秀专业导师、精品课程,开展体育系列活动测试赛、文体艺术科技节等学院活动,不断扩大学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健全“学院制”育人创新模式的学生评价体系

一是研制《东城区学生个性成长手册》,运用手册有效指导学生了解和参与东城区青少年学院各级课程学习。

二是广泛建立学生课程学习评价记录体系。将学院课程学习过程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在品格、学业、个性、心理四个维度的基础上科学完整地记录学生成长历程,探索中高考改革大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新路径。

三是建立学生成长服务机制。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疏导与学业研究,建立帮助学生学业方向个性化选择的服务平台,为学生的成长生涯进行合理设计。在对学生的学业问题进行诊断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个性化学业辅导系统,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

3.健全“学院制”育人创新模式的配套机制

一是加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青少年学院专兼职教师任职通道,研制《东城区青少年学院教师工作手册》,指导学院教师开展好教学工作。以学院基地学校、资源单位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为学院师资队伍的基础,同时吸纳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国际顶尖领军级人物做学院导师,实行学院教师注册、退出机制。对选择人数少、课程评价不达标的教师及课程建立及时退出制度,不断提高学院课程质量。

二是加强学院制信息化平台建设。制定学院制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全面升级“学习e网通”“蓝天网”系统,建立“在线教育学院”,打造学院课程管理、学院学籍管理、学生学业管理、学习评价管理和质量统计分析等在线教育服务平台。实现学院统筹课程,教师网上开设教学工作室和网上课程,学生网络选课、课程学习、考核评价、辅导答疑、作业提交、网上论坛交流等,为校级、学区之间的资源开发与共享搭建互通平台。

三是建立学院制综合评估机制。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开展教育第三方评价监测,加强对学院硬件资源共享使用效率、干部教师轮岗交流作用、促进教育质量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专项评估和综合评价。

(三)建立、完善教育改革专项激励资金,按劳分配、优绩优酬,扩大办学自主权,激发改革活力

1.改革任务校绩效工资、编制、职称统筹激励

“就高统筹”:按照“学区制”深度联盟一体化管理模式,打通教师绩效工资、编制、职称等校际障碍,扩大改革龙头校校长办学自主权,自主分配统筹增量。

绩效工资统筹:原有绩效工资方案按照学校额度分配,龙头校与成员校绩效工资年度总量存在一定差异。改革后,龙头校与成员校绩效工资“就高统筹”后形成的增量,由龙头校校长用于奖励参与改革的骨干教师。

编制统筹:打破原有以校为单位的人员编制控制,实行龙头校与成员校总量控制、统筹管理,通过“就高统筹”结构比例产生的增量,由龙头校校长用于加大动态编制比例,调动教师改革积极性。

职称统筹:区教委每年根据学校教育规模的变化情况和承担改革任务情况核定职称指标。由龙头校统筹龙头校与成员校的职称指标,统一负责教师职称评审指标的使用。

2.校长、书记改革绩效激励

结合绩效工资制度,根据校长、书记实际承担改革任务情况给予奖励。

一般校长、书记的绩效奖励为本校绩效奖励平均额度的1.5倍。承担较大规模一校多址、多年级部或一长两校的校长、书记的绩效奖励,或管理超过两个以上的学校,特别是集团化管理龙头校的校长、书记的绩效奖励,适当增加系数,体现多劳多得。

3.对优秀校长、优秀教师、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优秀人才引进等按年度进行奖励。

(四)加强区域教育辐射、带动,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教育协同发展

认真谋划京津冀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树立“分步走”的工作原则,首先要进一步做优、做精作为核心区域的东城本土教育,为优质教育资源向外辐射打牢基础;其次是做好本区外迁居民子女接受教育的配套建设和优质服务;第三是按照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框架逐渐向外围扩展,按照“京—津—廊”一体化、“京—津—唐—保”一体化、“京—津—石”一体化的思路,在京津冀更大的范围内谋划学区制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格局,为最终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这项国家战略发挥教育的公共服务职能,为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做出贡献。

转变工作作风,营造发展氛围,打造教育改革“新常态”

(一)践行“三严三实”,推动综合改革

两委班子带头,全系统党员领导干部结合“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深入领会和牢固确立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勇气和魄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提高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凝心聚力推进东城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深化改革成果

按照刘延东副总理“持之以恒、不断完善”的要求,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保持目标稳定性和政策连续性。

对正在实施的改革举措,两委主管部门要加强跟踪,及时总结经验;对新启动的改革试点校,要加大组织和协调力度;对需要长期抓落实的项目和任务,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要将经过实践验证的改革成果固化下来,将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转化为长期政策,进入制度轨道实现良性运转,让“以改革促发展”成为东城教育新常态。

(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完善保障,提高教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按照“权力清单”系统调整公共服务,保证基本办学条件和资源均衡配置,突出标准引导和信息服务,尽最大努力减少对学校具体教学行为的干预,进一步为学校创造静心办学、潜心办学的良好环境。改革政府教育督导,依法实施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积极培育第三方评价机构,提高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公信力。

(四)强化服务、完善保障,营造全社会支持教育改革的发展氛围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广大干部教师对改革的认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利用信息化培训手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政府支持下,充分利用区属资源,为教师提供优惠政策。

包括:开设教师就诊专用窗口,优先享受专家挂号服务;在教职工体检制度的基础上,每年安排女教师专项体检;赠与在职教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在职教师免费游览区属公园,辖区文化场所定期面向教师举办公益活动;在职特级教师无房、有房不达标或住房困难者,在职期间享受每月一定数额的租房补贴,享受期最多不超过十年。

另外,加强媒体合作和教育新闻中心建设,扩大对改革政策、改革成果的宣传力度,加强与各学术团体、民间组织的沟通合作,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大数据”浪潮引领下的东城区教育改革,正向着办好人民满意的“国际化、现代化”东城教育的目标再度启程。在信息社会大数据背景下,东城教育改革线路图越来越清晰;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东城教育人会继续发扬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精神,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学院改革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初等教育学院
题解教育『三问』
改革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学院掠影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