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游戏在心理辅导课中的合理运用
2016-09-10鞠瑞利
鞠瑞利
心理游戏是应用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团体动力学等理论,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往互动,使学生在团体活动中通过观察学习和体验等方式,全方位认识自我,调整与其他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其心理情感、认知、意志力、注意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在崇尚发展性心理辅导理念的今天,心理游戏逐渐成为心理辅导课中常用来让学生参与体验与感悟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心理游戏活动因其运用“教育无痕”的理念,使参与者在轻松地参与体验中进行深层反思与感悟并收获成长。同时,心理游戏也因其趣味性强、容易操作、学生参与度高等特点,受到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普遍欢迎。但心理游戏的设计和运用绝非随意而为之,要想在心理辅导课堂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还需要心理教师在运用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特别是要根据心理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游戏的主题、对象、形式、场地等进行科学选择和合理设计。笔者结合自己十几年的心理课堂教学实践,简单谈一下在心理辅导课中如何合理运用心理游戏,提高心理课堂教学实效。
一、心理游戏的价值和作用
游戏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西方的精神分析学派是—个非常重视游戏治疗理论的心理派别。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和其他心理事件一样,都受快乐原则的驱使。快乐原则在儿童及青少年游戏中,往往体现在他们对压抑的释放。美国创造学研究专家罗杰认为,游戏可以让人在无压力的环境中自由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因而是打开人们心智枷锁的一种重要方法。青少年在自主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地创造游戏内容、形式和规则,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各种新点子,并最大限度地发掘、展示自我,这对青少年的创造性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心理辅导课的首要任务不是传授心理学知识,而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反省自我,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周边环境及社会的关系,提高其心理素质,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心理游戏是一种能启发个性和自我创造性的教育方式,在心理课堂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游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表现自我,施展自我,也有助于提升心理辅导课教学效果。
首先,心理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和参与乐趣。心理辅导课经常需要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及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有时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并不想表达或不愿意表达。此时,如果开展一些趣味游戏,他们就有了表达的载体。因为对于那些平时不善于表达或比较内向的学生,游戏往往能调动他们表达的愿望和参与心理活动的积极性。
其次,心理游戏可以调节学生情绪,改变学生行为。当前,学生学业压力较大,成长中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有的学生便因此产生了心理疲劳和心理困惑,而游戏是一种保护性的发展活动,容易满足学生因自身发展水平所限而不能实现的愿望,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紧张、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通过游戏得到合理释放。此外,根据社会观察学习理论,在游戏活动中,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模仿他^正确的行为方式,进而改变自己原有的不恰当的行为。
最后,心理游戏能提升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成效。游戏以其体验的深刻性让人记忆深刻,而持久的记忆有助于形成学生的潜意识,有助于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分享体验和感受,游戏结束后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游戏的意义,使其感悟游戏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如此可以有效促使学生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的自我认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在自我意识、学习潜能、情绪调控等方面的困惑。这不仅能提升心理辅导的成效,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效果。如“一分钟鼓掌多少次”这个游戏,虽然游戏只有一分钟,但这一短暂的体验让许多学生终生难忘,因为一分钟里鼓掌200次甚至300次的亲身体验让他们意识到自身所蕴含的巨大潜能,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心理游戏的选择与设计
心理游戏的种类繁多,但在心理辅导课的使用过程中,按照其在心理课上的功能及使用的频率,可以把心理游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课前热身游戏,另一类是课中的主题活动游戏。
课前热身游戏一般用在整节课的开始,既能热场又能起到导人的作用,如经典的课前导入游戏“刮大风”“抓手指”“照镜子”“小鸡进化”等。课前热身游戏的重要目的,是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减缓学生的紧张心情,打消学生的防卫心理,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进而建立起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有助于教师导入上课的主题。
主题活动游戏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把一个跟主题紧密相关的游戏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心理教师以设置的游戏为重要载体,在游戏中通过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他们在体验中反思感悟,以达成相关心理辅导主题的教育目标。无论是哪一类的心理游戏,教师都应着眼于提高辅导活动课整体效益的原则,精心选择和设计游戏。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心理游戏的选择与设计要满足发展性原则。由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是正常发展的学生,因此学校应树立“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障碍性心理辅导为辅”的理念。这就决定了心理辅导课中选择的游戏,应该面向大多数正常的学生,而不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因此,心理游戏的选取与设计应当定位于发展性心理教育,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机能的进一步优化提升,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并形成健全人格。
二是心理游戏的选择与设计要紧扣辅导目标和内容。在日常的心理辅导课中,有的教师在课上开展的心理游戏仅仅是为了热闹或活跃气氛,跟活动主题不相关或相关度很小;有的教师不是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选择游戏,而是根据学习过的游戏来设计心理辅导课,导致该辅导课缺少明确的辅导理念,辅导的主题内容过分依附于游戏形式而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须知,游戏的选择必须基于明确活动的主题与目标,而不能过分看重其娱乐性而被游戏所完全束缚;否则就容易造成课堂表面热闹而实际教育效果欠缺的不良后果。
