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造以自得

2016-09-10苏虹

中国教师 2016年1期
关键词:内生教书青年教师

苏虹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意思是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这里,主要谈谈青年教师内生成长的问题。内生是指内在生发,强调成长的自觉、自主。内生成长是指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的自我提升及生命的自我感悟。教师的内生成长是指教师主动、愉悦、持续地推动自我发展。青年教师只有主动走向内生成长,才会成为教育真谛的执着追求者,有所贡献和建树。

关于青年教师内生成长的途径,要明确三组关系,优化三个维度,即:育人与育己、教书与读书、研究与写作。

一、育人与育己

育人是指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意义,实现价值,是教师工作的基本使命;育己是教师在职业实践中对完美职业角色的思考和行动,不等于脱离职业实践的自我修养。育人与育己的关系就是育己达人,育人不能脱离育己来实现。所以,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前进路上的精神榜样,以自己的积极状态影响他们的成长。

青年教师怎样“育己”呢?主要有三个成长参照纬度:一是国家标准,二是社会期待,三是学校要求。国家标准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教师职业要求的基本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等。例如,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列出4个基本理念、3个维度、14个领域和63个基本要求。它是中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较全面地反映国家的意志,应成为青年教师内生成长自我评价与改进的最重要的指标。

社会期待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以外显的方式存在着。家长通常希望教师是有经验的、被同行肯定的,是可以让孩子心情好、成绩好的教师;学生会要求教师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有幽默感,能和他们做朋友,甚至要求教师外形美好,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偶像。理解家长和学生的要求,有助于教师从容应对。比如,家长要求我们是有经验的。一方面,我们知道每个行业会有第一次,第一次是客观的,不能避免,但更要理解家长“不能把我的孩子当实验品的想法”。每一节课,每一次批改,每一次沟通,特别是第一次家长会,要做最充分的准备,以专业精神和素养应对“虎妈们的挑剔”,赢得信赖。另一方面,有些年轻教师,从学生身份转换到教师身份,准备不足,常常表现出“萌态”,让家长不放心把孩子托付给我们。在工作中,青年教师要更多地表现出独立、干练、睿智、有担当等良好的职业品质。

学校要求就是希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胜任本职工作,态度积极,与学校文化进行良性互动,成为为学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优秀教师。那如何才能做到与学校文化进行良性互动?要感知学校文化,从学校规章制度、领导言语、师生行为及同行交往等中感知,选择适宜的行为方式。对年轻教师来说,要遵守制度,尊敬领导,尊重同行,效仿骨干。

二、教书与读书

教师作为教书人,应知道“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得怎样、学得怎样”,要从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和课程观等方面要求自己,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不是会解题就可以做教师,教师要努力提高专业素养。青年教师要从关注教学情境尽快过渡到关注学生,做好两种视角的转换,即实现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游刃有余地转换。这是因为成人视角强调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儿童视角强调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感同身受和生命在场。

读书人未必是教书人,教书人一定是读书人。这句话清晰地说明读书与教书的关系。作为教师,你读书吗?为职业而读书?为生活而读书?为生命而教书?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书籍是教师思想和精神力量的源泉。一个教师如不经常置身于书的世界,他的使命是不可想象的”。

读书对教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为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奠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凝聚愿景、构筑精神的共同体。书籍如此美好,教师要绘制属于自己的阅读地图。一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科知识。二是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主题阅读。 三是回到源头,回到经典的经典阅读。

阅读需要环境浸染,要有温馨和开放的环境。温馨是指环境方便、舒适,无压迫感,有舒适的沙发,方便的上网设备,随处可见的绿植,用书架隔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阅读交流空间;开放是指让书籍触手可及。许多学校会把环廊、楼梯间做成书角,一些新建学校会将过道建成与教室同宽,为的是在走廊建成更大区域的书廊,实实在在地改善阅读环境。

阅读需要科学方法。一是经典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是很好的一个范例,给了我们切实的指导。二是个人读书法。每个人要在与文本的不断对话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对本人比较受用的读书方法,一是铅笔勾画法,一边读书,一边勾画,勾画出自己感兴趣、惊叹或疑惑的地方。每当看完一本书后,重新阅读勾画内容,获得更深的体会:有的觉得特好,有的觉得后文已做详细说明或自己已悟出来,就会用橡皮轻轻擦掉。此时,被留下来的,会将它们记录下来,细心涵泳,目录收集,便于再查。二是看框架。这种阅读方式对阅读学术文章更有效。通常,阅读一篇文章,本人会先看标题,然后思考:如果自己做这篇文章,会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再看文章的小标题加以对照,补充自己思维框架的欠缺,最后想想标题下会写什么,进行对比。这个方法对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大有裨益。三是听书。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时间紧,许多书想看没时间,可以先听。我们可以一边开车、做饭、洗衣服,一边收听。现在APP很强大,资源丰富,制作精良,《曾国藩家训》《孙子兵法》《中华文明之源》等人文历史优秀书籍就可以用“听”的。

三、研究与写作

研究是教师为改进教育教学而开展的思考与探索;写作是教师内生成长的外显,是自我高级更新。研究与写作促进教师理性反思,是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源泉,二者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研究是写作的依托,写作是研究的记录和升华。那么,如何开展研究与写作?研究与写作相伴而生,研究什么就可以写什么。写的范围很宽泛,但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个人成长类文章,可以是自己一段时间的成长经历,也可以是实践案例的整理。此内容通常为教育随笔,用散文的形式表达作者关于教育之经历、理解、情怀、胸襟、抱负等,锤炼自身发现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他对自己每天教育工作的整理,就是优秀范例。

二是研究成果总结类,如微课题研究、各级规划课题研究等的论文或论著。此类文章通常有严格的表达形式、概念界定、文献综述、方法选择及逻辑论证,对作者的思维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是更好的锻炼机会,对未来发展的推动力、规划性和指导性更强,有助于突破难以突围的内容,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浙江省特级教师俞正强校长的《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林良富校长的《超越模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他们精心写出的研究成果。

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写作是一件让他们望而却步的事情。有些教师有发现问题的慧眼、批判现实的锋芒和独辟蹊径的触角,却难以行诸笔端。从思考到表达,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只有通过笔头的“行走”才会缩小。

教师即研究者、写作者,代表了当代教师职业生命成长的一种倾向或趋势。好的作者,一要读书,使心理空间宽裕,在“事”中看见“理”。二要炼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炼意是一件颇费脑筋的事,真正钻进去,收获最大。三要努力用舒缓的语气或行文表达自我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在《教育》中说,教育革命必须以人的革命为前提,所有教育革命最终都聚焦于教育者自身的素养与成长。育人与育己、教书与读书、研究与写作是推动教师内生成长的好方法,每位青年教师都要努力成为一个“范本”。

猜你喜欢

内生教书青年教师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读书、教书、写书:我的专业发展三部曲
我的教书生涯
立人:语文教育的内生指向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植入式广告的新创意
不是放马的
民办高职获得生机的必由之路