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故都的秋》“醉”爱语言的美

2016-09-10颜巧兰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想象文本

颜巧兰

“疏影横斜水清浅”,清澈浅亮的溪水边上,山园中的梅花树清闲自在地伸展着枝柯;“暗香浮动月黄昏”,朦胧浅淡的月色下,山园中的梅花自由清雅地释放着芳香,这样令人心动的美妙自然意境,映射出诗人在自由开放的心灵中,观横斜疏影,让暗香浮动的审美体验,而这体验不正是文本解读中的师生,所企望达到的“口角噙香”“暗香盈袖”的审美境界吗?那么,如何能够让师生在文本解读中进入这样一种审美状态呢?显然,解读文本语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现笔者结合《故都的秋》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感知语言:从视觉语言到情感流动

汉语是诗性语言,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准确地对语言文字做出反应,摆脱粗疏、混沌的状态,同时让学生学会辨析自己感官传达出来的感受,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的波动,并内化为情感的体验。

比如看到“水”字,便有清凉透亮等感觉;看到“花”字便有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等感觉;看到“晴空万里”便会顿然开朗;看到“微雨”一词便感受到春雨绵绵、丝丝拂面、沁凉安然等。正如“以词的灵魂写作”的立陶宛作家米洛兹(1877-1939),他对每一个词总是充满无限的虔诚与崇敬,他总是感动于每一个词的生命热量。当他写到“爱”这个字的时候,便因为其包含的神圣、欢乐、温暖、无私、纯洁、完美等精神元素和象征意义而热泪盈眶。这就将视觉所看到的朴素语言转化成了丰富的情感流。

例如,文中第四段描绘“槐树落蕊,轻踏细感”,这一直是笔者钟爱的一段文字。每次笔者都会指导学生抓住“槐花落蕊、铺、踏、极微细极柔软”等词语去感受:一夜之间槐花落蕊就铺满地,早晨起来,遍地的落蕊让你的双足无从逃避,于是轻轻地“踏”上去,而非“踩”上去……体验着作者细腻的情感流动。也许,每个学生想象的画面、教师想象的画面和作者创造的画面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同样的文字所触动的感觉应是不约而同的:“细腻、清闲、潜意识下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槐花满地,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但有槐花相交融,于是便不难揣摩到作者的心境: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勾画语言:从联系想象到再现图景

语言感受能力是基于生活经验,通过联系和想象产生的。因此学生可以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艺术构思,然后尽量丰富地再现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进入“疏影横斜”的审美状态,充分感受文本语言的艺术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凭借语言联系想象,从远近角度、高低角度所看到的风景,以及作家选取的意象、视听景象、动静景象、语言所描绘的色彩、语言所描绘的明暗光线,甚至语段画面的空间分布等角度,去勾画、再现语言所描绘的图景。

《故都的秋》有描写“小院秋晨,静坐遐思”的语段。对于此段文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去勾画:这是一幅巨大的立体画面——远景是碧蓝辽阔的天空,无垠辽远的空旷静景;近景是地面上。一丛丛、一簇簇蓝白色的牵牛花间杂在疏落的秋草中,略显清凉的静;画面左侧是一椽破院,院内的槐树下,身着青布长衫之人倚在竹椅上,手上一碗浓茶,抬头朝东细数着透过槐树叶的稀疏日光,或俯身静对着那一簇蓝朵牵牛花,偶尔还传来几声驯鸽的飞声,那是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飞过天际,点缀在天空和地面这一大片空白中间,这是动景,虽有飞声却让人越发感到清寂。

整幅画面以动衬静,青、蓝、灰、白的冷色调,与碧天槐树日影相谐,让人悠然心生无尽秋意,不难顿悟作者的那种衰颓、清闲、落寞之感。显然,对于作家这种复杂的心境,学生是很难一下子把握和理解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层面,通过联系和想象,在充分感受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努力勾画出这些文字所孕育的画面,才能领悟到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沉静与寡淡。

思悟语言:从真切体验到揣摩比较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还有语外之意。这些语外之意不是浅阅读就能获取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才能把握好。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深度阅读?那就要从真切体验的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反复揣摩语言和多元比较反思,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够思悟、挖掘到文本的深刻内涵。

例如,文中第四段描绘“扫帚丝纹”的语段。学生阅读到“扫街的打扫落叶,灰土上留下扫帚的丝纹”时,从感性体验来说,必须换位体验,感受一个三四十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读书人的品秋情怀,从“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中,去品味故都之秋的韵味、意境与姿态,从而较好地把握作家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寥落之感。然后,从理性认识的高度去把握作家“悲凉”的情思。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去掌握这些信息:在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漂泊流离,辗转上海、广州、青岛、杭州和北京等地,饱尝各种辛酸与愁苦。文本中流露出的“悲凉”就是人生感受的传递,而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这便是学生的思悟所得。

分析语言:从分析手法到体会感悟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语言技巧,也就是让学生在语言感受的实践中,学会分析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句式语气等,品味鉴赏其美感。

例如文中烘托、对照、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作者匠心独具地将江南的“秋”作为衬托,托出故都秋的独特魅力,传递出作者的眷恋之情。如将南方和北方秋的姿态、秋的色彩、秋的滋味和秋的意境,进行多维度的比较,这些语言表达技巧便巧妙地将读者引入故都之秋的深处。

再如句式和词语方面,“……凋得/慢,来得/润,显得淡……”句式一致,给人美感。“慢”“润”“淡”,有简淡悠远的意味,乐感强烈。“得”字用得恰到好处,将“凋”“来”“显”修饰得强劲有力,富有节奏感。此外,“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五个偏正词组,把五个胜景镜头般地放在一起,给人轻快闲逸之感。这便是分析语言所带给读者的无穷意趣。

林茶居说,每一个词都布满历史的脚印和生命的呼吸。走进语言吧,用真诚的心灵去热爱语言、拥抱语言、感受语言、融化语言吧,你会发现那是一个暗香疏影尽风情的绝美天地!

(编辑 刘泽刚)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想象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的想象
一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