三是心理游戏的选择与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游戏虽然受学生欢迎,但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学生,其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有很大差异。因此,心理游戏的选择与设计要满足“适合性”原则,应根据心理辅导主题、对象和场地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游戏,心理游戏的规则、方法的难易程度要符合本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此外,场地、道具等的设置要适合辅导对象的相关条件。
四是游戏的选择与设计要突出启发性和教育性。心理游戏并不是纯粹让学生感到好玩或感到开心,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有所体验和感悟,能够在教师的点拨帮助下,整合原有的自我意识和认知结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自我。因此,心理教师选择的游戏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教育性,如自我认知类游戏——“多元排队”“我是谁”;交往类游戏——“心灵电报”“我说你做”等。这些游戏除了让人感到新鲜有趣,愿意参与外,还具有很强的主题教育性。
五是心理游戏的选择与设计要注重可操作性。游戏的选择要注重简单易行,如果运用太复杂的游戏,就会占用太多的时间,难以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还可能因为部分学生无法理解游戏规则而使游戏无法完成。此外,有些游戏是从企业培训或成人教育中开发出来的,可能适合单独的团体培训或社团活动,但不一定适合心理课堂。如“高空飞蛋”这个游戏,不仅需要塑料袋、报纸、胶带、绳子、生鸡蛋,而且还需要到二楼以上的位置把用报纸包好的鸡蛋抛到地面,且游戏耗时也较长,这样的游戏就不适合在心理课堂上做。因此,教师要注意选择对场地要求不高,难度不太大,耗时不太长,人人都能参与的可操作的游戏。
三、心理游戏的实施与运用
心理游戏的实施与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游戏的实施流程
游戏实施前的准备。在心理辅导课开始以前,要准备好游戏实施的相关活动器材和道具,如必要的纸、笔、视频等。若游戏需要,还要对上课教室或地点做适当的布置,如有的游戏需要安排一些活动桌椅或需要对桌椅重新摆放。
讲清楚游戏规则和注意事项。游戏开始前教师一定要把规则讲解清楚,用最简单直白的方式把规则告诉学生,如果需要进行示范,示范动作尽量夸大,方便学生看清楚。此外,对于有一定危险性的游戏要做好保护措施并指导学生如何保护自己。如“信任后仰”游戏,就特别要强调后面的学生要拉“弓字步”,以保障前面后仰学生的安全。
游戏的实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游戏规则,积极参与,完成游戏。
体验交流分享。体验交流分享是心理游戏非常重要的—个环节。心理游戏不仅关注如何给学生带来乐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成长体验和感悟,因而在做完游戏后一定要有一个反思和体验分享阶段。在学生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并及时进行点评。
教师对游戏点评。游戏点评总结是游戏实施过程的一个升华环节。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注重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发言和现场的生成资源及时进行点评。在游戏结束时,教师可以对观察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及自己的心得感受进行一个整体性的总结与点评,并注意把点评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升华游戏主题。
2.游戏实施应注意的事项
在游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场面。由于游戏很容易让人兴奋,加上少数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游戏活动开始后容易出现课堂秩序失控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沉着镇静,尽量用平稳的语气把场面控制下来。为了避免这类情况,最好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制订一些规定。如当教师打一个暂停的手势时,大家都要相互提醒,迅速保持安静,这也有利于游戏过程中课堂秩序的维护。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游戏过程。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状态以及所出现的问题,以便为游戏点评积累素材。如在“盲人游戏”中,教师应注意观察“盲人”在前行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与“拐杖”在整个过程中的“互动”表现,对角色的“饰演”到不到位,是“旁观者”心态还是“主人翁”心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活动细节都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并在活动分享时及时点出并给予表扬。
在心理游戏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感悟和体验。活动与体验是心理辅导课的最大特点。在心理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情绪最放松,此时他们的“心理防御”最低,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在分享交流环节,深入挖掘游戏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思考,并分享讨论。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游戏的教育引导功能,否则心理游戏就变成了纯粹的娱乐活动,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此外,教师要重视游戏的预设与生成资源的利用。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心理游戏在实施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注意充分把握和利用。如在“背后留言”这个游戏中,一个学生收到有不雅“绰号”的留言,分享时他表达出了伤心和不满。此时,教师可借机点评引申,指出人际交往中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乱给别人起“绰号”,不仅是缺乏修养的表现,也反映出一个人缺乏尊重别人的基本品质,提醒那位写留言的学生今后要注意。游戏中学生自己的成长经历、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冲突、教师的自我揭露以及活动后的分享交流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是需要引起教师重视和关注的生成资源。教师要重视这些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与衍生,这也是心理课中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体现之处。
四、心理游戏在心理辅导课中运用的反思
心理游戏在心理辅导课上的合理运用,可以提升学生参与心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使课堂教学中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更强,也使学生对某些话题的关注、思考及体验更深刻、更久远,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效益。
由于心理游戏的逐步普及,有些经典的心理游戏如“突出重围”“信任之旅”“同舟共济”等会在不同的学段被反复使用,如果做的次数多了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感到乏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游戏运用的过程中进行适度创新或开发一些新的游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心理游戏应该因需而用,不能滥用。有的教师因对游戏过于热衷,往往过分注重课堂的热闹而忽视了游戏的教育功能;有的教师不论活动主题是否需要,就在课堂上盲目选用过多的游戏;有的教师甚至直接将几个游戏串联在一起,并以此作为一种“流行”和“时尚”。实际上,游戏过多会导致学生无法深入体会,教师也缺乏对游戏的深度剖析与点评。作为心理教师,必须要记住心理游戏运用并非越多越好。它是为课堂教学主题服务的,不是每节课都要运用游戏,也不是所有的心理活动内容都适合采用游戏的形式,更不是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必须要用到游戏。因为,游戏本身不是心理辅导课的目标,用游戏不是以游戏代替辅导,而是借游戏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游戏只是学生接受体验的一个载体,若过于夸大游戏的功能或过于依赖游戏,就容易导致“本末倒置”。
总之,心理游戏在心理课堂中有着无限的应用前景,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教师,要珍惜每次心理游戏活动的运用,从每一节课的心理游戏活动中,反思整个游戏设计与实施效果,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在心理课堂中运用心理游戏的教学水平。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